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第一册)-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撕恼蕉肪瘛H绻选ㄇ遗畔壬婕帷ǘ脸梢痪洌鞘撬怠ㄊ比烁峋龅嘏懦夂ǎ妥髡叩脑庹辔シ戳恕
例七
(正)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论衡·逢遇篇)
(误)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假使用旧式点句法,这里的错误就显露不出来。现在用的是新式标点,错误就很明显了。〃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本是〃或俱大才而道有清浊〃的意思。现在把〃道有清浊〃独立成句,上下文都讲不通了。
例八
(正)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左传成公二年)
(误)綦母(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50页。)。这里是说綦毋张站在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手肘制止他,让他站在后面。如果把〃从左右〃看成是綦毋张说的话,那末〃皆肘之〃就无所系属,上下文的意思都说不通了。杜预注和孔颖达疏都是把〃从左右〃和〃皆肘之〃连起来解释的。
2。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
缺乏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常识,就影响对某些特定词语的了解。不知出典,就容易用错引号。
例一
(正)《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七)
(误)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史记》张守节《正义》说:〃河鼓三星(注:河鼓三星即我国民间所说的扁担星,中央大星即牛郎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军;其北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这就是说,〃河鼓〃有三颗星,中间的大星为上将,左右二星为左右将(注:古人迷信,有所谓占星术,把天上的某些星和人间的某些职官联系起来,认为河鼓三星〃明大光润,将军吉;动摇差戾,乱兵起;直,将有功;曲则将失计〃。)。《万有文库》本《苕溪渔隐丛话》的断句者没有这种古代的天文常识,把句子断得完全不可理解。
例二
(正)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误)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这里是说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十六日那天。因为古人是用干支记日的,《史记》也是这样。就以《秦始皇本纪》来说,凡记日都用干支。如四年十(七)月〃庚寅〃,九年四月〃己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二世三年八月〃己亥〃等。在《史记》中,数字和〃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注:《史记·孟尝君列传》:〃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勿举。〃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用数字记日,大概起自东汉,但史书和其他正式的文件中,一般仍用干支记日。《史记会注考证》的断句者没有细心考察中国古代的记日制度,因而弄错了。
例三
(正)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听雨丛谈卷五京城建置里数)
(误)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注:参看中华书局1959年版《听雨丛谈》。)。泰山、华山、嵩山都是属於五岳的。泰山是东岳,在北京之左,所以说耸左为龙;华山是西岳,在北京之右,所以说耸右为虎;嵩山是中岳,在北京之前,所以说嵩为前案。断句的人没有弄清楚这一地理关系,错误很大,这话变得完全不可理解。
例四
(正)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误)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注:引自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孝、廉分科,古代不曾有过。这里〃孝廉〃不宜断开。〃各一人〃是说各郡或国分别推举一人。
例五
(正)凡他宫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历代职官表卷二十三引山堂考索)
(误)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注:引自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宋代翰林学士院有翰林学士等掌管起草制诰诏令,别的官到翰林学士院没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时,叫做〃直院〃(直学士院)(注:《文献通考》卷十一〃职官〃八:〃资浅者为直院,暂行者为权直。〃);翰林学士院一时阙员暂由别的官掌管文书,叫做〃权直〃(翰林权直、学士院直)。《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的断句者不懂宋代翰林学士院的官制,断句就完全弄错了。宋代翰林学士院没有〃直院学士〃衔。〃俱阙他官〃,在意思上也讲不通。
例六
(正)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见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二)
(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注:参看1961年1月23日和30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省记〃等於说〃记得〃,这里是把它记在脑子里的意思。〃通籍后,俸去书来〃,是说通籍后有俸可以买书。过去中了进士的,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了,叫做〃通籍〃。标点者不知道什么是通籍,所以弄错了。
例七
(正)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论衡·变虚篇)
(误)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传书〃,指的是《史记》等书。《史记·宋微子世家》所载,与此大同小异,最后一句是〃果徙三度〃。可见引号应该放在〃果徙三舍〃后面。至於〃如子韦之言〃以下,那是《论衡》作者的话了。标点者不明出典,把作者的话也归到引文里去了。
(二)语法方面
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读。在这个题目下,附带讨论由於不了解对偶和文体而产生的句读错误。
例一
(正)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论衡·非韩篇)
(误)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拜谒是礼义之效,而不是益身之实〃。判断句在古代一般不用系词,依传统的句读法,〃拜谒〃后面应该断句,依新式标点用法也应该用逗号。这里是动词用作主语,标点者没有弄清,所以错了。
例二
(正)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误)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般都是在〃乎〃字断句。陆德明《经典释文》说,〃一读至不字绝句〃。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卷五《论语辨惑》中就曾批评这种断法。他说,这样断句,意谓〃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其於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王若虚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古汉语没有这种在疑问语气词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不问语法规律而去推求〃义理〃,这种义理是主观的产物,不可能不错。
例三
(正)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论衡·谈天篇)
(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这是说,〃再说,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这是选择性问句,这种句子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应。标点者不懂这个规则,所以不知道在〃也〃字后面也要用疑问号。
例四
(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
(误)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这一段话,从唐代起就有几种不同的断句法。《经典释文》载:〃雷读上至安绝句,乐音岳,二字为句。崔读上句依雷,下'以乐其政和',总为一句。下'乱世''亡国'各放此。〃雷读、崔读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以〃字是连词,正如《经传释词》所指出的,它和〃而〃字的作用相同。〃安以乐〃就是〃安而乐〃,〃怨以怒〃就是〃怨而怒〃,〃哀以思〃就是〃哀而思〃。下文〃其政〃〃其民〃是主语,〃和〃〃乖〃〃困〃都是形容词作谓语。按照崔读断句,〃以〃只能看作介词,〃乐〃〃怒〃〃思〃是动词谓语,〃其政〃〃其民〃是宾语,〃和〃〃乖〃〃困〃无所隶属。汉语没有这种句法结构,因此〃以乐〃〃以怒〃〃以思〃只能属上。
例五
(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陶渊明桃花源记)
(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所闻〃,〃所〃指代〃闻〃的对象,即渔人闻知的汉和魏晋间的情况。它不可能指代〃闻〃这一行为的主动者听渔人说话的村中人。如果指村中人,就只能说〃闻者〃。《古文观止》的断句者不懂〃者〃〃所〃的用法的不同,误将〃所闻〃属下(注:参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的《古文观止》,解放前某些版本的《古文观止》也将〃所闻〃属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的《靖节先生集》则将〃所闻〃属上。)。
例六
(正)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木;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灭至身。(论衡·异虚篇)
(误)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木,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灭至身。假设句不用连词,在现代汉语里也不是罕见的,在古代汉语里更是常见。特别是否定的假设,往往不用〃如〃〃若〃等字。这里标点者不懂〃不改〃是一种假设,等於说〃如果再不改〃,因而把分号用错了。
例七
(正)虞舜为父弟所害,几死再三,有遇唐尧,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论衡·祸虚篇)
(误)……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尧禅舜〃不断句,不对。〃未有是〃不断句,更不对。作者明显地以〃未有是〃和〃未有非〃相对,意思是说,〃虞舜被谋害的时候,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立为帝的时候,也没有做对什么〃。古人行文,往往爱用对偶。了解这一点,有助於我们识辨古书的句读。
例八
(正)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误)……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注:参看《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韩昌黎集》四,第1页。)。这是一篇颂赞体的文章,每句四字(〃四海所以不理〃六字),两句一换韵,中间插入一个〃於虖〃(呜呼),算是外加的。如果按照后一种句读法,就失其韵读,与文体不合了。而且,〃四海所以不理〃等於说〃四海之所以不理〃,〃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