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西夏史-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鉴于宋麟州“(屈野)河西田腴利厚”⑤,开始插木置小寨三十余所,发
动老百姓耕垦寨旁大约十余里范围内之田。毅宗谅祚时,没藏讹庞在军
队的保护下,进一步“放意侵耕”这一带的土地。宋朝为了阻止夏人侵
耕,不惜采用经济制裁措施。史载:
“经略使庞籍言:‘西人侵耕屈野河地,本没藏讹庞之谋,若
非禁绝市易,窃恐内侵不已。请权停陕西缘边和市,使其国归罪讹
庞,则年岁间可与定议。’诏禁陕西四路私与人贸易者”①。
即采用禁绝“和市”的非常手段,迫使西夏停止侵耕。
除了侵耕屈野河地之外,崇宗乾顺时,还侵耕了大理河东一带的土
地。“(夏人)常于夜间直至大理河东葭芦境上,侵耕旷地,昼则却归
②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15,《取闲地门》。
① 同上。
② 同上书,《租地门》。
③ 同上。
④ 《西夏书事》卷36。
⑤ 《西夏书事》卷35。
① 《长编》卷185,嘉祐二年二月甲戌。
本界,经略使禁之,不能止”②。同侵耕屈野河地不同之处是前者明火执
仗,依靠武力强行耕种,后者乘着夜间月色朦胧,越过边界偷偷耕种,
使宋人无法禁止,只好听之任之。
西夏侵耕宋地事件的发生,虽然起了激化宋夏矛盾的作用,但也反
映了西夏统治者对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的重视。
西夏开垦荒地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方面的成就是很有限
的。正如宋人范育所指出:
“臣尝究知夏国之闲田,弥亘山谷,动数百里,未悉垦辟”③。
表明西夏尚未被开垦荒地的数量还是较多的。
5。公私粮窖储存了较多的粮食
由于水利的兴修,各地农田及时得到了灌溉,“岁无旱涝之虞”④。
加上牛耕的普遍使用,开垦荒地,采用汉人先进生产技术,因此,西夏
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具体表现在公私粮窖储存了大批粮食。建粮窖储粮,
并非西夏独有。如唃厮罗统治下的河州(今甘肃临夏市)地区的吐蕃族
也置窖储粟。“河州羌率众三万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
取窖粟食军”⑤。不仅吐蕃人建窖储粮,而且金人统治下的沃州(今河北
赵县)民间也有窖粟。“沃州刺史完颜僧家奴奏:‘田琢军二千五百人,
官廪不足,发民窖粟,犹不能赡’”①。西夏建窖储粮始于何时?从有关
记载看,早在李继迁重建夏州政权之时即已出现。如公元1002 年(真宗
咸平五年)泾原部署陈兴与秦翰等率兵袭击继迁所部康奴族,“穷其巢
穴,俘老幼,获器畜甚众,尽焚其窖藏。”②此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种储粮的公私窖藏越来越多。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西夏著名的粮仓粮
窖,有夏州境内的德靖镇七里平和桃堆平。七里平有谷窖大小百余所,
粮约8 万石;桃堆平的“国官窖”,“密密相排,远近约可走马一直”③;
灵州西南的鸣沙川(一作鸣沙州)的“御仓”,窖储米多至百万石。它
是西夏黑山威福监军司军粮供应地;陕西葭(jiā加)芦、米脂地区的“歇
头仓”,“(其)里外良田不啻一二万顷。夏人名为珍珠山,七宝山,
言其多出禾粟也”④。被夏人誉为“金窟埚”的石堡城,“夏人窖粟其间,
以千数”⑤。位于今甘肃定西县南的西市城,谅祚曾在此“建造行衙,置
仓积谷”⑥。至于贺兰山西北的“摊粮城”,是西夏后方著名的储粮地。
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 年)新筑的定边城,本是西夏的领地。该地“川
原厚运,土地衍沃,西夏昔日于此贮粮”⑦。
② 《西夏书事》卷16。
③ 《长编》卷460,元祐六年六月丙午。
④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⑤ 《宋史》卷350,《张守约传》。
① 《金史》卷102,《田琢传》。
② 《宋史》卷279,《陈兴传》。
③ 《长编》卷319,元丰四年十一月辛巳。
④ 《宋史》卷176《食货志》。
⑤ 《宋史》卷348《陶节夫传》。
⑥ 《西夏纪》卷13。
⑦ 《宋会要辑稿》第190 册,《方域》8 至27。
除了上述公私粮窖储存了大批粮食外,西夏境内还有所谓“御庄”。
该“御庄”坐落在兰州附近的龛谷城及质孤、胜如二堡。公元1081 年(宋
元丰四年)九月,宋军统帅李宪向兰州进军,曾发掘西夏龛谷川的粮窖,
取其积谷。史载:
“大军过龛谷川,秉常僭号御庄之地,极有窖积,及贼垒一所,
城甚坚固,无人戍守,惟有弓箭铁杆极多,已遣逐军副将,分兵发
窖取谷及防城弓箭之类”①。
这里所谓“御庄”,即皇室建立的庄园。从粮窖附近有堡垒一所,
及大量弓箭铁杆等武器看,表明西夏统治者为了防止仓储被盗和监视生
产者劳动,防止其逃跑,派有一定数量的士兵戍守。兰州附近的智孤、
胜如二堡也有“御庄”。“智固,胜如川,伪号御庄”②。其地“平沃,
且有泉水可以灌溉,古称榆中”③。这些粮窖、御庄的建置,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西夏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西夏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西夏手工业分官营民营两种,但主要由官府掌握,手工业中的重要
部门和具有较高工艺技术水平的熟练工匠,大都由官府控制着。其产品,
主要不是用于商业交换,而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服务。下面就
西夏的一些主要手工业略作介绍。
1。毛织业
由于畜牧业在西夏统治中占着重要的地位,牲畜皮毛原料相当丰
富。因此,毛织业成了居民比较普遍的家庭副业。其纺织生产工具,从
已发现的考古文物看,主要有木刮布刀和石纺轮。表明其工具相当原始。
其主要产品有氆氇(音普鲁)毛褐、毡、毯等。同时还制造衣服、被单、
巾帽、袜之类。在这些产品中尤其是西夏首都兴庆府出产的驼毛毡,“为
世界最丽之毡”①。由于毡毯是当时的名贵上品,因此,成为西夏对外贸
易的主要商品。在驼毛毡中又以白骆驼毛制作之毡最优良,“商人以之
运售契丹及世界各地”②。
2。兵器制造业:
西夏矿产比较丰富。其种类有蓝靛、盐、碱、硝、煤、铁等。谚云:
“塞上天府了不得,出产仁(枸杞)、黄(甘草、黄芩)、蓝
(蓝靛)、白(盐、硷、硝等)、黑(煤、铁等)”。
其中铁用以制造兵器和农具。西夏统治者非常重视兵器的制造,并把它
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该制造业的原料,一部分出自国内。如元昊曾在
夏州东境设铁冶务,此为夏国“出铁制造兵器之处”②。其铸造兵器的锻
① 《宋会要辑稿》第179 册,《兵》14 之18。
② 《长编》卷444,元祐五年六月辛酉。
③ 《长编》卷460,元祐六年六月丙午。
①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1 卷,第72 章。
② 《范文正公集·年谱补遗》。
② 《范文正公集·年谱补遗》。
炼之声,曾为宋使所闻。史载:德明卒,宋吊祭使杨告在宴会厅上,闻
其东屋后若千百人锻声。告阴知其有异志,还朝秘不敢言,未几元昊果
叛”③。又如横山东部的茶山地区也产铁矿。“西贼所恃,茶山铁冶竹箭
之府”④。另一部分来自宋辽,即由出使辽宋使者冒禁多方购买。如公元
1033 年(辽重熙二年),“乙酉,(辽)禁夏国使沿路私市金铁”①。但
更多的是来自宋朝,正如宋神宗时张方平所指出:“边关重车而出,海
舶饱载而回”②。这些从宋朝运回之物大部分为各类铜钱,此外,西夏还
于宋夏边境以盐易铁钱。“夏人茶山铁冶既入中国(宋),乏铁为器,
闻以盐易铁钱于边”③。说明西夏在宋攻占茶山之后,其铁的来源更加依
赖于宋。
其冶炼技术比较先进。安西榆林窟壁画中的西夏锻铁图,采用竖式
风箱,一人坐于竖式风箱旁边鼓风炼铁,两人手持铁锤,密切配合,轮
番在铁砧上锻打铁制工具。
所造兵器种类,一般为箭、枪、剑、铠甲、斧、刀等。其著名兵器
如下:
“战车”——名叫“对垒”,可以载人填壕而进,是一种攻城的先
进武器。
“旋风炮”——装置在骆驼鞍上,可以发射拳头大的石弹,是一种
十分精良的武器。
“铠甲”——宋臣田况在《兵策》中赞美西夏“铠甲”的质量时指
出:“今贼(指西夏)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④。
“神臂弓”——被宋人誉为“最为利器”⑤,约于神宋熙宁年间传入
宋朝。向宋朝献神臂弓的人究竟是谁?沈括认为李定所献,而朱弁则认
为是李宏所献。该弓的具体制作情形是“以厌(音掩)为身,檀为绡,
铁为枪镗,铜为机,麻索系扎丝为弦”。因为其射程既远且深,可以射
240 步至300 步,“能洞重扎”①,神宗下令依样制造。南宋高宗年间,
抗金名将韩世忠所造的“克敌弓”②,就是仿照西夏神臂弓制造的。
夏人剑:为一种随身佩戴的西夏宝剑。这种宝剑在宋朝享有很高声
誉,被誉为“天下第一”③。宋朝最高统治者以及文人学士,往往以得到
该剑为荣。宋钦宗曾“佩夏国宝剑”④,后来将它赏赐给王伦。文学家苏
轼见此剑,“极欣赏”,并请晁补之为其作歌,内有“试人一缕立褫魄,
③ 《宋史》卷304,《杨告传》。
④ 《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壬戌。
① 《宋史》卷304,《杨告传》。
② 《辽史》卷18,《兴宗本纪》。
③ 《宋史》卷185,《食货志》。
④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甲戌。
⑤ 朱弁:《曲洧旧闻》卷9。
① 《梦溪笔谈》卷16,《器用》。
② 洪迈:《容斋三笔》卷16,《神臂弓》。
③ 宋太平老人撰:《袖中锦》,收《学海类编》集余4。
④ 《宋史》卷371,《王伦传》。
戏客三招森动容”⑤。即见血封喉,见血不治之意。说明该剑不仅外表美
观,而且犀利无比。
3。采盐业:
盐的主要产地在盐州和灵州。盐州计有乌池、白池、瓦窑池、细项
池等四盐场。灵州则有温泉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红桃池、回
乐池、弘静池等七盐场。这些盐场主要产青盐和白盐。青盐品质纯净,
以稍带青绿色而得名,其质量比白盐更佳。
此外,在西安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的碱隈川还出产红
盐和白盐,但其产量和质量都比不上兴、灵二州的青白盐。
西夏统治者在中央机构三司中设盐铁使专管盐铁,说明对采盐业的
重视。西夏统治者之所以重视采盐业,因为它是西夏政府重要财源之一。
如元昊时“数州之地,财用所出,并仰给于青盐”①
西夏青白盐除了供西夏人民食用外,主要用于同宋、辽、金进行官
方贸易,其中运往宋关中地区最多,并以此换回大批粮食。由于西夏青
白盐的质量优于宋朝的解盐,价格也比解盐便宜,深受宋朝沿边人民欢
迎,“以青盐价贱而味甘,故食解盐者殊少”,宋政府鉴于“解盐之利
日渐侵削”②,为了保证解盐的畅销,往往“峻青白盐之禁? 。重为法以
绝之”③。即禁止奸商私自贩卖青、白盐至宋,谋取暴利。
4。印刷业:
西夏印刷业颇为发达。自元昊建国后,统治者为了学习吸收汉族的
先进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教育,除了大量搜购汉文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