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美国文学简史(上) >

第7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美国文学简史(上)-第7部分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美国文学简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为他提供精神上的食粮。梭罗完成了在华尔腾的试验以后,住在爱默生家里,但是作为主人的爱默生当时正在欧洲讲学。他感到自己在林中的生活并不是完全的思想胜利,有必要对以往的思想历程予以清理以便再做新的探求。他一面替爱默生整理家园,一面在镇上打零工,攒钱偿还债务,人们看到他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便取笑他是城里的“大杂役”,他听了以后很宽慰,并说:“大家说得对,我的职业和我的手指一样多。我当过教师、园林工人、农民、油匠、木匠、石匠、铅笔工人,作家,有时还是诗人呐。”

  他还和爱默生一起在蓄奴制问题日益严重的时刻,鲜明地站在废奴的立场上。他公开批评政府对蓄奴派的妥协,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他不顾禁令,冒着风险收留逃亡的黑奴,帮助他们逃离奴隶主的辑捕。当率领黑人起义的人民英雄约翰·布朗被判处死刑时,他挺身而出,公开发表演说,为布朗辩护。梭罗因拒付人头税而被关进康考德监狱。几年以后他根据此次经历写了最有影响的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在这篇论文中他写出了“公民不服从,官吏辞职,于是革命就成功了”的至理名言。印度的圣雄·甘地读了这篇政论文后,学到了抵抗主义,成为这位美国个人主义先知的热诚崇拜者。梭罗的政治观点还为俄国的托尔斯泰所接受,为英国工党所采用。他的实践标志着超验主义的论点已经达到了示范的阶段,独立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梭罗逝世以后,他的大量日记、遗稿被陆续整理成书,到20世纪初,已出版的梭罗全集就有20卷之多,但是最有影响的还是《华尔腾》一书和《论公民》等文章。梭罗的散文简洁精练、淳朴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论说文强劲有力、立意鲜明,富有战斗精神。他行文流畅,善用双关,一些机智巧妙的转义往往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这些特点在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亨利·华兹渥斯·的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很畅销,这在世界诗坛上都是极少有的现象。据说他的长篇叙事诗《迈尔斯·坦狄士的求婚》在伦敦一天就卖了一万本;《海华沙之歌》被译成许多种语言,并由纽曼红衣主教的兄弟译成了拉丁文。

  朗费罗出生在缅因州的一个沿海城市波特兰。他小时候就聪颖过人,3岁入学读书。他父亲是一位名声很高的律师和州议员,对朗费罗要求很严,期望他将来能“谋得个有名有利的职业”。可是他没有想到,他这个从小颇有才气的儿子后来却成了诗人。1822年,14岁的朗费罗进入不伦瑞克城的新博多因学院学习,和美国著名小说家霍桑是同班同学。在学院里,他的学习十分优秀,在同学中威信很高。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美国文学文献资料、熟悉了美国文学的传统和诗歌的历史,并写出了不少诗作,发表在《美国文学报》上。

  1825年,博多因学院决定开设现代语言系。由于朗费罗古典语言翻译成绩优秀,学院董事会选派他到欧洲深造。对于朗费罗来说,欧洲不仅是一片神圣的土地,而且它本身就是一首诗。他先后在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马德里、意大利的比萨、佛罗伦萨、热那亚、那不勒斯·罗马和威尼斯等地游学,于1829年经德国返回家乡。他在欧洲四年,先后学习了法语和西班牙语,了解了所到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研究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学,并通过实际的社会交际提高自己的语言实践能力。

  回国后,朗费罗在博多因学院现代语言系任教授。他不但传授语言知识,还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1835年,朗费罗携夫人到英国、荷兰、德国、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留学,接触了许多思想活跃的学者和学术团体。然而他的妻子在德国分娩时不幸去世,朗费罗为此痛不欲生。不久,他回国定居在离波士顿不远的坎布利奇,并继续在哈佛执教。1839年,朗费罗从自己已发表过的诗中精选出一部分优秀作品,集成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夜吟》。其中的一些诗篇立即广泛流传开来,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从而确定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

  《夜吟》出版后,朗费罗除了教课外,大部分时间忙于诗歌创作,他很快又写出了第二个集子《歌谣及其它》。这是一部故事诗集,诗人以通俗活泼的笔调叙述了动人的民间故事。随着这个诗集的出版,朗费罗的名字在40年代的美国几乎家喻户晓。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功虽然给朗费罗带来了声誉和欣慰,却使哈佛大学当局十分不悦。哈佛本指望以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诸来支撑现代语言系的教学,他却醉心于诗歌创作。他每发表一首诗都使哈佛校方感到增添了失去一位得力的语言教授的威胁,而朗费罗每上一次语言课又使他自己感到要少写一首诗。这样,他在苦恼中度过了15年之后,毅然辞去了教职。

  1843年,朗费罗同弗朗西丝·艾卜斯顿结婚,婚后生活非常美满。他把妻子看成自己的“眼睛”,她的温存和美貌也成了他诗歌灵感的源泉。于是,他的诗歌评介《欧洲诗人与诗歌》(1845)、短诗集《海边与炉旁》(1846)、长篇叙事诗《伊凡吉林》(1847)相继问世。其中《伊凡吉林》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重要的长诗。诗中描写了一个和平的村庄遭到法国殖民者的焚毁和一对恋人被拆散后经受的巨大痛苦,全诗充满了伤感主议的情调。1851年他又出版了诗集《金色的传说》,并开始写作早已酝酿着的长篇叙事诗《海华沙之歌》。可是,由于他此时视力减退近于失明,加上他的小女儿、他的父亲、母亲和哥哥相继去世,使这部长诗未能顺利完成。这个时期,朗费罗除了写诗外,还经常同当时的文化名人往来,并加入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团体,同爱默生、霍尔姆斯和罗威尔等人交上了朋友。1855年,不朽的长诗《海华沙之歌》终于写成并出版后,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美国第一部印第安人的史诗在文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海华沙是印第安神话中的英雄,是西风的儿子,天神派他把文明带给印第安各部落。海华沙为印第安人清理河道,灭除瘟疫,并教他们种植苞米,创造象形文字;他结束了印第安各部落的混乱,引导印第安人过上了和平劳动的生活。诗中还穿插了许多象征印第安人勇敢和智慧的神话传说,洋溢着对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之自然景色的挚爱之情。

  1858年,朗费罗出版了他的第三首著名长诗 《迈尔斯·斯坦狄士的求婚》,这部长诗给他带来了更大的荣誉。正当他的创作兴趣再次高涨之时,意外的灾祸又一次降临到了朗费罗的家里:他的妻子正在用蜡烛封一封信时,衣服突然着了火,朗费罗闻声赶来,不顾一切去救她,自己也被火严重烧伤。他的妻子第二天清晨就死了,这对诗人的感情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由于悲伤,他的创作灵感滞塞,很长时间没有作品问世。几年后,他心绪好转,完成了他最长的诗作《路边旅店的故事》,出版后得到霍桑的赞许。

  朗费罗的晚年是在人们的崇敬声中度过的。60岁时,他带领他的一大群亲友再次访问欧洲,受到英国官方人士隆重欢迎,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去温泽城堡迎候。政府的文职要人和名作家为他举行盛大宴会,牛津大学把他作为“美国最出名的诗人”以最高的礼遇款待。这位在美国文坛上久负盛名的老诗人一时名震海外。

  朗费罗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成功地抓住了时代的脉息并使之与自己的个性溶为一体,把自己国家纯朴的殖民时期风尚与南欧阴暗的浪漫主义教堂和城堡写得一样完美。他既有学识又发扬民主,在20多年里一直是美国文学界公认的大师。

  美国的艺术家:爱伦·坡和霍桑

  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美国19世纪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出色的杂志编辑,短篇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天才不仅表现在他的创作里,也表现在他富于建设性的文学批评中。他给诗的功能下定义,并且能够鉴别出自己作品中的动机、技巧和主题。他认为朗费罗式的“简单的教诲诗”和长诗中叙事性很强的诗句有害于真正的艺术,因而他从来不写长诗。在他的心目中,爱默生和超验主义者永远也写不出好诗来。因为超验主义者囿于积极意义上的逆来顺受思想,认为大自然的核心是多种形式的统一,主张与“超灵”随时沟通,而这种沟通是毫无意义的。

  爱伦。坡生前失意、潦倒,死后却影响巨大。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查尔斯·波特莱尔和马拉美热情称赞他的作品,把他视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并把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感情译成法文。这些作品影响了法国所有的印象派作家。这种影响又从法国印象派那里回到了美国。这一实例的惊人之处在于,一个被时代和自己的同胞抛弃了的人深刻地影响了法国作家,而这些法国作家又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另一代诗人。美国诗人胡克·克兰在本世纪20年代一首精彩的长诗《桥》中,想象爱伦·坡正在地下铁道乘车旅行,形象地表明他又重新活在美国作家和人民心中,继续对文学发生影响。爱伦·坡在西方还被视为侦探小说的鼻祖;他的侦探推理小说,如《莫格街的谋杀案》也曾为我国30年代著名的小说家施蛰存先生所效仿,在施氏的怪诞小说《凶宅》中不难看出爱伦·坡的风格影响。

  爱伦·坡生来就是一位艺术家。他的母亲伊丽莎白·阿诺德是有名的演员,曾在美国的舞台上成功地表演过“起舞的仙女”、村妇和《李尔王》中科迪莉亚等一系列主角。他的父亲也是个思想敏锐、喜欢深思的艺术人。但埃德加两岁时就失去了双亲,被一个名叫约翰·爱伦的商人收,养就是“爱伦”成为他中名的由来。

  1826年,爱伦·坡进入弗吉尼亚大学学习。他的古典文学和法语成绩突出,然而酗酒和赌搏迫使他不得不中途退学。1827年,爱伦·坡到波士顿出版他的诗集《帖木儿及其它》,后来加入了美国陆军,并在军队呆了两年。1829年他出版了第二本诗集《艾尔·阿尔夫,贴木儿及其它》,在他的新书获得好评后,他告别了军队,集中精力从事写作。但是由于经济拮据,他陷入了持久的沮丧和压抑之中,并以饮酒来排遣忧郁。1831年,他的第三本诗集《诗·第二版》问世,其中包括一篇批评性的前言,在这个前言中他提出了对诗歌胸有成竹的见解,一种明确的审美观。他认为诗有三个特征:含混,“音乐性”和象征。一首诗与一部科学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诗是以快感为直接目的的,而不是求真;与传奇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诗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含混的”而不是“明确的”快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目的才算是诗。音乐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只是一种最含混的概念,当音乐与它给人们以快感的思想结合起来时,这便是诗。没有思想的音乐只能是音乐,而没有音乐的思想便是散文,因为它的情绪是明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