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

第18部分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第18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力量。瓦哈比运动反对宗教信仰中的多神崇拜,以及穆斯林生活中的腐 

化、堕落和违背伊斯兰教义的享受,提倡实践《古兰经》和圣训中所规定的 

伊斯兰教的理论和精神,重新确立了安拉作为唯一真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瓦哈比派的领导下,阿拉伯民族推翻了埃及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对这块土地 

的长期统治,建立了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瓦哈比运动及其理论对伊斯兰世界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一直深入到当代的伊斯兰社会、政治和宗 

教生活。 

     但是,瓦哈比运动不同于基督教的改革运动,从根本上讲,它没有给予 

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伊斯兰教的改革。它只是强 

化了阿拉伯半岛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立起一个新的伊斯兰教信仰的堡垒。而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实行政教分离,在这方面,瓦哈 

比运动并没有给阿拉伯半岛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机器 

工业文明的确立显得更加遥遥无期。 

      (3)塞努西运动 

     19世纪开始以后,北非国家受到西方列强更为频繁的侵略、阿尔及利 

亚、摩洛哥、突尼斯先后成为法国的殖民地。面对外来的侵略,北非人民迫 

切希望能够团结起来抵抗侵略,保卫民族独立。在瓦哈比运动的影响下,北 


… Page 52…

非也兴起了复兴伊斯兰原旨教义的社会宗教运动——塞努西运动。塞努西运 

动兴起的另一个强大推动力是因为从18世纪以后,在北非各地流传着调和苏 

非主义与官方信仰的思潮。塞努西运动并不是瓦哈比运动的翻版,虽然它在 

运动的目标上与瓦哈比派一致。赛努西运动是以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出现的 

泛伊斯兰运动,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唤起穆斯林对奥斯曼的统治和西方基督教 

国家入侵的反抗。开始,它基本上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和平地 

实现改革纲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才依靠政治运动,把陶希德运动和苏 

非派的纲领相结合,复兴伊斯兰教。 

     塞努西运动的创造人是穆罕默德·本·阿里·赛努西(1791~1859年), 

亦称“大赛努西”,生于阿尔及利亚的穆斯塔加内姆,其家族据说是穆罕默 

德的后裔。他小时候在家乡接受宗教教育,1821年到非斯(在摩洛哥)的凯 

鲁万宗教大学学习,受到当地广泛流传的神秘主义的影响,加入当地的苏非 

教团德加维教团。1821年毕业后,曾在北非及撒哈拉以南进行宣传,号召穆 

斯林团结一致。后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并任教。1830年,赛努西去麦加 

朝圣,在麦加,他结识了一些伊斯兰教派和苏非教团的领袖,曾先后加入了 

几个教团,接受苏非神秘主义的影响。 

     在麦加期间,赛努西还接触到瓦哈比派的教义。他对于瓦哈比派纯洁伊 

斯兰教的主张感到满意,萌发了宗教改革的思想。1837年,赛努西在麦加附 

近建立他的第一个传教基地——扎维亚,借以宣传他的宗教、政治主张,创 

立了赛努西教团,成为赛努西运动开始的标志。 

     赛努西的宗教改革思想在主张伊斯兰原旨教义方面与瓦哈比派一脉相 

承。但赛努西保留了传统的苏非神秘教义和礼仪。赛努西认为伊斯兰国家之 

间没有界线,伊斯兰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改革应在所有伊斯兰国家进行。 

而伊斯兰教是宗教、国家、社会制度、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要进行全面 

的改革,固而赛努西运动具有强烈的泛伊斯兰倾向。他主张恢复伊斯兰教的 

早期教义,绝对遵从《古兰经》和圣训,摆脱多神崇拜的异端和迷误以纯洁 

伊斯兰教。认为苦修、静坐、乞求在人和安拉之间的中介等许多苏非教团的 

特征,都不是伊斯兰教的精神。他还严厉地谴责带有泛神论倾向的圣徒和圣 

墓崇拜,要求信徒恪守经、训、教法;改善人们的道德和生活习惯,提倡信 

徒过简朴的生活;在教法学问题上,他同瓦哈比派一样提倡伊斯兰传统思想。 

同时,坚持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绝对不可动摇的基础,企图统一正统的 

四大教法学派,力图综合四大教法学派之长,吸收那些与穆斯林生活相适应 

的各教法学派的主张,再加入自己的见解,创立新的教法学,以维护穆斯林 

内部的团结。 

     赛努西运动的基地是建立在各地的扎维亚。扎维亚原是苏非派教团的修 

道场所,通常设有礼拜寺、诵经堂、宗教学校、圣徒陵墓、宿舍等设施。赛 

努西在扎维亚还建有各类学校和图书馆,并拥有农田供教团成员耕种。赛努 

西设立了负责扎维亚行政事务的机构哈瓦斯和行政官员穆嘎迪姆,使扎维亚 

成为宗教、文化、社会、政治、军事中心。可见,扎维亚是具有政教合一性 

质的基层组织。 

     赛努西利用扎维亚宣教布道,度化教徒,发展教育,组织生产和军事训 

练,指导穆斯林的公共生活,他的主张通过庞大的扎维西网络传播到四面八 

方。 

     1840年,赛努西回到北非。由于他的故乡阿尔及利亚的大部分被法国殖 


… Page 53…

民者侵占,他被迫落脚于今天利比亚的昔兰尼加。1843年,赛努西在利比亚 

的绿山建立了他在非洲的第一个扎维亚,成为赛努西教团的总部。其后,属 

于赛努西教团的扎维亚在北非和伊斯兰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1846 

年,赛努西再度回到麦加的扎维亚宣道。赛努西知识渊博,演讲富于吸引力, 

吸引了大批听众,求教者络绎不绝,引起奥斯曼苏丹的注意,赛努西遭到指 

控,被迫经过埃及逃回绿山扎维亚。1853年,赛努西将其总部从绿山迁到沙 

漠中的贾加布卜扎维亚。在贾加布卜绿洲,赛努西开办了伊斯兰学院和图书 

馆,图书馆中藏书8000余册。不仅有伊斯兰经典,而且有历史、文学、哲学 

及其他学科方面的书籍,成为继开罗之后北非最闻名的文化中心。赛努西到 

来后,萧条落后的贾加布卜,变成了繁荣昌盛的城镇。 

    赛努西去世时,赛努西运动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赛努西之子马赫迪继 

续领导该运动,担任赛努西教团的领袖。马赫迪提出更加明确的政治目标, 

反对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信奉基督教的西方殖民主义者。马赫迪在宣教中公 

开声称伊斯兰教徒要“一手砸烂基督教徒,一手砸烂奥斯曼人”,引起了西 

方殖民主义者和奥斯曼帝国统治者的仇恨。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鼓动奥斯曼帝 

国政府象镇压坚持“圣战”的瓦哈比派一样,出兵镇压日益壮大的赛努西运 

动。西方国家这一鼓动没有得到奥斯曼帝国的响应,一是西方国家对北非包 

藏祸心;一是奥斯曼帝国国力不足。奥斯曼帝国政府反而利用赛努西运动中 

的泛伊斯兰倾向,对赛努西教团加以笼络,借以维护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统 

治,抵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因此,赛努西运动迅速高涨,赛努西教团 

的势力扩张到西非、东非及撒哈拉以南地区。十九世纪末,赛努西教团已拥 

有扎维亚136个,穆斯林多达300万人。 

    赛努西运动是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日趋腐败,西方异教徒对伊斯兰世界侵 

略不断加剧,以及伊斯兰教日趋衰退的情况下,以穆斯林团结和恢复伊斯兰 

教原旨教义为目的的改革运动。赛努西运动唤醒了广大穆斯林日渐淡薄的宗 

教意识。为伊斯兰教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发展壮大,赛努西理论的 

传播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阿拉伯穆斯林的民族意识,成为西方殖民者向北非 

和中非入侵的巨大障碍。 

    赛努西教团的泛伊斯兰民族情绪使它后来在政治上向奥斯曼苏丹接近, 

成为奥斯曼苏丹官方教团之一。并且逐渐放弃了赛努西为教团制定的理论和 

实践原则,脱离了教团的广大穆斯林,逐渐衰微。 

      (4)其他伊斯兰复古主义运动 

     受瓦哈比派伊斯兰复古主义理论的影响,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其他地区也 

兴起了复兴伊斯兰教原旨教义的宗教改革运动。 

     19世纪初,摩洛哥苏丹苏莱曼在接受苏非主义和官方信仰相结合的思 

潮,对苏非教团的神秘主义和多神崇拜发起猛烈的攻击。苏莱曼苏丹在1812 

年专门派遣了一个使团到圣地麦加,学习瓦哈比派的复兴伊斯兰原旨教义的 

理论,寻求与多神崇拜斗争的思想武器。使团回国后,苏莱曼苏丹在摩洛哥 

大力宣传瓦哈比派理论,提倡伊斯兰教的纯正信仰,并用武力镇压地方宗教 

势力。 

     与摩洛哥类似,受瓦哈比派影响,在印度尼西亚兴起了“巴德利运动”。 

 “巴德利”得名于亚齐的巴德利港,因为该运动的领导者是从该港渡海到圣 

地朝觐归来的宗教领袖。1803年,3名从麦加归来的哈吉,接受了瓦哈比派 

教义,他们在当地居民中发起了一个净化信仰的运动,要求人们戒绝赌博、 


… Page 54…

斗鸡、饮酒、抽烟、吸食鸦片的不良习惯。改革以母系为基础的继承习惯, 

恪守伊斯兰教的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但是他们对原始部落盛行的圣徒、圣 

墓崇拜作出妥协,不加反对,以减少改革遇到的顽固的习惯势力的反对。 

    在印度尼西亚的米兰卡包地区,巴德利运动借助暴力改变当地的社会风 

尚,宣传伊斯兰教的原旨教义,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当地王室反对巴德利运 

动扩展伊斯兰教势力,遭到巴德利运动的严厉镇压,抵制改革的旧王室成员 

大部分被杀。当运动扩展到苏门答腊中部信奉原始宗教、巫术和印度教的巴 

塔克人居住区时,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此后,巴德利运动遭到了荷兰 

殖民者的镇压。荷兰殖民者很早就入侵苏门答腊岛,巴德利运动兴起后,对 

其侵略扩张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819年,荷兰军队开进巴塔克东部,支持战 

败的王室。1821年,荷兰军队与王室签订条约,王室将早已不在其控制之下 

的米南卡包领地转让给荷兰人。此后不久,荷兰军队以此为借口进攻巴德利 

运动。巴德利运动在亚齐穆斯林的支持下,顽强战斗了十多年,直到 1937 

年最后一个军事堡垒旁佐尔失陷,巴德利运动失败。 

     巴德利运动失败后,荷兰在米南卡包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荷兰统治者 

有意识地抬高当地习惯法,以抵制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影响。这项政策并未使 

伊斯兰教的影响减弱,伊斯兰教反而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向前发展。虽然从19 

世纪30年代起,在改革运动中一度起主导作用的沙兹里教团逐步为更接近于 

逊尼派正统教义的卡迪里教团和纳格安班迪教团所取代,但当地的伊斯兰教 

徒更加坚持伊斯兰教的传统教义。民众中广泛流传对异教徒举行“圣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