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拜日仪 (辽)。契丹拜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日。辽人不拜月,他们
崇拜太阳。
岁除仪(辽)。除夕之夜,皇帝下诏,由有关官吏把羊油和盐放在火里
烧,巫依次赞祝火神,皇帝向火礼拜。
洒马奶子节。 (祭成吉思汗)。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皇帝幸上都,用一
马,八只黑羊,彩段丝绢各九匹,以白羊毛缠九个穗,三张貂鼠皮。命蒙古
的巫觋及蒙古和汉人的秀才、达官四员主持其事。拜告苍天之神,又呼成吉
思汗的御名而祝并曰:“托天皇帝福荫,年年祭赛者。”(《元史·志·祭
祀六》)
射草狗(元)。每年十二月下旬,择日,于西镇国寺内墙下,洒扫平地,
太府监供彩币,中尚监供细毡、针线,武备寺供弓箭环刀,束秆草为人形一、
为狗一,剪杂色彩缎做肠胃,选达官世家之有地位的贵人交相射之。将草人、
草狗射烂,用羊酒祭奠,祭毕,帝后及太子嫔妃并射者各自脱下所穿的衣服,
使蒙古巫觋祝赞,然后把衣服给丞。叫做脱灾。这项活动非别速、扎刺尔、
乃蛮、忙古、台列班、塔达、珊竹、雪泥等氏族不得参与 (《元史·志》)。
巡皇城 (元)。元朝每年二月十五日举行迎引伞盖活动。由朝廷拨伞鼓
手一百二十人,甲马五百人,抬汉代关羽像的轿军五百人。宣政院所辖三百
六十所寺庙,掌管供应三百六十坛佛像、坛面、幡幢、车鼓、头旗,每坛抬
坛者二十六人,钹鼓僧十二人。大都掌供民间大社一百二十队。教坊司掌各
种乐器,如大乐鼓、板杖鼓、筚篥、龙笛、琵琶、筝、琴等四百人。妓女杂
扮队戏一百五十人,杂技一百五十人,汉、回、河西细乐三百二十四人。凡
执役者官给铠甲袍服器仗,全都鲜丽整洁,珠玉金绣,装束奇巧,首尾排列
三十余里,都城士女,市民百姓围聚观看,有官府维持秩序,分守城门,中
书省官员总监视。正月十三日于西镇国寺迎太子游四门,抬高塑像,具仪仗
入城。十四日由佛教国师率梵僧五百人于大明殿内建佛事。正月十五日请下
御座上的伞盖,奉置于车上,诸仪仗队列于殿前,社队、演员、僧人列于崇
天门外,迎引大伞盖出宫,到庆寿寺,吃素食,食过起行,从西宫门外垣海
子南岸,入厚载红门,由东华门过延春门而西。皇帝、皇后、妃子、公主在
玉德殿门外,搭彩楼观览。游行完毕,把伞盖送还宫中,恭置御榻上。帝师
与僧众作佛事至十六日散。岁以为常,谓之游皇城。夏六月中,上京亦举行
一次。
此伞盖按帝师八思巴言做成白色,顶用白缎,泥金书梵文于上,谓镇伏
邪魔护安国刹。每年二月十五举行迎引伞盖的活动,“周游皇城内外,云与
众生祓除不祥,导迎福祉” (《元史·志·祭祀六》)。
… Page 89…
此项活动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开始,每岁举办。
这项活动正是元代初期以信仰喇嘛教为主的宗教习俗。这种抬塑像,列
仪仗,举大伞,列队而行的活动影响了以后京城每过节日列队走会的习俗之
形成。
射天狼 (元)。射天狼为十月开垛场中的活动,其作法,“宰执奉弓执
箭,跪以进,太子受弓后,发矢至高远处,名射天狼” (《析津志辑佚·岁
纪》)。
扫黄叶 (元)。扫黄叶又名送寒衣节。十月进行,“是月,都城自一日
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析津志辑佚》“岁
纪”)这一月内人们追思远祖先人,礼仪特重,不论贫富都说家中富有,祭
祖先十分虔诚恭敬,表现出重视人伦,尊重先辈的风习。
腊日洒净与驱邪 (元)。在腊日(或接近除夕之日)“于宫中大明殿牌
下,西蕃咒师以扇鼓持咒,供羊、马、牛、酒等物,陈设于殿庭,咒师数人
奏咒乐念咒,两人牵手巾,一人以水置其中,谓之洒净。以诸肉置于桶中,
二人抬而出殿前,一人执黑旗于前,出红墙门外,于各宫绕旋,自隆福宫、
兴圣宫出,驰马击鼓举铙奔走,出顺城门外二里头,将所致桶中肉抛撒以济
人,谓之驱邪。” (《析津志辑佚·岁纪》)
这种宗教习俗是喇嘛教的习俗,说明元朝习俗深受喇嘛教的影响。
宋元时期,西有西夏,东有辽金,后又有元,各族人民聚集一起,在长
期的共同生活中,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汉族节日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接受了
汉族的节日习俗。元旦、除夕、元宵、立春、端五、重九、立秋、冬至、腊
日无不接受汉族节日文化影响。元朝蒙族原来有萨满信仰,后来又接受了佛
教、道教的信仰,西藏喇嘛教僧人在元成为国师,倍受尊敬,其宗教仪式和
活动规模空前,对我国的节日习俗产生很大影响。
(2)物质生活习俗
隋唐宋元时代生产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手工业越来越发达,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较古代有很大提高。与国内外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生活习俗发生许多变化。
①服饰习俗。隋唐时期的服饰与南北朝时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袍袖不象
魏晋那样宽肥,衣领不象北朝那样翻折,多为窄袖圆领袍。由于与西域、波
斯的交往,受西域、波斯及北方少数民族胡服的影响,胡服成为流行服装。
到晚唐、五代,特别是宋又重新制定服饰制度,服饰又回到传统轨道。辽金
元各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服装,但其公服袍仍基本沿袭汉族服制。
隋朝服装受胡服影响颇深,《文献通考》谓隋炀帝巡游时令百官戎服从
驾,而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
唐代沿袭隋制。男服有 a:袍衫、襴袍、缺胯袍等。唐代袍衫与前期各
朝有所区别,式样为右衽、圆领、窄袖,衣长至膝下或足;襴袍作为士人的
服装,其下摆处有一道宽宽的横襴故称为棠苎襴衫分等级,一为黄,二为黑,
三为纁,四为绿,五为紫,庶人为白。扣子分铜铁银等。在领和袖的地方无
边缘装饰。缺胯袍,下摆处开衩。这种袍活动方便,成为庶民、劳动者所常
穿的服装,也是戎服之一。b:胡服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领式或
为圆领或为翻折领,对襟开领等。头戴皮帽,脚踏靴,腰间著一皮带,即为
典型之胡服。唐代时兴胡服,男女都喜穿胡服,胡服便于骑马,便于出外游
… Page 90…
乐,做为常服较方便、舒适。c、半臂,据《实录》载,“隋大业中,内官多
服半臂……今背子是也。”半臂是一种对襟、无袖或短袖长衣,衣长至膝,
穿在袍衫之外,不分男女,尊卑通用。d、裤褶也是一种古代胡服,褶是上衣,
短身宽袖,身比襦稍长。其裤口较肥大。唐代以裤褶定为朝见之服。除以上
四种服装外,黄袍是皇帝、太子的专用服装。《唐书》《舆服志》载唐高祖
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不久天下人仿效稍用赤黄,于是朝廷下令禁止臣民服
赤黄色衣服。以后黄袍成为皇帝专用服装。另有弁服,穿其服装必须戴弁冠,
故而名弁服,弁服是皇帝皇太子朔望及视事所穿,文官办公也穿。其等级区
别在于颜色及弁上之■ (音其;冠上的装饰,状如棋子)的数目和质地。唐
朝沿隋制,三品及以上服紫色,四品绯色,五品浅绯色,六品深绿色,七品
浅绿色,八品深青色,九品浅青色, (以后青改为碧色)。士人、举子、庶
人服白色。衣料以葛、毛、麻为主。胥吏服青。衣料五品以上用细绫及罗,
六品以下用小绫制作。晚唐五代时期又穿起宽衣大袖、长裙丝履,短衣、窄
袖只有劳动者服用 (《中国服饰简史》五章)。
隋唐妇女服装也受胡服的影响,样式有:a窄袖衫襦,隋和初唐女子,
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长裙,腰系长带,肩披长巾,足穿高头履如常见之唐张
萱的《捣练图》。b袒胸大袖衫襦,为贵族妇女服饰。袒露胸的上部,对襟,
大袖,长裙,或著裥裙。如有名的《簪花仕女图》。c裙,有长裙,腰可高
至胸部,裙长拖地,似朝鲜之裙。另有裥裙,由两种以上布料拼接而成,多
幅裙片。d胡服,领、袖、下摆均有锦边装饰,对襟,窄袖,折领或翻领,
头戴高顶胡帽,束带,下穿竖条小口裤,足踏尖头绣花鞋。e男装。唐代有
女著男衫之风,首先是在宫内流行,逐渐流传至民间。男装为园领或折领、
窄袖,头戴软脚幞头,腰系革带,足踏黑色靴子。f帔帛。帔帛是流行在隋
唐的妇女装饰,似一个长丝围巾披在身上,披的形式各种各样。《簪花仕女
图》中之女子披一帔帛飘垂而下。帔帛宽窄各异,长于身长,敦煌壁画中有
供养人像,其帔帛之长,两手左右伸展左右手各余约一臂之长。
唐男子帽为幞头,又叫折上巾。即用三尺皂罗,从后边裹发。古代男子
留长发,为方便起见用黑纱裹头,唐以后用木作支架子用绢衬在里面作成帽
子形式。即绢幞头,幞头的两角以象两仪,以后平伸出来发展为纱帽翅。幞
头两角有的在后面,有的在前面,形式各异。男子鞋主要为靴和乌皮履。女
子鞋为翘头履。女子头部发式,唐代时兴高髻、倭堕髻、花髻等。女帽有帷
帽 (状如草帽,沿边有帷)、胡帽。
据《中西文化交流史》述,唐服“以中亚和波斯风为主”,“唐俑中有
着折襟胡服的男像,就属波斯风。襟袖窄小是天宝初期长安流行服式,传自
西域。吐火罗人均着小袖袍小口裤,中亚胡腾舞,柘枝舞,舞女衣着都双袖
紧缠”。“萨珊波斯时代妇女流行耳环,伊斯兰教兴起后此风依然,长安妇
女群起仿效,称为步摇。女子披肩巾 (巾帔),则仿自中印度”。“天宝初
长安不分贵贱都好衣胡服为豹幅,妇人则簪步摇”。元和中,长安宫人流行
回鹘装,“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花蕊夫人《宫词》)。“开
元初充仪仗队的骑马宫人都戴胡帽,靓妆露面,不再障蔽。士庶仿效”。胡
帽有几种,胡腾舞者戴虚顶织成蕃帽,柘枝舞者戴卷檐虚帽,波斯丈夫戴白
皮帽,都是长安时行的胡帽式样。”
宋代服装,袍服、衫、袄等均沿袭唐制,但有所变革,等级鲜明,条目
细致,如衣带就分二十多种。对庶民与官做出严格限定,庶人“只许服皂、
… Page 91…
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宋史·舆服志》)“幞头巾子,自今(989
年)高不过二寸五分,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做高髻及高冠,其销金、
泥金、真珠装缀衣服,除命妇许服外,余人并禁。”
宋代男服有a。朝服,为官员上朝所穿,有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