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 >

第4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侨伦乓取W詈螅鞘下柿煲蝗菏勘剂煲豢榈嘏蹋谥醒胧髌稹罢娴氖旨堋崩矗勘钦獠排芟律嚼矗筒慷右黄鹣蛲馔晃д踉U谡馐保酌傻潞退那拔啦慷右脖蝗「狭嘶乩矗志勘话А�

  在十字军阵营中,成千的士兵都举起兵器,向十字架祈祷,妄图祈求奇迹的出现。盖氏请求雷蒙德救他脱险,可雷蒙德却集中还骑在马上的骑士,杀开一条血路逃走了。剩下的十字军官兵在萨拉丁的密箭和利剑胁迫下,举手投降,盖氏也乖乖地举起了双手。

  7月5日,提比莱斯要塞投降。萨拉丁旋即挥军直取耶路撒冷,一路上敌人望风而逃,所有的要塞都成了无人防守的石堆,萨拉丁大败十字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

  公元1337年至1457年,英王与法王之间进行了一场远近闻名的长期战争。这不是一次战争,而是一连串的战争。战争延续了一百零八年,固称“百年战争”。其主要原因是从威廉一世和亨利二世以来,英国诸王一直被认为是法国国王的封臣,因为他们在法国占有或声称有权占有一些土地。英国诸王试图摆脱法国诸王和宗主权,同时后者却一直想要削弱并减少英王的权力,彼此勾心斗角,多次发生战争。其次,封建关系也是无休止的纠纷和战争的根源之一。

  这场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337年到1360年。英格兰军经过佛兰德对法国发动入侵之前,爱德华在1340年的斯勒伊斯海战中赢得了重大胜利。1346年的瑟堡战役又连锁引起克雷西战役。在此战役中,英格兰大弓箭手给法军弩弓箭手予以致命的打击。英国人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由英吉利自由农民组成的雇佣军和优良的弓箭手,他们纪律很好。1340年6月22日西风开始吹拂时,爱德华组织147艘舰船,分三个支队,于第二天中午驶近法兰西海岸,观望集结在斯鲁斯港中的法国舰队,并派骑兵上岸侦察敌情。据了解,法国舰队约有舰船一百九十艘,三万五千余人。6月24日拂晓,双方舰队准备采取行动。法国的一个职业军人巴尔巴尼罗主张进攻,但两位法军将领奎里特和贝湖齐特却坚持要停在港内消极防御。最后采取一个折衷方案,法国舰队进到港口卡德沙岛附近,由巴尔巴尼罗率领他的快速支队出海迎敌。于是拉开了斯鲁斯会战的序幕。爱德华的舰队分为三列,最大的船只在前,由莫莱爵士指挥,每三艘船中,一艘载甲士,两艘载弓弩手,在军乐声中,莫莱爵士率船直向法定前列驶去,船只和法国舰队相遇后,英国的弓弩手就开始放箭,以掩护装载甲士的船只;当后者抓住敌船之后,即跳上敌船用肉搏战来攻破敌人。不多久,那三艘被法国人早先夺获的大船即被英国人夺回,摘下法国旗,升上了“雄狮与百合”的英国旗。舰队的第一列战败之后,法军已失去一切希望,第二,第三列的人员在恐怖之中逃走。这场血战一直打到日落,法国的三列舰队,一百六十六艘船只全部被歼。1347年,英格兰军占领加来。1350年,腓力六世去世,爱德华与法国达成停战协定,1350年,停战协定被撕毁,战争又起,爱德华三世的长子“黑太子”爱德华(1330——1376)在普瓦捷俘获法王约翰二世。战争的重负导致了一三五八年法国农民起义和布列塔尼内战的爆发。1360年,在布雷蒂尼达成的协议中,爱德华三世再次获得阿基坦,从而结束他对法国王位的要求。由于法国国王明智地处理了一三六八年的加斯科涅贵族暴乱,收回了阿基坦,采用回避正规战斗,煽动当地爆乱的策略和计谋,开始进行计划周密的再次征讨。

  从1369年开始,“百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1371年,冈特的约翰接替英格兰黑太子任英军指挥,加快了英格兰失败的步伐。约翰在职期间,普瓦捷、普瓦图和拉罗射尔于1372年相继失守,并爆发了一场破坏性的海战。1373年,约翰发动新的战役,英格兰军惨败,阿基坦和布列塔尼失陷。

  战争的第三阶段始于1412年。这年,英格兰军在诺曼底登陆,向波尔多进军,重开战端。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1387一1422年)御驾亲征、率军攻占阿夫勒尔,并在阿让库尔大败法军。1419年,英格兰重新占领诺曼底。1420年,法国政府签订特鲁瓦条约,承认亨利五世和勃艮第公爵对于法国北部的占领。1423年,法国王太子在克拉旺败北。1424年,法军在维尔纳叶失利。1428年,英格兰军集中兵力长期围攻奥尔良。1429年,贞德率援军到达,解围后进军兰斯。同年,查理七世在兰斯加冕登位。在战争的第三阶段,双方未签订和约。

  1449年,重新改组的法国政府和军队挑起事端,再次拉开战幕,使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在战争期间,诺曼底很快落入法国人手中,随后,查理于1451年征服吉耶纳。1452年,英格兰军占领波尔多,并企图重新征服吉耶纳,但最终因为抵挡不住法军的新式火炮而未能得手。1453年,英格兰军在卡斯蒂略战败,撤至波尔多。不久,实力比英格兰军更为强大的法军收复了波尔多。

  在这场长达上百年的战争中,英格兰除了政府垮台、兰开斯特王朝信誉扫地,一场与约克王朝拥护者的内战正在酝酿以外,几乎一无所获。这场战争对于法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加快国家统一,摆脱封建统治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火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爪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究其根源,它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益,大肆推行扩张侵略政策,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战争来缓和危机和扩大势力范围。1882年五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尔纳签订同盟条约,促使与德在欧洲争霸的英法和与奥匈争夺巴尔干的俄国不久也走到一起,建立了相互的协约关系,正式形成了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从此,两大集团加紧扩军备战的步伐,从1905年~1913年,双方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是两大集团争夺的焦点,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1914年6月28日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遇刺这一事件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对此,俄国开始沿德国边境集结兵力,8月1日,德国遂对俄国及其盟友法国宣战。几天之内,除意大利以外的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都卷入了这场战蓄谋已久的世界大战。战火首先在欧洲大陆点燃,迅速蔓延欧亚非,欧洲成为主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这次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交战双方直接参战人员达二千九百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一千多万人,受祸波及的人口在十三亿以上,三十三个参战国在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造成经济损失达二千七百亿美元。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投降;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在战争中政治、军事、经济势力被削弱;美国从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西线战场,德国进攻比利时,从北部突入法国,在几次边境战役稍占优势后,直向法国心脏地区进军。法国在1914年9月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冒然南进的德军撤退,从战略上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术。时至11月,双方均进入相持状态,开始了阵地战。尽管双方经常派飞机狂轰滥炸,不断袭击对方,但均未能夺取对方的一块阵地,而双方都伤亡严重。战壕内生活极其悲惨。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但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却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加上奥匈帝国对俄作战的失利,双方实际上难分胜负。土耳其于11日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十分激烈。日本则在东趁火打劫,利用对德宣战的机会夺取德国在华利益。

  1915年至1916年,大战进入第二阶段。德国为了摆脱两线作战的处境,把作战重心转移到东线,以求集中兵力对付英法。1915年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军,双方交战八个多月,俄军惨败,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的战线上。1916年,德国再次把进攻重点转向西线,以猛烈的炮击开始了历时十个多月的凡尔登战役。另一方面,英德进行了包括1916年日德兰大海战在内的多次海战,并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德在海上战斗中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此阶段战争的范围又有所扩大,武器使用的种类也有所增多,坦克、化学武器、飞机都迅速地用于实战。意大利对奥匈的宣战导致了意奥战场的开辟,处于战略要位的巴尔干各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战争的洪流。

  第三阶段(1917),经过两年半战争,战场的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德国,其人力物力均消耗损失严重,而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美国于1917年四月对德国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的参战者,其介入大大鼓舞了协约国的斗志。英国尽管在加利波利失利,但仍控制着苏伊士运河,保持海上霸主地位,从而得以夺取德国的非洲殖民地,并为在中东作战的英军提供补给。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这场大战。德国人调集东线部队前来支撑摇摇欲坠的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但终未能打破西线僵局。法、英和美国军队尽管进展缓慢,但却顽强地迫使德军退到兴登堡防线,解放比利时。奥匈帝国随即崩溃。在德国的内部,深受战争创伤的德国人民纷纷起义,德皇和德军将领终于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1918年11月初,德国11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战败而告终。

  第三帝国的兴亡

  在第三帝国诞生的前夕,一种病态的紧张气氛笼罩着柏林。几乎人人都看得很清楚,魏玛共和国即将寿终正寝。1933年1月28日,年迈的共和国总统冯·兴登堡元帅免职。当时,德国最大的政党国家社会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要求担任他原来立誓要加以摧毁的民主共和国的总理一职。两天后,这个年方四十三岁,留着查理·卓别林式的胡子的人,这个年轻时在维也纳一事无成的流浪汉,这个根本不是德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