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氛,那里科学知识被目为高于艺术对普遍规律的反映。沿着性格描写的路线的运动迅速继续
前进,当索福克勒斯还是描写全面性格并且运用神话来予以细致发展之际,欧里庇德斯已经
只刻划在激情暴发时所表现的显著的个性特征;在阿提刻新喜剧则只有一种表情的面影:轻
率的老人,受骗的王八,猾狡的家奴,千篇一律,反复出现。音乐的神话创造精神于今安在
呢?劫后残存的音乐,不是兴奋的音乐,便是回忆的音乐,换句话说,它不是对迟钝衰弱的
神经的兴奋剂,便是写声的画景。至于前者,所配的歌词对它几乎没有甚么关系;欧里庇德
斯的英雄和歌队一旦开始歌唱,便已经是放荡不羁了,何况他的卤莽的后继者更不知达到甚
么地步?
然而,这种新的非酒神精神在新悲剧的结局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旧悲剧的结局上,你
总能感到一种超脱的慰藉;没有这,悲剧的快感就无从解释。也许在“奥狄普斯在科罗诺
斯”一剧中,你还听到一种从彼岸传来的最纯粹的和谐情调。现在,音乐天才既已逃出悲
剧,严格地说,悲剧也就与世长辞;因为人们还能够从甚么源泉来吸取这种超脱的慰藉呢?
所以,人们只好向尘世寻求解决悲剧失调的方法,英雄饱受命运磨折之后终于得到好报,美
满的姻缘,或者皇天的赐福。英雄变成了格斗奴隶,在他惨遭痛击遍体鳞伤之后,主人偶或
予以自由。“神机妙算”代替了超脱的慰藉。我并不是说,悲剧的世界观在任何场合都被这
种入侵的非酒神精神彻底粉碎,我们只知道,它已经逃出艺术的领域,仿佛潜入冥土,变成
一种蜕化的秘仪。然而,这种精神的摧枯拉朽的风暴扫荡着希腊民族性的最广大领域,它以
“希腊的乐观”的姿态出现。上文已经讲过,这不过是一种衰老的、无生产力的生存欲望而
已。这种乐观是古代希腊人的庄严的“素朴”之对立面。就上述的特征而论,它应该被理解
为从黑暗深渊里长出的梦神文化的花朵,是希腊意志因为反映了美而取得对痛苦和痛苦之智
慧的胜利。另一种“希腊的乐观”的最高贵形式,即亚历山德里亚派的乐观,是理论家的乐
观;它显出我从非神酒精神推断的那些征兆,它同酒神的智慧和艺术作斗争,它竭力溶解了
神话,而以世俗的调和来代替超脱的慰借藉,其实是代以它自己的一种“神机妙算”,亦即
使用机关妙药的神,也就是说,众所周知为高度利己主义服务的自然精神之力量,它相信它
能以知识改造世界,以科学指导人生,而居然能够把个人禁锢在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最狭范围
内,因此人们便欣欣然对人生说道:“我爱慕你呀,你是值得结识的人儿。”
何必网上苦苦寻觅,北极星书库让您轻松拥有!
北极星书库||ebook007悲剧的诞生
一八
这是一种永恒的现象:贪得无厌的意志,凭借笼罩万物的幻象,把芸芸群生拘留在人生
中,强使他们生存下去。有人被苏格拉底的求知欲所桎梏,妄想借此可以治疗生存的永久伤
痕;有人迷恋于拓展在眼前诱惑人心的艺术美之幻幕;有人陶醉于超脱的慰藉,以为在现象
的旋涡之下有一道川流不息亘古长存的永生之流,而绝不提及意志每一刹间在手边都有更一
般的但总是更有力的幻象。这三个幻象阶段,总之只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能体会,这种人一般
地感觉到生存的沉重负荷,深恶而痛绝之。所以需要寻找一些刺激来麻醉自己,以忘却生存
的不愉快。所谓“文明”的一切,就是用这些刺激剂制成的;照其成份的比例,主要在苏格
拉底文化,或艺术家文化,或悲剧文化,如果允许我用历史的例证,那就有亚历山德里亚文
化。或希腊主义文化,或印度(婆罗门教)文化。
我们整个现代世界陷于亚历山德里亚文化的网罗中;它所目为理想的人物,是具备最高
知识能力,努力为科学效劳的理论家,苏格拉底就是这种人物的原型和始祖。我们所有教育
方法最初就以这种理想为目的;其余一切生存方式都在它旁边艰苦挣扎,仿佛是一种姑且允
许的而非其所欲的生存。很长时间,有教养的人只以学者的姿态出现,实属惊人;甚至我们
的诗艺也不得不从渊博的仿作演绎出来,即就韵律的主要作用而言,我们也见到我们的诗体
不是出自乡土之音,而是源于博学雅言的艺术试作。浮士德,现代文明人的典型,是可以理
解的现象,可是在真正的希腊人看来,定必是多么不可思议:浮士德贪得无厌地攻究一切学
术,为了求知的冲动而献身于巫术与魔鬼。我们只要把浮士德放在苏格拉底旁边来比较,就
不难明白:现代人开始预料到这种苏格拉底求知欲的极限,所以对着沧茫的知识之海悠然向
往彼岸。歌德有一次讲到拿破仑,便对厄克尔曼说:“是的,好朋友,在事业方面也有一种
创作力。”他天真得可爱地提醒我们:对于现代人,非理论家总是可疑可畏的人物。所以,
我们还需要有歌德的聪明,才能发现这样一种惊人的生存方式不但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可
以原谅的。
现在,我们不要回避苏格拉底文化核心中隐藏着的东西——想入非非的乐观主义;是
的,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如果这种乐观主义的果实已经成熟;如果社会染上这种文化的细
菌深入骨髓,逐渐在热情和欲望的袭击下开始发抖;如果信仰一切尘世幸福,信仰这种普遍
智育之前途,一旦变为不得不追求这种亚历山德里亚式的尘世幸福,乃至乞灵于一种欧里庇
德斯式的“神机妙算”!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亚历山德里亚文化必须有一个奴隶阶级,
才能维持长久,但是它以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否定这一阶级的必要性;因而,一旦“人的尊
严”和“劳动的光荣”这些诱惑和安慰的话业已失效,它便逐渐走向可怕的毁灭。野蛮的奴
隶阶级是可怕不过的,他们已经觉悟到他们的生活是一种不正义,而且准备复仇,不但为自
己,而且为世世代代。面临这威胁的风暴,谁还敢满怀信心,诉诸我们的苍白虚弱的宗教
呢?现代宗教基本上已经蜕化为学术信仰;所以神话,一切宗教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各方
面都陷于麻痹状态;甚至在神话领域,乐观主义精神——我们曾目为败坏社会的病菌——已
经获得了统治权。
当潜伏在理论教化核心中的祸患逐渐使现代人感到不安,当他焦急地搜索枯肠寻找避祸
的方法,那怕对这些方法不甚信仰,因而开始预料到自己的结果,那时,有些博学多才的伟
大人物已经煞费苦心地使用科学武器来证明一般科学的局限性和条件性,从而决然否定科学
自称普遍有效性和普遍目的性之夸谈。由于这种证明,以前自命凭借因果律就可能探究事物
之秘奥的思想,才第一次被视为一种幻想。康德与叔本华的非凡勇气和智慧终于取得了最难
得的胜利,战胜了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也是我们文化的根基。这种
乐观主义依赖不加考虑的aeternao veri-taates(永恒真理),相信一切宇宙之迷都是可
知的,可解的,并且把时间、空间、因果完全当作普遍有效的绝对规律。反之,康德却证
明:其实这些范畴的作用不过是把纯粹现象,幻(Ma C ja)之产物,提到唯一最高实在的
地位,以现象代替事物的真正内在本质而已,因此事物本质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的;也就是
说,象叔本华所云,这不过是使做梦的人睡得更香甜(“意志及表象之世界”)。随着这种
认识开创了一种文化,我不妨称之为悲剧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智慧代替了科学作为最高
目的;不受科学之惑乱欺骗的大智大慧,以冷静的目光综观世界,竭力以同情的博爱视世间
的永恒痛苦有如自己的痛苦。试设想:方兴未艾的世代具有此种大无畏惧的眼光,此种英勇
的壮志;试设想:这些屠龙之士,以果敢的步伐,以傲岸的英姿,毅然拒绝这种乐观主义的
病态学说,以便“坚决地生活”,美满的生活;——那末,岂不是这种文化的悲剧人物,以
严肃畏惧的情绪来锻炼自己,就必然要求一种新艺术,超脱的慰藉之艺术,也就是说,要求
悲剧,做自己的眷属、做海伦吗?他会跟着浮士德喊道:
我岂不要凭眷恋的痴情,
带给人间那唯一的艳影?
但是,既然苏格拉底文化,在两方面被摇憾了,只能以发抖的手执住它的权威王杖:它
初则担心自己的结果,而且终于开始料想到它的末运了;继则,因为它对它的论据的永远有
效性再没有以前那样天真的信心;——那真是一个悲惨的景象:它活跃的思想不断眷恋追求
新的艳影,要拥抱她们,但又大吃一惊,突然把她们放弃,象靡斐斯托突然放弃那些诱惑的
蛇妖①。这当然是“崩溃”的朕兆,今人往往称之为现代文化的根源悲剧。也就是说,理论
家对自己的结果感到恐惧和不满,再不敢信赖生存的恐怖冰流。他战战兢兢踯躅岸上,他再
也不敢求全,全总带着事物的自然暴力;他被自己的乐观主义观点骄纵惯坏了!况且,他觉
得,一种建筑在科学原理上的文化,一旦开始显得不合理,也就是说,在结论前知难而退,
就势必遭到毁灭。今日的艺术已显出这种普遍的困难:他们徒然依赖一切伟大创造时代和创
造天才作为榜样;人们徒然搜集全部“世界文学”放在现代人周围以安慰他;人们徒然使人
置身于历代艺术风格和艺术家中间,以便一一命名,象亚当给走兽命名那样;然而,读者始
终是饥肠辘辘,“批评家”则愁眉苦脸,没精打彩,象亚历山德里亚的学者们那样,他们毕
竟是图书馆员和校勘者,可怜让书上尘埃和误刊错字弄得失明。
①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中的一场。
何必网上苦苦寻觅,北极星书库让您轻松拥有!
北极星书库||ebook007悲剧的诞生
一九
我们若要说清楚地说明苏格拉底文化的主要内容,莫若称之为歌剧文化;因为在这领域
里,这种文化尤其天真地流露出它的目的和观点,如果我们以歌剧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事实同
梦境的和醉境的这两种永恒真理比较,我们将为之惊讶。我首先想起抒情调
(stilorappresentativo)和吟诵调(recitativo)的起源。谁能相信:当达·帕勒斯特里
那的无比地崇高神圣的音乐已经兴起的那个时代,人们竟然接受那里虚有其表而绝不虔肃的
歌剧音乐,而且对它怀着如此热烈的爱好,仿佛它是一切真正音乐之复活?另一方面,谁会
把这样迅速发展的歌剧爱好,归咎于佛罗伦斯社会的寻欢作乐和剧坛歌手的虚荣心呢?在同
一时代,甚至在同一民族中,这种爱好半音乐性吟诵调的热情,与中世纪基督教圆顶教堂似
的达·帕勒斯特里那的谐调,同时发生:这种现象,我们只能归因于吟诵调的本质中含有一
种协助的艺术以外的倾向。
听众希望能听清楚音乐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