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当代政治史 >

第27部分

世界当代政治史-第27部分

小说: 世界当代政治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和日本。苏联和东欧各国长期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保持贸易关系,并 

出于政治原因向一些国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使这些国家可以不再完 

全依赖西方国家。但是,苏联和东欧各国认为,它们对发展中国家曾经 

遭受的殖民统治不负有历史责任,因而长期不参加全球性南北对话,所 

提供的发展援助也较少。 

     1977年9月,在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倡议下,联邦德国前总理 

勃兰特发起成立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成员包括来自发展中国家和 

发达国家的21名政界、经济界人士等,亦称“勃兰特委员会”。1980 

年2月,该委员会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题为《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 

纲领》的报告书。报告书广泛探讨了国际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存在的严 

重问题,指出裁军和发展应成为世界各国统一的共同目标,提出了解决 


… Page 82…

南北关系问题的一系列建议,并提议为此举行最高级会议。由于联合国 

会议未能就全球谈判达成协议,经奥地利总理克赖斯基和墨西哥总统洛 

佩斯·波蒂略倡议,于1981年10月在墨西哥的坎昆举行关于合作与发 

展的南北首脑会议,22个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首脑参加 

会议。在会上,多数国家主张推动全球谈判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中国 

总理赵紫阳指出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然而,美 

国对全球谈判持强硬的反对立场,会议未能就举行全球性南北对话达成 

协议。此后,南北经济关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 

     从60年代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积极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 

的经济合作。这种合作后来被称为南南合作。70年代末,由于南北对话 

陷入僵局,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以推动经济发展并增强与 

发达国家谈判的地位。1979年七十七国集团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行举行 

会议,通过集体自力更生纲领,强调南南合作的重要性和优先地位,提 

出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全球性贸易优惠制度等主张。1982年在印度举 

行被称为“新德里磋商”的南南合作会议,就有关的具体问题交换意见、 

协调立场。随着南南合作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 

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较富裕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向其他发展 

中国家提供了大量财政援助,各种区域性或半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货币金融组织以及原料生产和输出国组织进一步发展。到80年代中期, 

各地区都已成立区域合作组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分别参加了这些组 

织,一些地区开始酝酿实现经济一体化。 


… Page 83…

               五、变革与两极格局的终结 (80年代) 



                     1。80年代前期的苏联和东欧 



      (1)80年代初的波兰局势 

     1976年以后波兰经济逐渐发生严重困难。由于工人罢工,食品价格 

长期未得到调整,政府不得不支付巨额财政补贴。由于西方经济危机, 

波兰出口面临困难,外汇收入减少,难以偿还70年代初举借的大量外债。 

70年代末农业生产连续下降,造成食品供应短缺。1980年7月政府决定 

提高肉类价格,引起社会广泛不满,一些地方发生工人罢工。8月中旬格 

但斯克等沿海地区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格但斯克成立了列宁造船厂工 

人瓦文萨任主席的厂际罢工委员会。此后,罢工浪潮席卷全国。 

     罢工发生后,政府派代表前往格但斯克和什切青同罢工委员会进行 

谈判,8月31日双方达成协议。协议除有关工资、物价、工人福利等内 

容外,还包括:政府同意职工在承认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不破 

坏国际联盟体系的条件下成立新的自治工会,承认罢工权利,保证言论、 

出版等项自由,加速经济改革并公开讨论改革问题等。次日格但斯克自 

由工会成立。随后,各地自由工会联合成立独立自治团结工会,瓦文萨 

任全国协商委员会主席。团结工会会员迅速达到数百万人。后来,大学 

生和农民也分别成立了自治团体。 

     波兰统一工人党内也发生变化。9月初卡尼亚取代盖莱克任党中央第 

一书记。包括部长会议主席在内的一批党政领导人先后被解除职务。1981 

年2月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1923—)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新的领导 

人认为波兰面临战后最严重的危机,主张推行协商和革新路线,通过对 

话达成社会谅解,恢复党同社会的联系。这意味着统一工人党将与独立 

的团结工会共处。这在战后东欧是前所未有的。协商和革新路线面临三 

方面的压力。在党内,尽管多数人赞成变革,仍有一些有影响的势力认 

为这将严重威胁党的地位。在社会上,8月的危机使原有秩序遭到破坏, 

不信任统一工人党的自发倾向急剧发展,团结工会和知识界的部分激进 

势力试图借机进一步改变国内社会政治现实。在国外,苏联和一些东欧 

国家担心一旦局势失去控制将威胁波兰的社会主义成果和联盟的安全, 

敦促波党采取强硬措施,苏联军队多次在波兰境内外调动或举行演习; 

西方国家支持团结工会,希望以此推动东欧政治多元化。1980年8月以 

后近一年间,危机继续发展,小的冲突不断发生,无政府状态加剧,经 

济每况愈下,厌恶苏联的情绪蔓延,对苏联干预的担忧成为抑制团结工 

会激进势力的重要因素,统一工人党和团结工会未能就如何在共处的基 

础上恢复社会稳定与推进变革达成共识。 

     1981年7月统一工人党举行代表大会,确认协商和革新路线,认为 

这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大多数危机发生前的中央领导人未再当选, 

一批参加团结工会的党员被选入中央领导机构。9—10月团结工会也举行 

代表大会,认为危机的根源存在于经济和政治制度之中,当局已没有深 

刻改变现状的能力。达成社会谅解的前景暗淡。10月雅鲁泽尔斯基担任 

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针对日益恶化的社会经济形势,成立反危机指挥 

部,派军队协助地方政府工作,并在11月初与瓦文萨和天主教会大主教 


… Page 84…

格莱姆普举行会晤,提议成立国民和解委员会。团结工会激进势力反对 

这项建议,并威胁举行全国总罢工。统一工人党中央和团结工会领导机 

构控制局势的能力都逐渐削弱。 

     1981年12月13日雅鲁泽尔斯基宣布,国家处于战时状态,由以他 

为首的救国军事委员会接管政权,团结工会停止活动。瓦文萨等人随即 

被扣押。雅鲁泽尔斯基认为,实行战时状态是为了避免发生严重社会混 

乱和防止外国干涉波兰事务。此后,国内秩序趋向稳定,团结工会成立 

临时秘密领导机构继续活动,西方国家对波兰实行经济制裁。1982年1 

月1日起波兰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企业的 

独立经营权和职工自治权利;大幅度改革价格体系,提高食品等价格, 

减少价格补贴;鼓励个体经济继续发展。1983年起经济状况好转,统一 

工人党领导的新工会有所发展,政府与天主教会开始对话。1982年 10 

月正式取缔团结工会,11月解除对瓦文萨的监禁,1983年7月22日取 

消战时状态。 

     1985年10月波兰举行新的议会选举,统一工人党仍保持议会多数, 

并与其他联盟政党一同组成政府,继续推行经济改革。统一工人党继续 

允许建设性反对派参与政治活动。1986年底雅鲁泽尔斯基提议成立包括 

团结工会以外各界人士的磋商委员会。该委员会以及工会、天主教会等 

都能对当局决策施加一定影响。其他东欧国家没有类似的政治机制。然 

而,危机的根源并未消除。1984年10月一位支持团结工会的天主教神甫 

被内务部人员杀害,曾引起社会局势紧张,一度沉寂的团结工会地下组 

织再趋活跃。后来,政府未能坚定、有效地推进改革,遭到社会各界日 

益尖锐的批评。 



      (2)苏联的停滞与领导层更替 

     从70年代后期起,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经济方面的困难 

日益增多,到80年代初趋于停滞。政治上也逐渐僵化,对内对外政策失 

去活力,各方面累积的问题增多。 

     从勃列日涅夫执政到7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曾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石油、钢、煤炭等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超过美国。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 

上掩盖了苏联经济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苏联的总体经济实力仍远远 

落后于美国。经济总量不足美国的2/3;除少数国防工业以外,绝大多数 

工业的技术水平低于西方,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较晚,与西方的差距更大; 

经济效益普遍较低,浪费十分严重。其次,苏联经济在总体上仍是粗放 

经营,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随着老的资源基地逐渐 

枯竭,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还不得不付出高昂代价到自然条件 

恶劣的东部地区开发新资源。劳动力也严重的缺乏。这表明,尽管苏联 

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却缺乏使其转化为生产能力进而形成强大经济实 

力的有效机制。最后,苏联在经济政策上长期注重与国防工业有关的重 

工业,农业与轻工业投入不足,发展缓慢,造成市场供应日益困难。这 

些问题使苏联经济由增长走向停滞,以至逐渐滑向严重危机的边缘。苏 

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也由缩小转向扩大。勃列日涅夫注意到经济中的某 

些问题,在70年代提出发展集约化经济、改进工业管理、改进计划体制 

等,但这不足以解决长期形成的严重问题,未能扭转走向停滞的趋势。 


… Page 85…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极端注重与美国的军备竞赛。70年代初实现苏 

美战略武器数量均衡乃至具有某些优势后,勃列日涅夫曾试图通过缓和 

换取西方更大程度的经济技术合作,但未能完全如愿。美国仍对美苏贸 

易施加种种限制,军备竞赛仍在继续,苏联不得不以远远落后于美国的 

经济实力同美国较量。这使苏联的军费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 

远高于美国,不能把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用于发展经济。苏联军事力量迅 

速增强,以及70年代中期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和国内发生水门事件, 

还使苏联领导层在一定程度上错误估计美苏力量对比,改变长期取守势 

的对外政策,在亚洲、非洲等地采取积极扩大影响和势力范围的姿态。 

这不仅使东西方关系日趋恶化、军备竞赛加剧、与西方的经济往来受到 

进一步影响,还不得不为维持一些并不稳固的亲苏政权而提供大量经济 

和军事援助,甚至在阿富汗陷入越南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