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

第31部分

世界古代中期生活习俗史-第31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提到了这一种水果。这种水果直到19世纪以后,才由中国传至欧洲。我国 

种植枣和栗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诗经》中记载了枣的11个品种,北方的 

燕国甚至将枣、栗作为粮食来看待,故《战国策·燕策》中说:“北有枣、 

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 

     肉食及制作除了辽阔草原上的居民,以及西部边远地区的游牧民族之 

外,在广大的农业区里,中原的居民,在此时期,主要肉食较之以前没有发 

生太大变化。中原居民的肉食结构,大致在龙山文化时已经基本确定了。这 

个时期,居民主要食用猪肉,其次是牛肉,再其次是鸡肉,然后才是羊肉、 

鸭肉、狗肉、鹅肉和一些野生资源的肉类。 

     春秋战国时代的居民,由于还没有掌握炒菜技术,故而在制作肉食时, 

还和前代一样,是以吃卤制品为主,即将大块大块的肉直接放入到水中,和 

以卤料,让其煮熟,然后在其质地比较硬的时候将其捞出,放凉,最后切着 

吃。例如我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学家和政治家孔子,有一次就说:肉不方正则 

不食。这意思是指,如果肉切得既不方,也不正,这是不符合礼制的,他不 

能食用。这种肉就是卤制的肉,或煮熟的肉。煮肉的汤,春秋战国居民通常 

是不喝的,都认为那是一种料汤。这种汤料一般不扔,通常在这一次用完之 

后,找一个罐子将其盛好,以备下一次再用。春秋战国居民吃肉和现代居民 

不太相同。那时的居民是将瘦肉和肥肉放在一块煮或卤的,而居民更喜欢吃 

煮熟或卤熟的肥肉,认为这是一种更好吃的肉。现在则不同,大多数人不喜 

欢或不敢吃肥肉,认为这种肉的胆固醇太高。目前见到的器皿中,最多的就 

是鼎、敦、豆,这些都是用来煮或卤肉的。这个时期居民食肉的另外一种最 

常见的方法是炖肉。这也是将肉放在水里煮,多数是放入凉水,但只放少许 

的调料,肉熟的标准和卤肉不同,这种肉要煮得更软一些,居民是连汤带肉, 

一块服用。中原居民最常用的第三种制作肉类的方法是炙肉,即将肉切成方 

正、大小相同的块,再将其串在一起,然后放在火上烤,这就是我们现今所 

说的烤肉。商纣王实行“炮烙之刑”的原理,就和这种烤肉是相同的。除了 

烤片肉之外,商周以来,还烤整猪、整羊、整牛。据说味道很不错。 

     饮食器具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约从夏王朝开始,我国居民就形成 

了一整套的比较规范、具有针对性的饮食器具,如煮肉所用的器皿,和炖肉 

所用的器皿是不一样的,盛煮肉的器皿,和盛炖肉的器皿也是不一样的。另 

外,吃饭、喝汤、盛水果等所用的器皿也是不能相互混用的。这就形成了一 

整套的饮食餐具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夏代以来的一些器皿,通过淘汰 

和重新组合,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新的饮食制度。古代的一些器皿, 

目前只见于礼器,而不见之于日常饮食。但是,哪些器具只见之于日常使用, 

而哪些器物则专门用之于礼器,在文献介绍不全的情况下,我们不敢遽然作 


… Page 90…

出定论。大体言之,在这个时期,居民已经将炊具、盛具、食具、容器等器 

皿完全分开了:用来煮饭的是鬲、罐、钵;用来盛饭的是碗、小盘;用来盛 

汤的是勺、匙,用来夹饭菜的是箸 (筷子),用来喝汤的是勺。 



                            3。居民的服饰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服饰有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五 

霸、七国之间文化相互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南方居民的服饰传到了北方,北 

方居民的服饰传到了南方。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如西羌、楼烦、犬戎、 

东夷、蜀、巴等渐渐地融入到了中原居民的行列之中,他们也将自己的服饰 

文化带入到了中原。在两个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居民的服饰在这个时期就有 

了相当大的变化。 

     质料我国居民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主要穿麻质衣服。我国的麻,也称作 

大麻,这是一种一年生的禾本科植物。它的茎杆较长,头上长穗,根部小, 

皮薄而能剥下,且纤维长,可以用来织布。中原居民是这样从麻杆身上剥下 

麻来的:大麻植物成熟以后,将其砍下,再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干。只有这种 

阴干的麻,将来剥皮时才能纤维长。将阴干的大麻杆,拍去头顶上的穗花, 

剥去根稍,将其放入水中。用来沤麻的水最好是不流动的死水,也就是经过 

发酵的水。这种水沤出的麻光泽、纤维长,质软。大麻沤好以后,将其捞出, 

再阴干,在其半干未干之时,就来剥皮,一般是沿着麻杆的根部向麻杆的稍 

部剥。将剥出的一绺绺麻丝,经过一定工艺,制成麻线,最后根据不同需要, 

制成厚薄不同、光泽不同的麻布。在春秋战国时期,绝大多数的麻布都是用 

织机织出来的,而不是手织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南方 

地区稍寒,人们多穿夹衣,夹层中填充的原料大多数是蚕茧壳,又作锦纩。 

那时中原的居民还不知道棉花,故用此物来作加絮。在北方地区,由于冬季 

寒冷,麻布御寒有限,在这个时期,中原既没有棉花,也没有茧絮,只好用 

皮革或皮毛来做御寒设备了,故皮革制品还占有很大市场。从《诗经》的记 

载看,当时中原多狐,贵族多用狐皮为衣。除了麻布和皮革之外,在中原和 

南方,一些有钱人还穿丝绸衣服。我国从商代以来就已经能织丝绸了(这个 

历史或许还要早一些),只是产量和质量有待改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 

丝绸不仅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的市场,而且能够输出到国外去,例如阿尔泰山 

北巴泽雷克文化的居民就穿中原居民织就的丝绸服装了。中国国内消费丝绸 

不是什么太稀奇的事。夏天,居民就直接穿丝绸的外衣,而冬天则将丝绸作 

面,麻布作里子。在这个时期,居民穿什么质料的衣服是没有什么禁忌的, 

不像宋以后,平民不能穿丝绸质料的衣服。 

     款式我国的居民,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有南北之分。大体讲来,北方 

人穿的衣服显得瘦一些,紧身一些,而南方居民所穿的衣服要宽松一些。但 

总的讲来还是一样的,一般分为内衣、外衣、夹衣、鞋靴、袜、帽等。 

     内衣的款式有男女之别。男性公民,此时的内衣大多是由背心和裤子组 

成。背心的式样有些像现代北方居民所穿的马甲,而底边平些,这是一种对 

襟的服装。这种内衣穿着方便、不透风,很受人们喜欢。不仅平民穿这种服 

装,就是贵族家居时也穿这种服装。在背心之下,男性通常是要穿内裤的。 

中国古代居民外边通常罩套长袍,如果长袍之下不穿裤子,于礼不合,也易 

受风着凉,故要穿内裤。在春秋战国时期,男性居民的内裤是大裆裤,裤管 


… Page 91…

较宽,裤脚要收口。妇女内衣要复杂一些。在最里面无论贵贱通常都要穿一 

种叫“亵衣”的背心,它的作用是护住双乳和肚子。中国古代居民一直认为, 

一个人发病最容易由肚凉引起,故很重视用衣服保护肚子的温度。这种亵衣 

是从最初的肚兜发展而来,以后又被乳罩所代替。在亵衣之外,妇女通常穿 

另外一种背心,大多是短袖的,也有长及胳膊肘的,其右衽、小圆领。妇女 

的内裤和男性居民的款式大同小异。 

     在内衣之外,一定要有外罩袍。男性公民的外罩袍根据气候不同、身份 

不同,有不同的款式。平民,或者务农的农民,一般穿一种叫“褐”的外罩 

袍。“褐”有两种:一种长一些,过膝,人们称其为长褐;一种稍短些,及 

膝,或不过膝,人们称其为短褐。无论长褐还是短褐,其款式都是一样的: 

压领,领口作三角形;右襟,襟有宽边;腰间一般系带,带子宽窄不一;腰 

作桶状,上下一般粗细。这种褐,绝大多数都是用粗麻布制成的。而一些稍 

稍讲究一些,则用上了光的细麻布制成。后者是在节日里穿的会客服装。一 

些富贵人家,则不穿褐,而穿袍。袍子的名称有许多种,如襦、袍、衫等, 

但其款式与褐大同小异,为压领、右衽,只是长过于膝,至足踝,着脚面。 

由于气候的关系,在中原地区,夏季长袍与冬季的长袍质料是不一样的。夏 

季的袍子多是用质地比较柔软的布料制成的,如细麻布、丝绸等。秋季的袍 

则是用夹层的布料制成的,即里面有一层细麻布或粗麻布,而外边则是一层 

丝绸。春秋战国时期的男子,在外衣之上,于腰际,通常都要系一根腰带。 

最初,这和所穿的内裤有很大的关系。当时,中国还没有松紧带一类的东西, 

男子所穿的大裆裤易掉下来,人们必须用一根绳子将其系住。以后,系裤的 

腰带变细,都收在长袍以内了,外边的那根系带就只有装饰意味了。在春秋 

战国时期,在一些士大夫那里,这根带子是有作用的:它们通常缀着一些玉 

坠之类的雕塑品。春秋战国时期的居民和商周时期的居民一样,都是很迷信 

的,认为带着这些玉坠儿能够避邪。在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这些带子都是 

用丝织成的。 

     妇女的外衣和男性截然不同:她们通常是穿上衣下裙。上衣是指穿在上 

身的衣服,这是由高竖领、对襟或右衽的对裁上衣所制成的。连接两片衣衫 

的纽扣是绊扣。这是我国古代居民对人类文明的一项贡献。妇女下身所穿的 

衣服是裙。在我国古代,绝大多数妇女是不穿裤子的,而是穿裙。中国古代 

妇女为什么一定要穿裙子,而不肯穿裤子,这既有民族风俗的缘故,同时也 

有生理的缘故。原来,东方妇女大都臀部下坠。为了掩饰这一看起来并不是 

缺点的不足,中国妇女通常喜欢穿裙,而不肯穿裤。春秋战国时期的妇女讲 

究穿长裙,裙的下摆一定要遮住双足。这倒不是受礼教制约,而是从美学方 

面考虑的。为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妇女所穿的裙子有百褶、六幅、八幅、 

湖水等多种款式。 

     鞋靴 中国古代居民的,鞋靴款式,没有太大变化,自古至今,大体属于 

一系。在这个时期,鞋子有两种款式:一种是方口平底,额际系带,麻质, 

是用编织方法制成的,这是我国最早的草鞋的变体和发展。一种是圆口厚底, 

尖吻上翘,后有提绳,绸面。前一种鞋子大多是平民或干体力活的居民穿的 

鞋子,而后一种则是有身份的人穿的鞋子。无额连腰的靴子,在中国大约诞 

生于阶级社会的初期,但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居 

民从事生产劳动或出门办事,一般用不着这种靴子。而且,穿着长袍或短褐, 

配上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