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第10部分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0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哲学研究》。 


… Page 30…

     图象论  维特根斯坦也提出并论证了逻辑原子论。其观点与罗素大体 

相同。但对逻辑原子论,维特根斯坦始终存有一个苦恼的疑问,即原子事实 

和原子命题为何对应。而他对此问题的解决却具有传奇性。一次,他在战壕 

中看到一本画报,上面有一幅表示交通事故的图画。图画中的汽车、人、路 

等个体的外形,空间位置和排列状况,构成一幅图象,准确地告诉人们发生 

了什么事,即反映出一桩事态。哲学的敏感性,使他立即想到了自己的“苦 

恼的疑问”。于是将上述关系作了某种颠倒,提出了著名的图象论。 

     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图象。“命题是现实的图象,是我 

们设想的现实的模型”。在他看来,人们用语言、命题描述世界上的事实, 

如同画家用图画描述事物。他还认为,命题之所以为事实的图象,表述事实, 

得益于下面两点。第一,图象的逻辑形式与实在的配置方式有共同之处。他 

认为,命题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结构才能成为事态的图象。又认为图象具有 

结构,它的各部分按一定的方式配置起来,表示出事物的结合方式。因此, 

逻辑形式为图象和现实中共同的东西。第二,语言与世界同构。他认为,命 

题中的简单要素同事实中的简单要素对应,基本命题和原子事实对应,复合 

命题与复合事实对应,命题的总和与事实的总和对应。二者具有同型的结构, 

且逻辑上同构。 

     图象论作为主客体关系问题上一种尝试性探试,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其 

语言、命题与事实间工工整整的内在同构,又使其带上神秘的色彩。 

     意义论和语言界限论  顺着图象论,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走向了深入。 

他认为,图象不仅规定命题的本质,也规定了意义并且为命题与非命题确定 

了一条界限。在他看来,凡是作为图象的命题,一定是有意义的命题,而有 

意义的命题才是真正的命题。不是图象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命题,是伪装的命 

题或妄命题。维特根斯坦指出,真正的命题有真假。命题真意味它与一件确 

定的事实相符,命题假则意味着它与一件确定的事实不符合。这就是说,真、 

假都是有意义的。那么,一个命题如何成为有意义的命题呢?他提出了两个 

条件,即语言的命题既要符合逻辑的形式,又要成为事实的图象。如果命题 

的值的联系不符合语法和句法,就会产生形而上学,成为妄命题。 

     维特根斯坦在完成了上述有意义与无意义的划分之后,又为“可说的” 

与“不可说的”划定了一条界限。他认为,图象在为命题划界限的同时,也 

就为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划定了界限。这就是说,只有作为图象的有意义的命 

题才能用语言说出来,因而是可说的。而那些无意义的,无所谓真假的命题, 

是不可说的。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维特根斯坦对不同类科学作了区分。他 

认为,作为经验科学的自然科学,因其接触到事实,是真的有意义的命题, 

因而是可说的;象逻辑那样的形式科学及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则与事实无 

关,是无意义的命题,因而是不可说的。对于不可说的,我们应当沉默。维 

特根斯坦指出,哲学就是澄清问题的活动,它的根本任务就是把能用命题和 

语言说明的东西与不可说的东西划分开来。而以往哲学中之所以出现混乱状 

况,原因就在于语言的混乱,在于哲学家说了不可说的东西。 

     显而易见,维特根斯坦苦心经营图象论、意义论和语言界限说,都是为 

了一个目标,即在肯定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否定形而上学及以往的哲学,从 

而为其逻辑原子论作论证。事实上,这里充满了主观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3)分析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支派: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逻 

辑经验主义) 


… Page 31…

     逻辑实证主义流行于20世纪30—50年代,而其核心则是维也纳学派。 

维也纳学派是在1923年以石里克(1882—1936)为中心的“石里克小组”的 

基础上,于20年代末建立起来的。30年代中期以后,石里克被枪杀,法西 

斯的迫害活动,使许多代表如卡尔纳普 (1891—1970)等逃到美国,该学派 

趋于解散。如今该派在世界哲学界仍有影响,但早已不再有昔日的荣耀了。 

     维也纳学派在创立之初,就出版了一本宣言式的小册子 《科学的世界观 

——维也纳学派》,阐明了自己的基本纲领。他们继承了休谟、孔德、马赫 

等人的实证主义的某些观点,也受到维特根斯坦意义论的影响,聚集在科学 

的旗帜下,利用逻辑这一先进思想工具,向传统思辩哲学发难。他们的基本 

观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拒斥形而上学”。对以超越经验的本体或本质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哲 

学的拒斥,始自老实证主义者。然而,在维也纳学派看来,他们并不真正知 

道形而上学之所由生、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因而他们的拒斥出现了方向性的 

偏差,不可能彻底。鉴于此,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们,第一,采取彻底不妥协 

的姿态。在他们看来,孔德、马赫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只是宣布它是错误 

的,是“无意义的”。而实质上,实体、上帝、自由和必然等所谓“永远不 

能解决的问题”根本不存在;第二,以数理逻辑作哲学分析和论证的工具, 

一反马赫等忽视逻辑、以心理分析为工具的传统;第三,致力于剖析语言。 

他们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由“乱用语言”所致,是一个关于意义的问题。 

因此,哲学要想彻底拒斥掉形而上学,就应抛弃传统的科学方法,专注于语 

言的逻辑分析,研究语言有无意义,澄清有意义与无意义之划分。这里,有 

明显的维特根斯坦意义论的痕迹;第四,主张经验证实,但他们并不象马赫 

等局限于个人的经验感觉,而是依赖于公认的实验证实。他们认为,爱因斯 

坦相对论中的同时性定义的分析就是这一原则的典型实例。他们指出,爱因 

斯坦主张借助于经实验证实了的光信号说明“被空间所分开的事件的同时 

性”的意义,结果导致了一场伟大的物理学革命。 

     当然,维也纳学派成员之间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如该派的精神领袖石里 

克认为,形而上学无视科学语言的逻辑规则,造成哲学中的混乱,其原因就 

在于它们力图认识实在,但不求认识那刻划事物状态的量值之间的关系,只 

求获得关于现象内容的知识。而在石里克看来,科学知识的对象是一种关系, 

因此,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命题。该学派的主要发言人卡尔纳普却更 

侧重语言的逻辑分析。他把命题分为三类:分析命题;综合命题;形而上学 

命题。卡尔纳普认为通过对三类命题的语言逻辑分析,就可解决哲学中的混 

乱,自然也就拒斥了形而上学。 

     维也纳学派拒斥形而上学,但并不认为它完全无意义,而把它从哲学领 

域请出去,归附于诗歌、艺术、音乐等领域,即形而上学具有激动情感的意 

义,可以作为艺术品来丰富我们的生活,但不能作为真理来评价。 

     ②物理主义和统一科学。在维也纳学派中,纽拉特和卡尔纳普提出并极 

力坚持此观点。在他们看来,物理主义语言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优点, 

即它是由报道经验中直接给予的观察句子所构成的语言系统,是科学的普遍 

语言。任何一门语言都可以不改变其内容地与它沟通。他们指出,物理学可 

以借其普遍语言,从事物的语言方面,把心理现象、心理命题还原为物理现 

象、物理命题,从而把“思存”、“身心”统一起来,进而把一切经验科学 

还原为物理学。这就是维也纳学派主张的物理主义。 


… Page 32…

     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的统一科学是以物理主义为基础的,或者不妨说就是 

物理主义。他们认为,由于物理语言的普遍性和科学性,一切自然科学,如 

生物学、化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都可以借物理语言这一“转换器”还 

原为物理学。这就是说,所有科学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其在根本上就是物理 

学。天地万物间只存在一种对象——物理事件,而形而上学这个无意义的命 

题系统,与自然科学相对立,将被抛弃。于是,在经过他们的一番“还原”、 

拒斥、抛弃之后,只剩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逻辑实证主义。 

     综观所述,逻辑实证主义因以数理逻辑为哲学分析和论证的工具而得 

名。它们企图发展罗素、维特根斯坦开创的分析哲学,为其注入更多的经验 

可证实性。然而,他们并未摆脱早期分析哲学的巢臼。基本特征相同自不待 

说。罗素关于逻辑上的原子,是一种观念之思想,在维也纳学派那里有所表 

现,如他们强调作为意义标准的可证实性,只是原则的可证实性。维特根斯 

坦的意义论在维也纳学派那里也是时隐时现,因此,他们与早期分析哲学在 

实质上是相通的,只是他们选择的角度、选取的材料、运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4)反逻辑分析形式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确立:维特根斯坦的后 

期哲学 

     维特根斯坦是哲学上的一位奇才,也是一位怪才。1918年,他完成了《逻 

辑哲学论》之后,就认为一切哲学问题已在该书中得到解决,关于哲学无需 

再说什么了。于是,怀着一颗孤傲的心,离开了剑桥大学,离开了他日后完 

全可以执其牛耳的哲学界,来到南奥地利荒凉的山村,做起了山村小学教师。 

山村里田园般的生活使他忘却哲学书斋里的烦恼。然而,他身上的灵感和哲 

学敏锐性依然存在。在同小孩子的接触中,发现并领略到了孩童们语言的生 

动活鲜、妙趣横生之魅力。他把这种日常语言看作原始语言,是人类先民们 

的语言的重演。这种语言澄彻、明晰。而现代语言则处于遮蔽状态。这就是 

说,维特根斯坦洞见了其前期语言哲学的破绽。于 1929年带着一颗忐忑不安 

却又激动不已的心情重返剑桥,重建他后期的日常语言哲学。 

     ①语言游戏说。维特根斯坦首先批判了指称论。指称论认为,一个词代 

表一个对象,词的意义在于它指称的对象。维特根斯坦认为,指称是非确定 

的,是模糊的,指出“一个词语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那么如何使用呢?据说,一天,维特根斯坦经过一个场地,那里正在进 

行一场足球比赛。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即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实际是用词 

语进行游戏。“语言游戏说”就诞生。这一点与“图象论”的诞生是一样。 

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奇”和“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