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十年来,美国竭力保持其在军事技术和军备质量方面的优势,并
维护其在战略核力量和海、空军方面的数量优势。苏联则力图赶上并超
过美国。它们为此进行的军备竞赛与冷战相始终。这既是冷战的基本格
局所要求的,又使双方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军事力量平衡,从而使冷战得
以长期延续。
自战后初期起,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提出过的裁军和军备控制问
题又被重新提起,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各种形式的有关谈判。从根本上
说,这反映了世界人民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后不断增强
的和平愿望。美苏两国掌握着世界上绝大部分军备,是解决裁军和军备
控制问题的关键。然而,它们从各自利益出发,都试图通过裁军削弱对
方的优势,维护乃至加强自身的优势。这使得裁军和军备控制谈判长期
毫无进展。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谈判同时进行,是冷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50年代美苏军备控制谈判的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常规力量。在战后初期,东西方主要国家都大量复员军队,复
员后的苏联军队仍多于美国,美国则在海外大量驻军。针对这种情况,
苏联主张在现有力量基础上按相同比例裁军,同时减少在国外驻军;美
国主张把军队规模限制在相同水平上,并把裁军与解决相关国际问题联
系起来。 1955年5月10日苏联提出全面裁军建议,主张将美、苏、中
三国军队减至100—150万人,英、法军队减至65万人,并同时解决德
国等问题。此后,苏联和中国都单方面大量裁军。该建议的许多内容是
西方提出过的,但西方并未积极响应。1956年4月西方提出以其现有军
队规模为限额的新方案。这实际上是要苏联进一步单方面裁军。60年代
初苏联停止裁军,常规裁军谈判也转向以部分裁军和限制军备为主,但
仍长期没有实际进展。
关于核武器。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垄断核武器时,曾提出对核技术实
行国际共管的“巴鲁克计划”。苏联认为美国的目的是长期维护其垄断
地位。此后直到60年代初,美国基本上坚持国际共管的主张,以维护其
核优势并企图监督别国的核计划。面对美国的优势,苏联在竭力发展核
力量的同时,提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在50年代后期,美苏曾
暂时停止核试验。
关于监督与核查。由于苏联在军事方面采取比西方更严格的保密措
… Page 43…
施,西方长期把裁军谈判的重点放在监督与核查军备和裁军情况上,每
次裁军建议都提出详尽的监督与核查办法,要求无限制地获得一切有关
情况。苏联最初对此不甚积极,认为西方企图借此获取情报,主张由本
国提供军备情况。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转而接受并提出了若干监督与
核查办法,但仍与西方的要求相距甚远。监督与核查措施不够,是西方
拒绝苏联多次裁军建议的主要理由。
50年代后期起,法国和中国加紧研制核武器。这两个国家奉行相对
独立的对外政策,美苏无法阻止或控制它们的核计划。法、中两国以及
其他国家拥有独立核力量的前景是美国和苏联都不愿看到的。古巴导弹
危机前后,裁军谈判由过去的争取全面裁军转向更为可行的争取对某些
种类的武器进行限制。限制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的问题被首先提出。这
既不影响美苏核军备竞赛,又有助于它们保持核垄断;1963年8月5日,
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规定禁止在大气层、
外层空间或水下进行核试验,但不禁止地下核试验。此后不久,有 100
多个国家在条约上签字。法国和中国都认为,核禁试不是真正的裁军,
而是为了保持美苏核垄断;条约是歧视性的,因而长期未在条约上签字。
条约生效后,美苏分别进行过数百次地下核试验。法国和中国分别于1960
年2月和1964年10月进行首次核试验,并分别在1975年和1981年以
后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
由于苏联反对美国提出的北约多边核力量计划,关于核扩散问题的
谈判长期未能进行。美国放弃该计划后,美、苏、英等国从1968年7月
1日起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条约规定:核国家不向非核国家转让
核武器或援助其制造核武器;非核国家不制造或接受核武器,不寻求有
关核技术。当年有80多个国家在条约上签字。中国和法国都承诺不扩散
核武器,但长期拒绝在这个美苏两国制订的条约上签字。70年代以后,
除原有的五个核国家外,印度和以色列等国分别进行了核试验或拥有核
武器。
从1959年到1971年,美苏等国还签署条约,规定禁止在南极进行
核爆炸,禁止在外层空间和海底部署核武器。上述条约均不涉及裁减美
苏两国的核武器,也不可能限制它们之间的军备竞赛。但这些条约作为
战后裁军谈判的最初成果,为美苏之间的进一步谈判创造了一定程度的
信任气氛,有助于减少核战争的危险。
古巴导弹危机后,拉丁美洲国家尤其关注在该地区禁止核武器,于
1967年2月签署《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规定建立拉美无核区,
禁止缔约国以任何形式拥有核武器。五个核国家先后在条约有关文件上
签字,承诺遵守该条约,不向缔约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5。民族独立运动与不结盟运动
(1)非洲解放历程
二次大战结束时非洲仅有四个独立国家,即埃及、埃塞俄比亚、利
比里亚和南非。利比亚在战后初期独立。非洲其他地区是英国、法国、
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在战后初期,英国在黄金海岸和尼日利
亚等地推行分阶段非殖民化,50年代初建立由当地人领导的自治政府,
… Page 44…
使其获得自治领地位。法国将法兰西帝国改为法兰西联邦,大多数殖民
地被称为海外领地,并被视为法国的一部分。这是为了同化非洲当地人,
排除自治的可能性。葡萄牙与法国类似,将殖民地改为海外省。比利时
也反对殖民地独立。
非洲的非殖民化是从北非开始的。突尼斯和摩洛哥是法国的保护
国,战后强烈要求独立,局势动荡。1954年印支问题日内瓦协定签字后
不久,法国首先允许突自治。11月1日,位于突、摩两国之间的阿尔及
利亚发生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反法武装起义。阿是法国海外领地,二战
时是法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对法国具有特殊意义。法国立即对阿开始了
长达数年的战争,并在1956年3月承认摩、突两国独立。在阿尔及利亚
的殖民战争愈演愈烈。到1958年,法国投入50万军队,财政窘迫,政
局动荡。5月13日阿尔及利亚殖民集团和部分军队在阿尔及尔发动军事
暴乱,导致第四共和国覆亡,戴高乐重新执政,并同意阿四年后自决。
1962年3月法阿达成协议,实现停火。4月法国公民投票批准协议。7
月1日阿尔及利亚全民投票赞成独立。法国随即承认阿独立。
阿尔及利亚反法斗争以及万隆会议和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促进了非
洲独立运动。1957年3月6日黄金海岸独立,改称加纳,成为撒哈拉沙
漠以南首先获得独立的国家。加纳独立运动领袖恩克鲁玛(1909—1972)
因此在非洲享有很高声誉。多数英国殖民地在1964年以前通过谈判获得
独立。戴高乐执政后主张成立法兰西共同体,海外领地自行决定是否参
加。1958年9月28日全民投票通过第五共和国宪法时,仅几内亚反对参
加共同体,并随即独立。其他海外领地都赞成留在共同体内并享有一定
自治权利。1960年前后,多数法国殖民地脱离共同体,宣布独立。比利
时殖民地也先后独立。比属刚果(即扎伊尔)独立后发生混乱,比、美、
苏等国不同程度地介入,总理卢蒙巴 (1925—1961)在冲突中遇害,后
被视为非洲民族英雄。到60年代末,40多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
60年代以后,残存的殖民统治主要集中在南部非洲。安哥拉、莫桑
比克和几内亚(比绍)等葡萄牙殖民地都发生反殖武装斗争。1974年葡
独裁政权被推翻。新政权改变殖民政策,葡在非洲历时500年的殖民统
治遂于1975年结束。英属南罗得西亚少数白人政权于1965年单方面宣
布独立,并实行种族隔离制度,非洲人组织开展反对白人统治的武装斗
争。根据英国主持的制宪会议决定,罗得西亚于1980年4月独立,改称
津巴布韦,经选举实现非洲人多数统治。纳米比亚 (原称西南非洲)原
由南非托管,后被南非吞并,当地非洲人开展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1990
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南非长期由少数白人统治,实行种族隔离制度,
直至90年代初。
(2)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况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新独立国家和其他国家,经济落后于欧美
国家,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初始阶段。它们希望民族独立能够使它们在
经济和社会方面迅速实现现代化。许多国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试
图改变过去时代遗留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并在经济上摆脱原殖民
国家的控制。到60年代末,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逐渐摆
脱贫困,开始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方向迈进;许多国家的经济状况没有
… Page 45…
根本改善,仍处于不发达状态。由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的政治
和社会结构正经历深刻的变化,尚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许多国家政
局不甚稳定,革命、政变、内战时有发生。这对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东南亚。一些国家长期由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单独执政,有的国家出
现过军队或军队支持的政治势力长期执政的局面。多数国家长期存在共
产党领导的反政府游击活动或少数民族反政府活动,但对国内政局影响
不大。多数国家长期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经济状况在发展中国家中属
中等水平,但制造业基础薄弱,依赖出口初级产品。独立后各国在保持
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发展本国工业,经济发展较快。新加坡等国从60年
代末起迈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
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苏加诺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倡导民族
主义、伊斯兰教和共产主义,与印尼共产党合作。后者迅速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未执政共产党。国内不同政治倾向的分歧日益尖锐。1965年9月
底军队接管政权,苏加诺被剥夺权力,印尼共遭取缔和镇压。几年后政
局恢复稳定,在经济上重新对西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