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 作者:杨会军 >

第17部分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 作者:杨会军-第17部分

小说: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 作者:杨会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战事失利的情况下,29军所部仍浴血奋战,节节抵抗,傍晚时分退却到北城圈。入夜以后,战况更加不利,日军已迫近北平南、北郊的城垣。鉴于战局已无法挽回,宋哲元便命令北平郊外部队向永定河右岸撤退。当晚11时,宋哲元与北平市市长秦德纯等离开北平撤往保定,第38师师长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市长之职,收拾残局。7月底,北平沦陷。  

  在北平激战的同时,驻守天津的第29军第38师一部,于7月29日向日本驻天津各机关及租界发动进攻。中国军队一度攻占了北仓飞机场及日军驻守的车站,迫近日租界的海光寺营房。但是,日军随后派来大队援军,中国军队寡不敌众,血战一昼夜后,于30日放弃天津,撤往马厂。  

  精彩旁白: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29军大刀队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通过电讯迅速传遍祖国各地,上海一家公司年仅23岁的职员麦新(原名孙默心)深受震撼。他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大刀队挥舞大刀与鬼子拼杀的壮烈场面,禁不住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挥笔谱上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队的英雄气概,化成了艺术形象,一首《大刀进行曲》诞生了。出于对29军大刀队的崇敬之情,又写下了“献给29军大刀队”的副标题。  

  当年8月,麦新在上海浦东亲自指挥了首场演出,激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抗日口号声震动了大厅。歌曲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无比的愤怒与仇恨,为中华儿女吹起了抗日的号角!  

  《大刀进行曲》原歌词如下: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天津老年时报》 


第三部分西安事变

  在国难当头之际,蒋介石不顾中华民族的危亡,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变本加厉地进行剿共内战。被蒋介石派到陕甘一带进剿红军的东北军和第17路军,对此非常愤慨,先后与红军建立了联系,自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东北军司令张学良将军和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将军曾多次向蒋介石建议,放弃反共内战政策,实行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张、杨的建议加以驳斥和拒绝。蒋介石还委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共前敌总指挥,调遣嫡系部队进至豫陕边境,以压迫张、杨攻打红军。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下榻临潼华清池,亲自督战,准备彻底消灭红军。蒋介石威逼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就把他们的部队调到福建和安徽,让中央军来剿共。这两种选择都是强人所难,张、杨已经与中共达成了共同抗日的协议,当然不肯与红军开战;而离开西北,早晚必被蒋介石清除异己、吞并消灭。因此,张、杨被逼无奈,秘密商量对策,决定一“苦谏”,二“哭谏”,最后一招就是“兵谏”——设法捉蒋,逼他抗战。  

  两将军尝试“苦谏”,毫无效果。12月7日,张学良又去华清池向蒋“哭谏”:“国家民族的存亡,已经到最后关头。非抗日不足以救亡,非停止内战、举国团结不足以言抗日。继续剿共,断无出路。”面对声泪俱下的张学良,蒋介石勃然大怒,严声训斥张学良年轻无知,拍着桌子说:“你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计划也不能改变。”随后,连续几天,张、杨天天去劝谏,蒋介石一直无动于衷。  

  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被迫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当天清晨5时,东北军的一个连出其不意地进入华清池。蒋介石从睡梦中惊醒,慌乱地逃到后山,躲进乱草丛中。上午10时,东北军战士“果然在乱草从中找到了缩成一团的蒋介石”,连拖带架地把他塞进汽车,押送到西安新城大楼,软禁起来。  

  与此同时,17路军在西安城内扣留了国民党军政要员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和邵元冲等人。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和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等。  

  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乱。12月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做出决议,由南京政府下令讨伐,推举军政部长何应钦为讨逆总司令。12月17日,何应钦派飞机轰炸渭南和三原,并扬言要轰炸西安。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宋氏家族和孔祥熙更关心蒋介石的个人安危,主张和平营救蒋介石,并派蒋介石的英籍顾问端纳去西安试探虚实。  

  得悉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应张、杨两将军的邀请,派出了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组成代表团赶赴西安,与张、杨讨论处理西安事变的问题。12月20日,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代表南京政府来到西安,谈判解决西安事变问题。  

  12月24日,事变双方终于达成了6项协议。主要内容有: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自由权利;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当天,周恩来亲自会见了蒋介石,对蒋进行了严肃的谈话。蒋介石表示同意上述协议,并以人格担保,履行协议。  

  至此,西安事变获得了和平解决。蒋介石回到南京后,迫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压力,被迫停止了对红军的进攻,10年内战暂告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初步形成。正如毛泽东所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精彩旁白:据《宋子文日记》介绍,蒋介石被捉之时,态度羞愤绝望,不吃不喝,与张学良连话都不讲,更别说谈判了。宋子文乘飞机抵达西安后,“我单独拜见委员长。他甚为感动,失声大泣。我对其安慰,告诉他,彼并未蒙羞,相反,整个世界均在关心他,同情他。”  

  蒋介石告诉宋,他不会在胁迫下接受任何条件,军事解决为惟一之途。宋向蒋指出,“军事上之成功并不能确保其性命之保全,即便西安被占,他们尚可退至接壤共区,惟国家将陷于分裂,内战四起……”  

  当天下午,蒋介石“渐次通情达理”。蒋介石再次会见了张学良。事后告宋,他已同意张学良将其军队开往绥远;召开大会讨论四项条件;改组陕西省政府,由杨虎城提名人选。  

  ——《宋子文日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资料)  

  1935年华北危急,蒋介石仍对日妥协,何香凝女士便模仿三国时诸葛亮羞辱司马懿之法,将自己的一条裙子寄给蒋并附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何香凝:女中伟人是画家》(2002年1月26日《北京青年报》) 


第四部分中国正面战场(1)

  日军侵占平津之后,得寸进尺,又调集重兵,分成三路向河北、山东、山西等中国腹地大举进犯,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8月上旬起,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1937年8月12日,日军5000多人在飞机和坦克掩护下,向扼制察哈尔省和山西省的咽喉要地——南口镇——发起疯狂进攻。南口阵地的防御工事几乎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中国守军在废墟中顽强抗击日军。激战一昼夜,双方伤亡各500多人。次日晨,日军在重炮和坦克支援下,反复发起冲锋。中国守军在枪林弹雨中,踏着血肉模糊的尸体与日军展开白热化的肉搏厮杀,一个团的守城官兵几乎全部战死。但是,中国军队前仆后继,殊死抵抗,日军被牢牢地阻击在南口战场上。  

  无奈之下,日军暂停正面硬攻南口,改用包抄战术,转而进犯张家口。张家口是平绥铁路线上的重镇,也是保护南口、怀来一线的战略屏障。  

  8月21日,日军集结重兵向张家口凶猛扑来。当日,暴雨倾盆,中国守军冒雨与日军激烈战斗,杀声震天。在日军的重炮和坦克攻击下,右翼城垣首先陷落,导致两翼守军陷入重围。战至8月27日,日军大部队冲入市区,中国守军突出包围,撤往宣化、涿鹿一带。怀来也随后失守。  

  张家口陷落使南口镇的中国守军腹背受敌。守军将领汤恩伯只知单纯防守,“处处据守则处处薄弱,易被敌击破。”结果,兵力越拚越少,防线漏洞越来越大,终致南口一线防线溃散,日军逐一侵占了平绥路东线的各处要点,察哈尔全省落入日军手中。  

  8月下旬,日军开始向河北省中部大举进犯。9月11日,攻占津浦路上的马厂,对保定和石家庄形成钳式包抄。9月21日,日军大队兵马向落马坡、姚官屯发起攻势,中国守军“阵地多半炸平,外壕外围铁丝网炸断,官兵伤亡2000余人”。激战到9月24日,中国守军伤亡惨重,被迫西撤;日军继续推进,轻易夺取沧县,直下泊头镇,进逼德县。  

  9月23日,日军向保定发起攻势,中国空军首次在华北上空参战,中国守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次日,日军完成对保定的包围,发起总攻。激战11个小时,日军坦克突入城南公园,中国守军弃城撤走。  

  10月8日,日军又向正定发起攻势,中国守军与之展开激烈巷战,伤亡过半,被迫南撤。次日,日军从三面包围了石家庄。10月10日,日军攻占石家庄,随即沿平汉路南犯。10月15日,攻陷邢台,10月17日攻占邯郸,11月5日占领古都安阳。  

  在向河北、河南进犯的同时,另有一路日军向西进逼山西的门户——大同。9月5日,中国军队在大同前哨天镇与日军血战一昼夜,守住了阵地。9月8日,日军炸毁天镇城垣,但是,遭到中国守军的有力阻击,无法推进。日军于是绕过天镇,奔袭阳高、大同。9月10日,阳高失陷,天镇丧失屏障,中国守军弃城撤退。9月11日,日军兵临大同城下。鉴于大同守备空虚,阎锡山下令弃守大同。9月12日,日军进占大同,夺取了晋北煤炭基地。  

  10月12日,中国军队一路退到平绥线终点——包头。10月17日,中国守军又放弃了包头。在撤退途中,这些中国军队“官不知兵,兵不见官,一退数百里,将民财骡马拉抢一空”,“多三五成群,奸淫掳掠,任意开枪寻事,”溃败得十分可悲。  

  10月中旬,日军7万多人侵入晋北,在忻口一带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进展甚微。日军转而渡过滹沱河,沿正太铁路向太原进攻。10月13日晨,日军进抵娘子关附近的核桃园。阎锡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