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生活习俗史-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鲍公子恩爱有加。为了让自己的新丈夫高兴,她借其嫡孙宋昭公外出之际,
派人杀了他,而立鲍公子为宋国的国王,这就是日后的宋文公。襄夫人地位
很高,而且是公子鲍的嫡祖母,她大张旗鼓,欲嫁给自己的嫡孙,众位亲友
不以为耻,纷纷出来说情,可说是当时社会承认的一种婚姻。这种婚姻在当
时的术语上被称为“因”。
报制 蒸制和因制都是在直系的亲属之间发生的性关系或婚姻关系。这种
婚姻,在原始社会,是为了解决同族人不通婚,异族人通婚较为复杂麻烦而
形成的一种婚姻。到了奴隶社会时期,这种婚姻成为维护奴隶主既得利益和
调解各个奴隶主矛盾的手段,而性的关系只占据次要的地位。在春秋战国之
际,除了上述这两种婚姻制度之外,中原居民还流行一种婚姻制度。它的情
况是这样的: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国王,是郑文公。郑文公是郑厉公的儿
子。郑厉公死了以后,郑文公即位。郑厉公有一个兄弟,也就是郑文公的叔
叔,初娶一位名叫陈妃的女子为妻,陈妃生得很美丽。不久,郑厉公的弟弟、
郑文公的叔叔去世,这位陈妃成了一个寡妇。郑文公即位之后,立即将自己
叔叔的妃子,也就是自己的婶子陈妃纳为妻子,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名叫
… Page 95…
华,一个名叫臧。郑文公是郑厉公的儿子,而其叔父郑子则属旁支,他的妻
子陈妃则是旁支之妻。正室之子与旁支之妻、婶、嫂、庶母发生性关系或婚
姻关系,则在术语上称之为“报”。
叔接嫂制 就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原的居民还流行一种婚姻制度,即兄长
死后,其弟有权将其嫂子纳为自己的妻子。如果长房的长子因为一些缘故,
丧失了自己继承权的地位,而继有继承权的人,有权将原先那位有继承权的
人的妻子纳为自己的正室妻子。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叔接嫂制度。在春秋战国
时期,这种情况也是有例可循的。春秋时期,卫国有许多个大家族,其中最
有影响力有两个,即孔氏和大叔氏。相比而言,孔氏家族的势力大于大叔氏。
大叔氏家族有兄弟二人,长子大叔疾、次子大叔遗。大叔疾继承爵位,并担
任卫国的大夫,大叔遗在家闲居。大叔疾最初娶了宋国公子朝的女儿为妻,
并有两个陪嫁的少女为侄娣。大叔疾与其妻(宋国公子朝的女儿)关系不好,
却与随嫁来的娣关系十分融洽。因为一些事,公子朝在宋国失去了政治地位,
出奔他国,成为寓客。卫国的孔氏家族掌权人孔文子看到有利可图,便逼着
大叔疾休掉原先的妻子 (公子朝的女儿),而将自己的女儿孔佶嫁给他。看
到公子朝失势,而孔氏家族又咄咄逼人,公子疾便休掉了原妻,而娶孔文子
的女儿孔佶为妻。公子疾虽然休掉了公子朝的女儿,但对其随嫁而来的娣却
十分怀念,于是在其将孔佶娶进门之后,又偷偷地将原先妻子随嫁而来的娣
接了回来,安置在自己的封地里,为其盖宫室,待如妻。这样,大叔疾便有
了两个家。孔文子知道这件事以后,很生气,想派兵来攻打他。后经他人劝
说,孔文子仅将自己的女儿接回了家,并不再追究。大叔疾为此事感到很没
有面子,再加上自己行为不检点,在外地和其他女人睡觉被发觉,并被夺去
车,在卫国声名狼籍,于是离开卫国逃到其他国家去了。大叔遗继承了兄长
的爵位,享有了大叔氏的继承权。同时孔文子的女儿孔佶纳为自己的妻室。
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没有关于这种婚姻的专门术语,由于其很像现今社会
里流行的“叔接嫂”婚俗,故我们称其为叔接嫂制度。
5。居民的居住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都在由奴隶社会向着封建社会过渡,如政治制
度、思想文化、歌舞艺术、土地制度等,都体现出了这种过渡的性质。同样,
在建筑方面也体现了这种特征。然而,和所有的变化不大一样,在建筑方面,
它不能像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兵役制度、赋税制度那样,有一个明显区别
于前期的变化,而只是体现了渐进的过程。这大概可以视作春秋战国时期建
筑方面的特征之一。总的讲来,在春秋时期,保留奴隶社会的东西多一些;
战国时期,则代表封建主义的东西多一些。
都城建设 设防的城市普遍出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社会现象之
一。诸侯筑城、大夫筑邑,屡屡见之于文献记载。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考古
学家们在中原的大地上已经发现了许多古代都城的遗址,并对其中有一些做
了一定程度的勘探和发掘,取得了一定的认识。
洛阳是东周时期东周王都的所在地,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至此,而于
公元前249年被废,前后500余年,一直都有建设。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都
城南临洛河,西跨涧水 (古名谷水),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城垣宽约10米,
夯筑,夯层约10厘米。部分城垣外侧,如北城垣的外侧有护城壕沟,深约5
… Page 96…
米。城市的中心建筑大约在城垣西南面靠近城垣之处。城内分布有粮仓、窑
场、手工业作坊和居址。
位于洙泗二水之间的是曲阜鲁国故都,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3500米,
南北宽约2500米。城垣夯筑,城门共有10座,每一座都与城中的中心大道
相通。城中心为宫殿区,中心大街穿过宫城通往城南和城门。宫殿的东、西、
北三面,环绕着铸铜、冶铁、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
齐国故都位于临淄故城,其由东北、西南嵌筑的大小两座古城组成。大
城周14公里,小城周7公里,平面皆作长方形。大小二城的性质明显,其中
小城为宫殿区,大城为平民居住区。城池的东西两面皆临水 (东临淄河、西
临系水),而不临河的南、北两面皆挖有护城壕沟。城池共有城门13座,其
中小城南面两座,另三墙上各有一座,大城南北东西各两座。城内大街约有
十几条,都有道路通大门。主街七条,宽在10—20米之间。城内有排水沟,
大约宽30米,穿出城垣的地方有石块修筑的外宽内窄的涵洞。
燕国的早期都城在蓟,即现今北京市境内,目前尚没有发现其直接的遗
址。燕国晚期的都城在河北易县,称下都,据考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叶。古
城由东西两个方形小城连接而成,其整个平面近于长方形,东西长8公里,
南北宽约4公里。东面的小城自成体系,其南北西三面环水(依次为中易水、
北易水和古运粮河),东面挖有护城壕沟。城垣夯筑,厚约10米,城内筑有
方形或长方形的建筑夯土台基。在宫城区的附近发现了许多手工业作坊的建
筑遗址。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时期被分割为韩、赵、魏三个国家。
晋国的都城在山西侯马,这里相继发现了六个城址。其中,“白店”古城最
早,南北约1公里,东西略窄,平面作长方形。在其上面叠压着“平望”、
“牛村”、“台神”三座古城,皆为方形,长宽皆作1公里多。三座古城相
互套接,作品字形。其中“平望”、“牛城”两城的中部有较大的夯土建筑
台基,这里显然是宫殿的所在地。在这三座古城的东面,又有面积较小的“马
庄”、“呈王”两座古城,长宽约三、五百米,似为宗教建筑。在这些城圈
的南边,沿着浍河的两岸,发现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新郑双泊河和黄河交汇处的地方发现了郑国的都
城;在邯郸发现了赵敬侯徙都的赵都城;在山西省夏县西北青龙河畔发现了
魏国前期的都城安邑;在湖北江陵发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在陕西凤翔以南
发现了秦的早期都城雍城;在陕西咸阳至侗川之间的阎良车站附近发现了秦
国中期的都城栎阳城;在陕西咸阳的渭水河边发现了秦国后期的都城咸阳
城。上述这些都城,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总的方面也都和上述的几座都城
一样,是一些夯筑的、平面呈长方形的古城。
通过对这些古城的调查和研究,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都
城都建筑在靠近河流的平原地带,多以自然的河流作为天然的屏障。城垣夯
筑,城垣或以天然河流为屏障,或挖壕沟为防御。宫城大多修在城池的一隅,
而以西南面居多。在宫城的附近往往修筑手工业作坊,如钱币、兵器、铜器、
陶器、木器制作等。城内的大型居住建筑都建筑在大型的夯土台基之上。城
内布局给水和排水系统都很完善。
宫殿建筑在上述的所有城池里,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一些宫殿居址,
这为我们复原这一时期宫殿建筑,以及了解这一时期的居住建筑特点、内容、
面貌,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通过考古调查和文献记载,我们知道,在这
… Page 97…
个时期,王宫通常建筑在地势稍高,比较开阔的城内。宫殿通常都建在大型
夯土台基之上,台基一般长数十米,作长方形,高约五六米。宫室平面作长
方形。除了宫室之外,宫里还有连接各个宫室的回廊、坡道。每个宫室,都
是先立壁柱,再砌壁墙,壁墙并不承重。地面经过夯实,然后用彩色绘出地
面。在墙壁之上画有壁画,室内还有供烤炙和取暖的壁炉和排放污水的排水
池。在宫室的外边,与回廊、坡道相接还有回廊踏步,这是用龙、凤、几何
纹纹饰的空心砖砌起来的。房屋的屋顶是用大量加工过的木头来作栋梁的,
衔接栋梁的构件大都是铜部件。在栋梁之上横铺檐子,檐子之上铺饰精美的
烧瓦。目前见到的有板瓦、筒瓦,在筒瓦的头上,大多还饰有瓦当,瓦当之
上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居民建筑对于这一时期的居民建筑,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不多。考古工作
在这方面显得严重不足。通过有限的资料,以及结合文献,我们知道:在这
个时期,由于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居民间的居住条件是不一样的。在广
大的农村,一般的平民还是居住在以木柱为栋梁、以木质的檐子为支架、以
茅草为墙壁的房屋里。这种房屋通常是“山”字形的屋脊。稍稍讲究一些的
房屋,则在草质壁内外涂抹泥巴。在城市里,一般的贵族和手工业者,大多
使用夯筑的办法来建筑屋墙,然后再在夯土墙上搭盖木质栋梁,其上铺瓦以
防雨御寒。
6。居民的葬俗
春秋战国时期的居民在丧葬习俗方面还相当保守地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某
些习俗,这在现今发现的数千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由于在这个时期,中原
大地上存在着数十个小国,小国彼此之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