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美国文学简史(上)-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詹姆斯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是中长篇和短篇小说,还有评论、自传和杂记。由他本人精心编选的全集共26卷,于1907至1917年间出版。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美国人》(1877)、《黛西·米勒》(1878)、《淑女画像》(1881)、《波士顿人》(1885—1886)、《卡萨玛西公主》(1886)、《波音顿的珍藏品》(1897)、鸽翼》(1902)、 《使节》(1903)和《金碗》(1904)等。《美国人》的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纽曼是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他到欧洲物色配偶时被人愚弄,但他并不怀恨,而是“颇有气度地”宽恕一切愚弄过他的人。纽曼虽然失败了。但在维护美国个性的尊严方面却赢得了道德上的胜利。詹姆斯用这个人物最充分地表现了自己同胞的原型。《黛历·米勒》的同名主人公是美国一位富商的女儿,到欧洲游历,由于她“令人费解地集豪放与天真于一身”,追求她的美国人和意大利人都视她的大胆天真为不解之谜。她无视欧洲社会的传统,成了自己天真坦率性格的牺牲品,她不是死于男性的诡诈而是死于高烧。戏剧性的复杂决定了偶然的因素而不是心理的原因。作者用一位姑娘来作为美国国民性,的典型,让她的价值观更接近于自己的价值观。这个人物是成功的。“黛西·密勒主义”已经成为美国妇女运动中一种要求更大的自由独立、破除繁文缛节的倾向的代名词《淑女画像》对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更充分更从容的分析。伊莎贝尔·阿切尔追求“自由的选择”,具有不随波逐流的“独立”精神。她侨居英国时,拒绝了英国人华伯顿伯爵的求婚。美国富商卡斯珀·戈伍德专程从美国来欧洲向她求婚,也遭拒绝。伊莎贝尔的表兄拉尔夫也爱上了她,但因身体不好,不能同她结婚,他劝父亲把一笔7万英镑的遗产留给了她。得到这笔遗产后,伊莎贝尔去意大利游历,经梅尔夫人介绍,认识了长期侨居意大利的美国人奥斯蒙德。她发现奥斯蒙德很有艺术修养,趣味高雅,就嫁给了他。他婚后发现自己受了骗,原来奥斯蒙德同她结婚是因为看中了她的财产。不久,伊莎贝尔又发现他们婚姻的牵线人梅尔夫人原来是奥斯蒙德的情妇。伊莎贝尔逐渐感情转移到了奥斯蒙德的女儿潘茜身上。这时仍然爱恋着伊莎贝尔的华伯顿伯爵开始向潘茜求婚。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极力怂恿伊莎贝尔促成这桩婚事,但伊莎贝尔尊重潘茜的意见,再次拒绝了华伯顿伯爵。后来伊莎贝尔去英国时,得知潘茜原来是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的私生女。她本想从此不回意大利,但考虑到自己有责任教育潘茜,便又回到了那个不愉快的家。这部小说的心理层次非常丰富,这可能与作者对表妹米尼·坦普尔的回忆有关,因为她还没有发现自己的生活之前就半途夭折了。然而詹姆斯巧妙地将她的不治之症转移到小说中的观察员身上,让无私的拉尔夫生了米尼的病而使伊莎贝尔避免了米尼的命运,但伊莎贝尔却最后不幸地、令人不能信服地主动丢掉逃脱的机会,重新担起作为妻子与后母的责任。伊莎贝尔比纽曼和米勒更能完美地体现美国人的不成熟与爽直。伊莎贝尔似乎与詹姆斯异口同声:如果这就是生活,那么别让我错过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詹姆斯后来在《笔记》中说: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一个梦想自由与高贵的可怜姑娘自以为做了件自然、大方的明白事 (拒绝华伯顿的求婚),实际上自己被碾碎在世俗的机器里”。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经历浓缩了人类发展的命运——对生活充满憧憬但最后归于幻灭。
1884年亨利·詹姆斯著文回答英国批评家沃尔特·贝森特的演讲,阐明了事实现实主义与方法现实主义的区别。他相当有把握地认为唯一的现实存在于生活留给旁观者的印象之中,而不是旁观者所不了解的任何事实之中。现实主义仅仅是作家以他的所见所闻来表现生活,这种生活可以与“真正的”生活不一样。这样,詹姆斯就把现实主义艺术的土壤从外部世界移向了内心世界。
20世纪初,詹姆斯连续发表了《鸽翼》《专使》和《金碗》三部作品,它们被人称为他后期的”三大杰作”,但实际上是他早期作品主题的继续发掘。小说均以欧洲人的奸诈、冷漠为背景,赞誉美国人的仁慈慷慨和忠诚无私。在《鸽翼》中,英国记者邓雪尔在其未婚妻凯蒂策划下,去追求一个得了不治之症十分有钱的姑娘密莉,以便在她死后继承遗产。密莉去世后,邓雪尔果然如愿以偿;但他回忆起密莉高尚的品质,良心受到谴责,无法再与凯蒂共同生活下去。《专使》是詹姆斯自认为“从各方面讲都是最完美的产品”。作者以一个法国女人对一个美国大资本家儿子产生的魅惑力,表现欧洲高雅文化对美国人的魅力。在这种魅力的吸引下,专程从美国赶到巴黎规劝那个青年回国的“专使”也受到感化。他宁可牺牲自己的幸福,放弃同那位青年的母亲 (一个十分有钱的寡妇)结婚的机会,反而劝那青年“不要错过机会”,继续在法国“尽情地生活”下去。《金碗》中美国大资本家阿达姆及其女儿梅季品德高尚,趣味高雅,心地善良,处事谨慎,父女在旅欧期间分别结婚后,发现继母和女婿之间早就有不正常的关系,现在又添私情。父女两人不露声色地解决了这个矛盾:阿达姆把妻子带回美国,女婿 (一个意大利王子)虽然失去了情妇,却认识到妻子的美德,就和她幸福地生活下去。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把心理分析的写作方法推向了他的顶点。小说中的人物很少,而且这些人物中,无论是纯洁的美国人,还是诡诈的欧洲人,都很少行动,总是在不停地思索,在心理上互相“启示”和“暗示”,这些“启示”和“暗示”重重叠叠,纠缠交错,使人产生扑朔迷离的意象。小说中的句子十分冗长,有的一页上只有一两句,句子结构也十分复杂,读起来晦涩难懂。
对于詹姆斯的创作历来毁誉不一,有人以他的作品大都充斥着抽象的人性观念和拘泥于对所谓有教养的绅士阶层的描写而称之为“美国垄断资本发展的精神产物”;另有一些评论家则视詹姆斯为“文学之神”,对他的作品倍加推崇,如康拉德称他是“一个优美的,有良知的史学家”。詹姆斯的早期作品则注重于艺术上的雕琢,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尤为细致入微。此外,詹姆斯还是一个出色的评论家,出版有《法国诗人和小说家》(1878)、《观感与评论》 (1908)等多种评论集。总的来说,詹姆斯出身于上层社会,他的立场和创作始终没有脱离他的那个阶层,是一个贵族式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但是他的作品也多少触及到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人们的精神世界,至少揭示了当时欧美社会的某些弊端。在美国文学史中,人们通常将詹姆斯与艾米莉·狄更生相提并论,因为他和她都是内向型作家,都成功地创作了完美而独具匠心的、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的作品。所不同的是,詹姆斯是现实主义小说家,而狄更生则是浪漫主义诗人。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出生在纽约,娘家姓琼斯。她生长于既富裕又势利的上流社会。1885年她与波士顿银行家爱德华·华顿结婚,使她与美国上流社会的联系更紧密了。她在青年时代曾几次游历欧洲,1907年在法国永久定居,直至去世。
伊迪丝·华顿的一生经历与她的朋友、差不多是同代人的亨利·詹姆斯相似。他俩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也给批评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她往往被称为“享利·詹姆丝的女继承人”。诚然,她和詹姆斯一样熟悉美国上流社会,作品主要描写上层社会的人物及其心理活动。但不同的是,伊迪斯·华顿对美国上流社会的庸俗和虚伪持鄙夷和抑揄的态度,她尤其厌恶那些“暴发户”。她常常通过对人物内心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故事往往以人物的失败而告终,或者以某种妥协而收束。她的态度仍然是维护上流社会的所谓“高尚的道德标准”。
华顿夫人一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共写了十余部长篇小说和若干中短篇小说。她的第一部长篇《坚定的山谷》出版于1902年,是描写18世纪意大利贵族中自由主义倾向的作品。她的成名之作是《快乐之家》(1905)和《天真的时代》 (1920),后者还获得了普利策奖。其它的主要作品还有:《伊坦·弗洛美》 (1911)、《乡土风俗》(1913)、《搭了架子的哈德逊河》(1908)等。
《快乐之家》描写了一个漂亮的姑娘莉莉·勃尔特被上层社会排挤的故事。莉莉出生于纽约一个破落的望族家庭,一心向往上流社会,想找一个有钱的丈夫,到了29岁还未能如愿以偿。因为她长得漂亮,那些有钱的有妇之夫看中了她,有的借口替她投资,供给她大量的钱去挥霍,她却以为是在取息。有的阔太太利用她的美貌吸走丈夫的注意,以便自己同别的男人幽会,事后却反咬一口,污蔑莉莉图谋夺走自己的丈夫。莉莉终因“接受一个男人的津贴”和“勾引有妇之夫”两桩罪名被上流社会唾弃。她极为苦恼,自知无钱无势,即便吐露真情,也无人同情。为了挤进上流社会,她反复考虑要不要向陷害她的人屈膝投降。她身负重债,“象一颗从天上掉下来的星”,“沦为女工”。最后实在无法忍受这些屈辱,便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在遗嘱中,她把从姑母那里继承来的一点菲薄的遗产用来偿还债务,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部小说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的势利、庸俗现象的揭露,莉莉的悲剧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
华顿夫人在后期创作中更倾向于詹姆斯的风格,《伊坦·弗洛美》以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见长。农民弗洛美同比他年长7岁、常年生病的妻子热娜感情不合。他看中了热娜的表妹梅蒂,一个正在他家帮佣的姑娘,又为热娜所不容。在梅蒂被迫离去的路上,弗洛美与梅蒂相约一块儿坐在雪橇上撞树自杀。雪橇倒是撞到了树上,可是这两个人都没有被撞死,而是双双落得终生残废。梅蒂被送回去同弗洛美一家住在一起,由热娜护理。热娜为了照顾丈夫和表妹,也顾不得自己的病了。然而经过许多年,梅蒂却变成了一个性情乘戾的痛苦女人。这部小说篇幅不大,情节也不复杂,整个情节的中心事件描写的是弗洛美对梅蒂爱情的失败。梅蒂姓“希尔维(英语原为SILVER,“银”)”,无疑是有象征意义的,因为她是书中光明和美的唯一源泉。在华顿夫人的笔下,弗洛美对梅蒂的爱情没有一点伤感色彩,却描写得深切动人。小说没有滔滔不绝的肤浅说教,也没有把热娜刻划成卑鄙可耻的漫画式人物。作者要读者对这三位无助的牺牲品都给予同情。弗洛美无力逃避他的婚姻,也无力逃避他后半生的命运,甚至想和梅蒂自杀的愿望都无法实现,只落得肢断体残,在越来越深的痛苦中了却残生。这就是这出凄惨阴沉的悲剧最后一个令人难受的讽刺。
华顿夫人提倡“每一部杰出的小说都应该以深刻的道德涵义作为它首要的创作基础”,这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