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 >

第15部分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第15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动地描绘了农奴的悲惨处境、地主贵族的自私残暴和俄罗斯优美的大自然 

  风光。在50年代所写的长篇小说《罗亭》(1856)和《贵族之家》(1859) 

  中,他又紧跟俄国解放运动开始从贵族革命时期向平民知识份子革命时期转 

  换的时代步伐,描写贵族“多余人”的历史衰亡。《罗亭》的主人公贵族青 

  年罗亭和《贵族之家》的主人公贵族青年拉甫列茨基,尽管都怀抱追求自由 

  美好生活的愿望,但因脱离人民,又全都显得软弱空想。在需要积极行动的 

  时代,他们不仅在事业上一事无成,就是在个人恋爱问题上也显得畏缩无力。 

  罗亭用关于自由、理想和斗争的热烈言词,打动了向往变革的贵族小姐娜塔 

  丽亚。但当娜塔丽亚决心抛弃家庭跟他私奔时,他却借故推辞走开,成了个 

   “言语的巨人,行为的矮子”。拉甫列茨基本对侨居国外多年且讹传已去世 

  的放荡妻子华尔华拉十分厌弃,但当他跟严肃善良的外甥女丽莎·卡里舍娜 

  相恋并准备结婚时,只因妻子突然归来,他便屈从于社会道德观念,放弃了 

  自由幸福追求,让丽莎遁入修道院,自己也在寂寞痛苦中悄悄逝去,成了个 

  徒有理想、毫无行动能力的可怜虫。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后,屠格涅夫还 

  顺应时代的需要,在长篇小说 《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中, 

  描写了作为这时期俄国民主革命领导的平民知识份子“新人”。《前夜》写 

  一个向往自由、民主的俄国贵族姑娘叶莲娜跟一个贫寒的保加利亚民族解放 

  运动革命战士英沙洛夫恋爱,并跟他一起去保加利亚参加革命斗争的故事。 



①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选集》第3 卷,第526 页。 

② 杜勃罗留波夫:《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2 卷,新文艺出版社1959 年版,第 



263 页。 


… Page 48…

  小说主人公英沙洛夫已不再是崇尚空谈或徒有理想的贵族“多余人”,而是 

  既有“伟大目标”和“专心致志的思考”,又有脚踏实地的工作和忘我献身 

  精神的平民知识分子“新人”。但在如实描写这类俄国生活中的时代“新人” 

  时,他又硬把他归入外国人范畴,认为俄国不会出现也不需要英沙洛夫似的 

  革命家。当英沙洛夫不幸中途病逝,有人劝叶莲娜返回俄国时,他还让叶莲 

  娜补充说:“我回到俄国去作什么?俄国不需要我”。为此,杜勃罗留波夫 

  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1860)一文中指出,俄国现已处于革命的“前 

  夜”,需要的已不是反抗异族压迫的战士,而是反对本国专制制度的革命家。 

  而且“俄国的英沙诺夫”即将起来手持武器去反对俄国的土耳其政权——沙 

  俄专制农奴制度。屠格涅夫不同意杜勃罗留波夫的分析,并毅然退出了《现 

  代人》杂志。结果,引起了俄国进步文学阵营的大分裂。托·托尔斯泰、冈 

  察洛夫等作家,也为此跟《现代人》断绝了关系。 

       尽管如此,屠格涅夫在两年后出版的代表作《父与子》中,仍描绘了“鲜 

  明而生动的俄国英沙洛夫”——巴扎洛夫的典型形象。小说描写贵族青年阿 

  尔卡狄,大学毕业后,带着他的朋友、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巴扎洛夫到父 

  亲的田庄作客。在这儿,巴扎洛夫的民主主义观念跟沙尔卡狄的伯父、贵族 

  自由主义者巴威尔的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两人从多次激烈交锋,发展到举 

  行决斗。不久,巴扎洛夫回到自己的父母家中,在一次解剖尸体时感染病毒 

  死去。巴扎洛夫如实体现了俄国平民知识分子“新人”的基本特征——唯物 

  民主思想、科学求实精神、扎实苦干作风和对社会现状的激烈否定。他跟巴 

  威尔的争论,集中表现了平民知识份子与贵族自由主义者在改革农奴制的方 

  法和途径上的分歧和矛盾。他在精神上、道德上和理论上对贵族阶级的胜利 

  和超越,也鲜明展现了屠格涅夫给小说所构置的“民主主义对贵族阶级的胜 

      ① 

  利”的思想主题。总之,巴扎洛夫及其斗争,不但是新与旧、父与子的矛盾, 

  同时也是两个阶级、两种社会势力的激烈搏斗。此外,小说在情节简练,风 

  格含蓄,写景精湛,说理透彻及紧贴现实等方面,也充分显示了屠格涅夫的 

  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但在成功地展现上述一切的同时,屠格涅夫又从贵族自 

  由主义的社会改良观念出发,把巴扎洛夫说成是一个只重视实用科学和否定 

  一切传统文化的庸俗唯物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认为他还站在“未来”的门 

  口,不但落落寡合、一事无成,而且注定要过早死亡。还写他自我矛盾地一 

  方面否定爱情,另一方面又深深陷进贵族寡妇阿金左娃的情网;一方面接近 

  人民,另一方面又对农民持否定态度。 

       小说在社会上曾引起很大争论。贵族自由主义者不满巴扎洛夫对贵族阶 

  级的精神、道德和理论的胜利,革命民主主义者则认为巴扎洛夫形象对平民 

  知识份子“新人”多有歪曲。此后,屠格涅夫的政治立场更加右倾,长期追 

  随意大利歌剧演员波丽娜·维亚尔多(已婚)侨居巴登和巴黎,跟先进人士 

  完全断绝了联系,作品的积极意义也随之大幅削弱。长篇小说《烟》(1867) 

  讥讽俄国政治侨民,宣传人生若梦若烟。 《处女地》(1877)更歪曲俄国民 

  粹派革命,公开主张用改良和“铁犁”去翻耕俄罗斯的“处女地”。 



        (3)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1821—1881)曾被高尔基 



① 转引自彼得罗夫:《屠格涅夫》,新文艺出版社1957 年版,第76 页。 


… Page 49…

  誉为“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说他一方面“以自己的天才力量震撼了全世界”, 

                                                             ① 

  另方面又在作品里鼓吹“一种非常丑恶和可耻的东西”。这是因为他的作品, 

  对资本主义和专制主义双重压迫下俄国城市平民的悲惨处境,作了触目惊心 

  的真切描绘,但又醉心于刻画他们的近乎狂乱、痴癫的病态心理,甚至认为 

  真正的幸福存在于忍耐、顺从和受苦受难之中。为此,他在西方国家一直拥 

                                                          ② 

  有巨大影响,鲁迅先生则把他称作“残酷的天才”作家。 

       陀斯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一所贫民医院的虔信基督教的贫苦医生家 

  庭,从小饱受贫病折磨,也自幼对宗教和下层人民具有深厚感情。1843年前 

  他在莫斯科寄宿学校和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毕业后曾以准尉军衔到彼 

  得堡工程兵团工程局绘图处任职,但一年后即退职专事文学创作。这时期, 

  他关心社会政治运动,热衷空想社会主义理想,还参加了进步青年团体彼得 

  拉谢夫斯基小组。1848年,他因在小组集会上宣读充满反专制内容的别林斯 

  基给果戈理的信而被捕和判处死刑。但当他被押赴刑场时,当局又突然宣布 

  改死刑为长期服苦役。如此生死捉弄和十年西伯利亚苦役流放生活,既摧残 

  了他本就羸弱的身体,更动摇了他的并非坚定的革命信念。1859年他获准返 

  回彼得堡后,世界观便发生巨大转折,逐渐形成了一种认为俄国人民惯于忍 

  耐、顺从和笃信宗教,俄国不存在接受革命宣传的“土壤”的“土壤派”理 

  论。其创作也随之从描写小人物悲惨命运转向重点描写人物的病态心理和宗 

  教观念。 

       早在他被捕流放前发表的第一部著名中篇小说《穷人》(1846)中,他 

  就在着重描写城市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高尚情操的同时,多少流露出对 

  人物的紊乱心理状态的关注:写主人公小公务员杰符什金对周围人无端抱怀 

  疑猜忌态度,深怕被人窥见自己的贫困和对一个弱女子的慈父般感情。他流 

  放归来后所写的一系列小说,虽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奴役、 

  凶杀、犯罪和道德沦丧,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暴虐和贪婪, 

  大大加深了对底层平民生活苦难的关怀与同情,但对人物的近乎狂乱、痴癫 

  的病态心理和他们的忍耐、顺从及甘愿受苦受难的宗教感情的描写,也越来 

  越突出和执着,有的作品更旨在反对、歪曲乃至攻击革命者及其斗争。长篇 

  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写卑鄙奸残的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使工厂 

  主史密斯一家和小地主伊赫缅涅夫一家历尽灾难,家破人亡,但史密斯的幼 

  女涅莉和伊赫缅涅夫的女儿娜塔莎却用一种倔强的忍耐和高傲的受苦来对待 

  凌辱和灾难,甚至认为只有“继续受苦才能换取未来的幸福……痛苦能洗净 

  一切”。《白痴》(1868)写自幼父母双亡的小贵族小姐娜斯泰谢先被贵族 

  托兹基霸占,后又因反抗买卖婚姻和蔑视金钱作用而被商人之子罗果静残 

  杀。但她的恋人梅思金公爵却象白痴般一心博爱忍让,甚至对杀人凶手也实 

  行宽恕。《群魔》(1871)真实地描写了俄国上层官僚和贵族资产阶级代表 

  人物的怯懦自私和道德沦丧,但主要用意却在把俄国进步青年形容成一群破 

  坏一切、毁灭一切的“恶魔”或无政府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卡拉马佐 

  夫兄弟》 (1880)通过卡拉马佐夫及其三个儿子的家庭矛盾和卑劣性格,揭 

  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罪恶和人欲横流,展现了以卑鄙自私、野蛮残暴、 



① 高尔基:《谈谈小市民习气》,载孟昌等译《高尔基论文学》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第50—52 



页。 

② 鲁迅:《〈穷人〉小引》,《鲁迅全集》第7 卷,第460 页。 


… Page 50…

  淫逸无耻、腐化堕落为基本特征的“卡拉马佐夫性格”,但又写长子德米特 

  里——一个乘人之危、道德败坏的军官,在被误认为是杀父凶手 (杀父凶手 

  实为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后,甘愿受罚服刑,并表示要“通 

  过苦难来洗净自己”。上述种种矛盾,在其代表作长篇小说《罪与罚》(1866) 

  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罪与罚》写一个贫穷的大学生拉恩柯里尼科夫杀死一个放高利贷老太 

  婆的故事。小说写拉恩柯里尼柯夫幼年丧父,妹妹被人诱骗,举家沦落街头, 

  生活苦不堪言。在困顿处境和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下,他逐渐形成了一套认 

  为人“不作奴隶,就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