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 >

第8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奏-外国文学与战争-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献。它是古希腊最早的意识形态,是“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的社会形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希腊神话和任何神话一样,都是用想象并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在古希腊神话中,除神的故事外,有许多反映战争的题材的英雄传说。艺术中的英雄半人半神,是神人所生。英雄传说的基本内容是关于远古历史的回忆,歌颂传说中的英雄们在与大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建立的功勋与业绩。他们多数是民族与部落的英雄。其中有不少是关于个人的英雄事迹和集体的英雄事迹的。最为人所熟知,脍炙人口的是大力神士赫刺克勒斯个人功勋和阿尔戈斯英雄号的光辉业绩。

  古希腊神话的内容非常丰富。《伊利亚特》以特洛亚战争为题材,是描写特洛亚战役的诗篇。它揭示了古代重大的历史事件,显示了小亚细亚爱琴文化的重要堡垒特洛亚城陷落。特洛亚是爱琴世界最后的一个商业中心,位于小亚细亚北部,是靠近赫勒斯滂海峡的一个要地。它控制了通向黑海的路径,而黑海又是古代西方与东方通商的必经之路。当时的希腊人经常发生掠夺性的侵略战争,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当他们征服了小亚细亚南部,建立了东部地中海的霸权之后,便进而侵略特洛亚。但是侵略军却遭到特洛亚城保卫者的英勇顽强的抵抗,战争达十年之久。最后,特洛亚城终于陷落。这次战争时间之久,而 《伊利亚特》所描写的只不过是五十一天中发生的事变。其中战斗生活约二十几天,而主要的场面只有四天,是特洛亚战争即将结束前的故事。《伊利亚特》以希腊军的内讧开始,以赫克托耳的葬礼结束。主要描写阿喀琉斯如何为了一个女俘而同希腊联军统帅阿加农门发生激烈争吵,事后阿喀琉斯怎样退出战斗,拒绝参加希腊人的共同事业—一对特洛亚人作战,以及他的好友帕特洛克勒斯的参战和战死,而他的噩耗又怎样震惊了阿喀琉斯,使他与阿加门农和解,重新参加了战斗,杀死了特洛亚方面最英勇的战士赫克托耳。此外,诗篇中还有不少的战斗场面和插话,赫克托耳的葬礼也是用极其绚灿的文笔加以渲染。

  荷马时代的战争已具有掠夺性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们都热衷于战争,“邻人的财富激起了人们的贪欲,获取财富已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生活目的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60页),他们把参与战争、掠夺财富视为荣誉。史诗中的英雄都是高大魁梧、英勇雄壮的人物,个个体魄矫健,膂力过人,都有高超的武艺。宁愿为获得荣誉而夭折,也不愿长寿而无所作为的阿喀琉斯,忤逆母亲前往参加特洛亚战争;赫克托耳的视死如归、以及其它英雄亦有这种军事荣誉感。《伊利亚特》描写残酷战争之所以悲壮动人,充满了力和美,就在于诗人有此同感,全诗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息。

  在上古战争文学中,古希腊的悲、喜剧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古希腊的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的原始歌舞酒神颂。它是在英雄叙事诗和抒情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埃斯库罗斯是它的真正的创始者,恩格斯曾称他为“悲剧之父”。古希腊的喜剧起源于秋季酒神祭祀中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在内容上具有现实性、讽刺嘲笑性的大众化的特点,是一种在民间寓言、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戏剧新形式、新体裁。它产生于公元前600年前后的墨加拉城邦民主制建立的时代。早期喜剧代表作家主要有克拉提俄斯、欧波利斯、阿里斯多芬三大喜剧诗人,有完整作品留传于后世的仅阿里斯多芬一人。他的代表作《骑士》以讽刺的锋芒,直接指向当时雅典的政治军事家克里翁等人。主战派代表克里翁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是继伯里克理斯之后执政的民主派领袖。阿里斯多芬不满意他的内政外交政策,对他不断进行攻击。他写此剧时,伯罗奔尼撒战争已经持续七年之久,整个希腊战云密布,给人们带来极大苦难,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诗人拥护和平,反对内战,倾慕雅典光荣的过去,热爱马拉松和萨拉弥斯时代的民主政治。在古代,阿里斯多芬很受人称赞,恩格斯称他是“喜剧之父”。后世学者和作家都十分推崇他的智慧和艺术风格。

  在上古战争文学中,荷马史诗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最著名的少有的文学杰作之一。两千多年以来,一直被公认为欧洲诸民族英雄叙事诗中最伟大者,欧洲文学中之楷模。它是古希腊人民的集体创作,表现了古希腊人的艺术才能和独创天才。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人民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量,而且是创造精神价值的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是创造一切伟大的长篇叙事诗、一切悲剧和其中最伟大的全世界文化中最早的、最美的、最有天才的哲学家和诗人。”马克思也曾给予高度评价,称它是“一种规范和不可企及的范本”,“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中世纪战争文学

  从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到十一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上,被称为中世纪的初期。公元476年,西哥特人(日尔曼人的一部落)的领袖奥多亚克摧翻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统治着意大利,宣告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接着,日尔曼其他部落如法兰克人、东哥特人、勃艮弟人、汪达人等相继南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定居下来,陆续建立起一系列的蛮族国家。东哥特人的国王狄奥德里希打败并杀死奥多亚克,占领了意大利,建立东哥特王国;西哥特人则安居现今之西班牙;法兰克人入侵高卢,占居现今德国和法国大部地区;勃艮弟人居法国南部;汪达尔人居西班牙北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而盎格鲁·萨克森人和朱特人,则定居如今英格兰地区。在公元五世纪所建立的这些蛮族国家中,由于土地的集中,公社的解体和农民的农奴化过程,逐渐由原有的原始氏族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在各蛮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公元962年,萨克森王朝的鄂图一世吞并了意大利北部地区,建立起“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但它并不是一个政治、军事、经济上统一的帝国,国内诸候争权夺利,内部四分五裂。在这个时期,基督教起着特殊的作用。教会本身不仅成为最大的封建主,而且直接参与欧洲各国和国际间的政治事务,垄断着整个中世纪的文化,对人民进行精神奴役,成为欧洲封建统治的重要的支柱;成了传教和进行精神统治,教会僧侣也利用文学形成进行创作,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宗教僧侣文学”。较早产生在法国,大多是用拉丁文写的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学和赞美诗等。如法国文学中的《圣女欧拉丽赞歌》、《圣徒列瑞行传》,就是仅存的两个最古老的文献。

  十一世纪以后,直至十五世纪,欧洲历史进入中世纪中期,即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时,盛行于十二、十三世纪的西欧各国的是骑士文学和与之相关联的民间英雄史诗。骑士文学是一种封建贵族的文学,产生于十二世纪国王和封建大贵族的宫廷,故又称宫廷文学。它反映的是骑士的勇敢冒险和典雅的爱情。它的故事情节没有历史依据,在当时影响不大。在骑士文学盛行的当时,又产生了同样歌颂骑士英勇、忠诚、赞扬骑士爱情的而不同于骑士文学的英雄史诗,它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产物,反映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统一封建王朝的愿望;英雄人物身上体现的荣誉观念已不是为民除害,部落之间的血腥复仇,而是开始具有国家观念的内容,封主和封臣的关系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基督教的影响,他的爱国行为不但是要求团结一致以御外侮,而且表现为对异教徒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倾向。

  法兰西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是中世纪史诗中最著名的一篇。它是法国《武功歌》的代表作,产生于十一世纪末,其基本情节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序曲,写伽尼龙投敌叛国、出卖罗兰;二是高潮,写罗兰在查理大帝凯旋归国途中、自己率兵断后,在隆世福峡谷遭到伏击,结果全军覆灭;三是尾声,写对判徒伽尼龙的审判和惩罚。全诗以描写查理大帝的胜利开始,叙述查理大帝反抗阿拉伯人的侵略,战争在西班牙境内进行了七年,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萨拉哥斯城马西尔国王外,差不多已征服了西班牙全境。马西尔王为免于灭亡,急忙派遣使者求和。查理大帝也派使者前往谈判,并召集诸将会议。罗兰,查理大帝的外侄,伽尼龙之义子,原系主战,而伽尼龙却力主议和。罗兰便建议其父伽尼龙出使敌营,以探虚实。众将深知马西尔的为人阴险狡黠而反复无常,和他进行谈判,不仅任务艰巨,而且有生命危险。因此,伽尼龙对罗兰怀恨在心,他便与马西尔勾结,订下卖国条约,阴谋陷害罗兰。他与敌人合谋,先以降礼和人质呈献查理求其罢兵,然而设重兵于隆世福山谷,等查理班师回国时袭击其后卫部队。果然不出其料,查理没能发觉伽尼龙的叛变行为,他派罗兰率领精兵掩护后路,自己则率大军取道比利牛斯山关隘回国。罗兰的性格勇猛过人,但又过于自信。他为人正直,毫不怀疑伽尼龙的奸计,当查理派他殿后,意分兵一半由他率领,他只要了两万人,结果中了敌军的圈套,在归途中路经隆世福山谷时,遭到马西尔四十万伏兵的袭击。罗兰仓促应战,英勇杀敌。然而兵力悬殊太大,部队众多伤亡。罗兰的战友奥里佛见形势危急,曾三次劝罗兰吹响号角求救。但罗兰生性高傲,拒不听劝,直到所率部队惨遭歼灭时,他才吹起求救的号角。查理大帝闻声赶到,但为时已晚,罗兰因吹号角用力过猛,血管震破,脑髓从两耳向外流出,他把宝剑和号角枕在头下,面向西班牙而亡。此时,查理大帝率部应战,马西尔的军队一部被歼,大部被赶到河里溺死。查理大帝获全胜,并将叛徒伽尼龙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 《罗兰之歌》的意义在于通过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人民要求四分五裂的法国归于统一,建立封建制的君主专制国家的理想和愿望,表现了“可爱的法西兰”的思想。

  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类似《罗兰之歌》,流传于十二世纪,描写西班牙民族英雄罗德里戈反抗摩尔人的英雄事迹,全诗体裁宏伟雄壮,语言朴实,表现出西班牙诗歌的民族特点。德意志的英雄史诗《尼伯隆根之歌》形成较晚,但更多地保存了民间口头创作的特点和异教精神,全诗分上下两部。第一部《西格弗里之死》,第二部《克琳希德的复仇》。《尼伯隆根之歌》的素材来自民族大迁移时期的民间传说,强调君臣之间、部属之间的忠诚,反映了封建时代领主间的权势之争。俄罗斯的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成书于十二世纪。叙述伊戈尔的出征和被俘。波洛维茨人的入侵,基辅大公号召诸侯团结起来,共同保卫国土,以及伊戈尔的逃出囚禁,重返国土。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渴望俄罗斯团结统一以御外侮的意愿。在艺术手法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