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民科”对田边政治哲学的批判。森宏一指出田边政治哲学中的“社
会民主主义”“是以自由为其理想的民主主义与以平等为其理想的社会主义
的统一。”它的逻辑实质是以民主主义为正题,社会主义为反题,而以社会
民主主义为合题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战后翻版,是“种的逻辑”的新形式,
没有任何新内容。森宏进一步指出,田边政治哲学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间接
地排斥共产主义,另一方面是拥护天皇制。“社会民主主义”对天皇制的批
判、天皇的战争责任等当时社会舆论的中心问题避而不谈,反而认为“作为
体现超越政党对立的国家统一的理念,君主是取得国家统一的最有效象征。”
正是“天皇的绝对不可侵犯性”,才是绝对否定由民主主义所引起的对立之
“统一原理”。森宏把田边思想的阶级性规定为“小资产阶级意识”。
②“民科”对西田哲学的批判。唯物主义哲学家由批判战后的西边哲学,
进而批判广义的西田哲学。他们继承了战前“唯物论研究会”的革命批判传
统,揭露复活了的西田哲学的“民主主义”伪装,在政治上批判其美化侵略
战争;哲学上批判其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基本性质。山田坂仁指出,西
田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我的问题、自觉的问题”,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
… Page 115…
级性质。同时,西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和直观主义的思想起到使中间阶级把
目光转向封建时代的作用。永田广志认为,西田哲学是生命哲学的变种,其
辩证法是折衷主义的,它是帝国主义化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哲学。永田还揭
示出西田哲学与马赫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
这对西田哲学的批判更为深入了一步。此外,山崎谦、竹内良知也从哲学上
批判了西田思想。
由于西田、田边哲学从复活一开始就遭到了强有力的反击,因此广义的
西田哲学渐趋衰退而为存在主义所取代。
③建立“民主主义哲学”的尝试。在批判西田、田边哲学的同时,“民
科”的哲学家通过其 《理论》杂志,试图建立起“民主主义哲学”。他们提
出:“要以建立民主主义哲学和在哲学方面援助日本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为此,首先要批判和摒弃以往哲学中非人的、非理性的本质,使曾是近代哲
学精神的人性与科学性更好彻底化;其次,近代人道主义的目光倾向于劳动
大众,而资本主义制度是人道主义的敌人,社会主义才是现代人道主义,“因
此,把社会主义结合于我们的哲学之中,使之在我们哲学之中产生”,这是
民主主义哲学的第二个任务。为实现这一哲学目标,他们提出:要批判研究
明治以来的哲学史;研究近代哲学经典,介绍现代各民主主义国家的哲学;
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关注哲学和日本民主主义的斗争和建设事
业。这一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哲学活动方向指明了哲学工作应当建立在与工人
阶级和一般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要求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但是,这一理论建设的方向忽视了哲学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理论高度为革命运动提供基础这一更为重要的方面。因此,这一时期唯
物主义哲学家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把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
介绍到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松村一人、寺泽恒信和山崎谦等都对毛泽
东思想在战后初期日本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提高了日本唯物论哲学的理论水
平,也提高和锻炼了日本民族辩证思维的能力。
(2)关于主体唯物论的争论
主体唯物论是在“民科”哲学家积极展开唯物主义哲学活动的过程中产
生的一般对抗倾向。这是战后初期唯物主义哲学界最重要的一场理论论战。
主体性问题在战前就已经提出了,但在战后再度流行。其原因在于:战
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精神冲击,战败也就意味着传统占主导地位价值体系的
瓦解和天皇制绝对主义意识形态的彻底崩溃,人们要求恢复被现存价值体系
长期压抑、抹杀了的个人权威,复苏完整的人性。于是,“近代主义”文学
评论家在《近代文学》(1946)杂志上首先明确提出了这一理论,探讨文学
中的主体性问题,继而被引入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以及伦理学等方面,使
问题得到深化。此外,在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中,主体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
提出建立主体论唯物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梅本克已、高桑纯夫、真下信一等,
他们强烈关心日本近代化及其性质,关心以体制改革的近代化方向,认为确
立什么样的改革主体是近代化进程的性质问题。因此,他们提出了近代人问
题。而以松村一人为首的“民科”哲学分会的其它成员则与之对立,批评主
体唯物论,从而在“民科”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文学中的主体性论是导致梅本思考的重要契机。梅本认为,首先应当考
虑这一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尤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否得到了解
决?如未解决,该怎样解决?为此,梅本提出了主体性唯物论的观点。
… Page 116…
梅本认为,哲学上的主体性问题是从伦理学的主体性问题出发的,与历
史中人的自由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对待自由问题的视角不同,因而对主
体性的理解方式也就不同。梅本首先从自由与人类解放的相互关系出发,提
出了主体的自由问题。他认为,近代自由主义虽然从政治上解放了市民,但
并没有解决现实中的道德人格问题,社会成员被物化了。而现实生活中的人
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足,产生了把抽象的政治解放当作现实的人类解放的
错觉。梅本在向马克思主义转变过程中,试图直观地把握主体自由的真实状
态。其次,梅本从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联系上,努力把握主体性的伦理问
题。他认为:“洞察人类解放的过程中,也应该是不断融合的”,否则,就
不能坚持把人的解放的客观条件以及人的生存权利贯彻到底。他提出了理论
的“空隙”问题,即认为在人类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东西——对不期报答
的解放的献身和绝对根除利已心,在理论上却被“省略”;梅本认为,应当
自觉地反省这种融合,并在自己立足的理论中给予恰当的位置,但是,这个
位置被闲置了。这就是梅本称的“空隙”。他指出,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发
现并填补这个“空隙”,那它就会被其它内容的思想去填补,其结果则会导
致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或者以此为借口把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相割裂。因
此,填补这个“空隙”是人本主义的基本要求。
梅本通过对西田和田边哲学的批判,提出应当把存在主义结合到马克思
主义中,把存在主义从理论上重视主体的人这一点补充到马克思主义中去,
消除马克思主义只重视客体的缺陷。梅本认为,唯物主义不是在抽象性个人
的主观方面的背面,而是通过不断超脱历史现实使其根源主体化。但这种主
体化超脱一旦脱离唯物主义基础,主体便化为宗教性实体。梅本认为,唯物
主义虽然重视实践主体,但在理论上却不予重视以致被“闲置”起来。梅本
指出,对唯物辩证法来说,历史的必然是外在必然与内在自由在实践中的统
一。他主张以统一的逻辑,从主体上把握作为唯物主义基础的客观必然。这
就是人的自由,但这问题为现有的唯物主义所“闲置”了。
梅本的思想中还有存在主义和西田哲学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试图通过
批判这些哲学的影响从中解脱出来。因此,他试图通过超越西田哲学,并以
此为线索批判地接近唯物主义以形成“主体唯物论”,自然受到了以松村一
人为首的正统派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批判。
对梅本批判的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要求在实践中实现变革
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包含了对主体条件的认识;其次,梅本不是在对工人阶
级历史地位的正确认识中,而是在人的普遍本性中超阶级地寻求主体性的基
础,把由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创造出的社会关系视为超阶级利益的伦理规
范。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是工人阶级为追求本阶级的利益,在共同
斗争中形成的阶级意识。从斗争的必然中产生献身问题。最后,梅本脱离生
活的人,把历史必然性考虑为物质过程。他所说的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空隙”,
不过是一种姿态,实际上是以另外的主体性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并且,
梅本把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推到客体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排除真正的主体
性,在此基础上进而寻求另外的主体性。因而,梅本的“空隙”实际上是他
自己思想中的“空隙”。
针对松村一人等的批判,梅本连续发表了 《唯物史观与道德》、《辩证
法的物质及其自觉的逻辑》、《主体性与阶级性》等论文进行反驳,进一步
阐述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主体性问题。直到1949年,他在同松村的争论过程
… Page 117…
中,明确地表述了其“主体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他提出,第一,主体唯物
论是克服西田哲学的一种方式;第二,在资产阶级社会,工人不自觉地被资
产阶级思想所侵蚀,其主体性被淹没于资产阶级思想中。彻底认识资本主义
社会结构、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使主体性觉醒乃是当务之急;第三,
西田哲学完全无视阶级利益,无法说明全体与个人的利害关系,只能是伦理
主义。因为这是西田哲学把利害关系相对立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总括为
全体的缘故;第四,献身不是为抽象的一般人的献身,而是为通过解放自己
而达到解放全人类的特定阶级的献身。由此可以产生出马克思主义固有意义
的人道主义义务感。
以梅本和松村为代表的关于伦理主体性的争论,促使主体性论朝着各个
方向发展。高桑纯夫和真下信一与梅本站在同一立场上,主张存在主义的本
体性。而甘粕介石、古在由重和小松摄郎等人从近似于松村的观点出发,对
之展开批评。另有非马克思主义者清水几太郎、宫城音弥等站在第三者立场
上,指出了主体性论的主观性和非科学性之缺陷,他们指责历史唯物主义犯
了公式化的僵化错误,主张主体性的客观化、科学对象化。还有田中吉六、
黑田宽一、三浦勉等人汲取了武谷三男的技术论思想,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
度探讨主体性问题。他们强调认识论的基础是技术论,而技术实体的主体才
是真正的社会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