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古典时代的大决战 >

第14部分

古典时代的大决战-第14部分

小说: 古典时代的大决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身笨重,速度并不快,但冲击力惊人,的确是对付希腊密集阵的利器。亚力山大显然对波斯战车早有研究,部署的散兵线正是它们的克星。波斯战车铁轮滚滚,在巨大的轰鸣声中疾驰而来,马其顿游击步兵们灵巧地躲过正面冲击,在其侧面跟随奔跑,步兵们几人一组分工协作,有的用盾牌抵挡波斯战车兵的长矛,有的用标枪攻击缺乏铠甲防护的役马肋部。大多数波斯战车没有冲到马其顿密集阵前就失去行动能力,而马其顿方阵让出几条通道让剩余的波斯战车通过,这些战车全部被马其顿后卫部队缴获。
  当马其顿军队和波斯骑兵以及战车激战之时,亚力山大和他的一千近卫骑兵一直按兵不动,等待战机。越来越多的波斯左翼骑兵离开他们的阵地去加入马其顿右侧的骑兵大战,使波斯左翼和中央方阵的接合部出现缺口,中央方阵的侧翼逐渐暴露出来,亚力山大等待的战机终于出现了。亚力山大立刻率领近卫骑兵以楔形向波斯希腊雇佣军的侧翼猛冲过去,而数千马其顿轻装步兵同时从正面进攻希腊雇佣军。接下去战局的发展和依斯战役同出一辙,希腊雇佣军在来自两面的夹击下崩溃,将大流士和他的禁卫军暴露在马其顿骑兵的锋芒之下。大流士开始还能故作镇静,大声呐喊以鼓舞士气,当亚力山大率领近卫骑兵越冲越近,而驾驶大流士战车的驭手被马其顿骑兵投掷的一支标枪击倒,大流士脆弱的神经再次崩溃,他跳上一匹快马逃离战场。波斯第二道阵线的数十万步兵并不了解战况的发展,当他们看到大流士逃之夭夭以后,以为波斯军队已经战败,也都开始溃散。
  正当大流士逃离战场的时候,统领右翼骑兵的波斯将军马扎依(Mazaeus)在这一侧几乎取得了胜利。马扎依指挥亚美尼亚骑兵同时从帕米尼奥的左翼密集阵的正面和左侧发动进攻,亚美尼亚铁甲骑兵以密集队形一次又一次地冲击马其顿方阵。担任左侧后卫的特萨利骑兵拼死抵抗,有效地保护了密集阵的左翼。但由于亚力山大率领的右翼军团此时已经远远突进波斯中央阵营,大批波斯骑兵从马其顿左右翼的缺口突破进来,帕米尼奥的步兵密集阵危在旦夕。可惜的是这些波斯骑兵没有攻击马其顿方阵薄弱的右侧,而是穿过马其顿阵线前去掳掠马其顿的大营,充分体现了波斯军队纪律性的欠缺。亚力山大部署在第二线的数千步兵掉头反攻大营,将这批波斯骑兵消灭。
  亚力山大此时已经注意到了马其顿左翼的危机,他放弃追击大流士,领军从马扎依军团的侧后攻来。大流士逃跑的消息这时也传到波斯右翼兵团,马扎依立刻率领剩余的波斯骑兵撤离战场,高加麦拉战役就此落下帷幕。此战波斯军队阵亡五万三千人,很多波斯士兵是在溃退时被践踏,或者落水而死。而马其顿军队阵亡人数只有区区两千四百人,其中步、骑兵各占一半。
  高加麦拉战役是波斯帝国最后的挣扎。高加麦拉战败以后大流士已经众叛亲离,他逃到波斯东部省份巴克陲亚以后,被总督拜苏杀死,波斯帝国灭亡。几天以后,亚力山大进入古城巴比伦,在这里被加冕为“亚洲之王”。
  3功过千秋
  评价亚力山大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两千多年以来无数历史学家就此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亚力山大是一代英主,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亚洲腹地。也有人认为亚力山大穷兵黩武、嗜杀成性,是波斯和希腊人民的巨大灾难。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都有一些道理。
  亚力山大最大的历史功绩应该是建立了一个从小亚细亚到埃及的希腊文化圈(HellenisticWorld)。在罗马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是埃及的亚力山德拉(Alexandria),而不是雅典。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大量古典文献被毁,而阿拉伯人收藏的希腊罗马古籍成为欧洲中世纪学者们的主要依据。两河流域以东的地区,希腊文化的影响就浅薄许多,波斯帝国灭亡后几十年,帕提亚人就重建波斯帝国。
  从另一方面看,马其顿的崛起和亚力山大的征伐严重地破坏了古希腊的民主传统。民主制度在以雅典为首的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存在了五百多年。希腊民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人民对军队的监督和控制,军队的动员和解散完全由议会决定,临战时将召集的军队交给将领。希腊城邦国家一直不愿意建立职业军队,就是害怕手握重兵的将领威胁到民主制度。马其顿征服希腊其实是专制制度对民主制度的胜利。从菲力普到亚力山大,军队绝对效忠君主,成为满足个人野心的工具。亚力山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专制君主,大批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因为政见不同而遭杀害,其中包括七十岁的老将帕米尼奥和他的儿子骑兵统帅菲拉塔(Philatas),以及他忠实的卫队长克莱特(Cletus)。亚力山大的恩师亚里士多德的侄子卡利斯提恩(Callisthene)因为拒绝向他行波斯式的跪拜礼,也遭杀害。亚力山大死后,他的将领们把他的帝国一分为三,建立起各自的专制王朝,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从此消失了。
  虽然亚力山大讨伐波斯有相当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实质仍然是一场掠夺战争,亚力山大的军队也远远不是一志仁义之师。古典史学家们为尊者讳,把这些暴行都轻描淡写,但后人读起来依然触目惊心。公元前332年亚力山大攻破腓尼基名城提尔(Tyre),由於恼怒提尔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亚力山大下令屠城,将近一万人被当街扑杀,两千俘虏被钉上十字架,三万妇女儿童被卖作奴隶。北印度城市桑加拉(Sangala)也遭到屠城的命运,两万平民被杀,七万人被卖作奴隶。仅仅从历史文献上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力山大屠杀的平民就多达二十五万人。高加麦拉战役以后,波斯首都Persepolis投降,亚力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之多,需要五千头骆驼和两万头骡子驮运。
  罗马时代的史学家普拉塔克(Plutarch)为五十位古典人物作传,将亚力山大和凯撒分别排在第三十四位和三十五位,我认为相当中肯,因为亚力山大征波斯和凯撒征高卢异曲同工,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和野心导致生灵涂炭。亚力山大也许是古典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但他的成功绝对是数百万波斯和希腊黎民百姓的灾难。
  古典时代的大决战之十:汉尼拔最后的辉煌坎尼之战
  历史背景
  迦太基是腓尼基人于公元前814年在北非建立的城市,比罗马共和国的成立早了三百多年。迦太基人在罗马人面前充满优越感,因为迦太基繁荣昌盛的时候,罗马还只是提伯河边的几个部落,是纯粹的边远落后地区。腓尼基人在古典时代是公认的航海高手,迦太基的强盛就是建立在海上贸易的基础上。
  经过五百年的积厚薄发,罗马到公元前三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一支新兴力量,开始挑战迦太基的霸权。虽然罗马通过武力征服逐渐统一意大利半岛,其强盛的基础是开明的政治制度。罗马允许被征服部落高度自治,并授予部落贵族罗马公民权,德高望重者甚至可以进入罗马元老院。经过文化和血缘的融合,意大利半岛其他的部落和城邦最终成为罗马人的一份子。和罗马相比,迦太基存在明显的战略弱点。虽然控制着一个庞大的海上帝国,迦太基的人口一直未超过二十万,而且迦太基人热衷于经商,并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迦太基虽然海军强大,陆军实力平平,而且一直是雇佣军担当主力。迦太基对周边民族采取剥削掠夺的政策,非常不得人心,所有迦太基的缺乏一个稳固的战略根据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腓尼基人的民族属性。腓尼基人是闪米特民族(Semite)的一支,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属一个民族,根据圣经记载闪米特民族的祖先是诺亚的儿子闪(Shem),是非常古老的民族。腓尼基人在体貌、文化和信仰上与罗马拉丁民族都有很大区别。因为这个原因,罗马和迦太基的争斗带有民族战争的色彩而异常血腥和残酷。
  第一次布匿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61年爆发,战争的焦点是对西西里岛的争夺。为了打破迦太基的海上封锁,罗马下定决心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由于航海知识的欠缺,罗马发展海军的努力代价巨大,公元前255年有180艘罗马战舰和运兵船在西西里以南海岸遭遇风暴沉没,九万五千人丧生;公元前253年又有150艘战舰遭遇风暴沉没。
  罗马人明白航海技能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赶上的,必须另辟蹊径。于是罗马人在海战战术上推陈出新,发明跳板(Corvu)-这是一块长木板,一端带有铁钩,罗马战舰靠近敌舰时放下跳板,牢牢钩住敌舰船舷,然后罗马步兵由跳板冲上敌舰搏斗。跳板的发明使罗马人在海战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陆战的优势。罗马依靠这种战术在公元前241年的埃古萨(Aegusa)海战中决定性地击败了迦太基海军,结束了第一次布匿战争。
  2雷霆之子
  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后,迦太基丢失了西西里、科西嘉和萨丁等地中海岛屿,元气大伤。此时迦太基名将哈米尔卡-巴卡(HamilcarBarca)挺身而出,为迦太基重整河山。
  哈米尔卡的姓氏“巴卡”是希伯来语“雷霆”的意思,因而他的三个优秀的儿子汉尼拔、哈斯朱拔(Hasdrubal)和马戈(Mago)被史学家们称为“雷霆之子”。深谋远虑的哈米尔卡知道迦太基和罗马终将再战,而下一次战争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他临终前让三个儿子在迦太基的神庙发誓终生与罗马为敌,他的三个儿子后来都忠实地履行了这个誓言。
  哈米尔卡重振迦太基的战略重心在西班牙。通过几年的努力,哈米尔卡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几个相互孤立的贸易据点连成一片,并建立新迦太基城(Carthagena)。哈米尔卡死后,由於三个儿子尚未成年,他的女婿大哈斯朱拔(HasdrubaltheSplendid)继承父业,运用高超的外交手腕和联姻的办法拉拢西班牙当地的凯尔特人部落,大哈斯朱拔和汉尼拔兄弟都娶了凯尔特部落首领的女儿为妻(迦太基人是一夫多妻制),最终将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置于迦太基的控制之下。西班牙丰富的金属矿藏,优良的马种,以及骁勇善战的凯尔特士兵,给迦太基提供了充足的战争资源。公元前221年大哈斯朱拔被刺身亡,汉尼拔接过了父兄苦心经营二十年的西班牙这块根据地,此时汉尼拔年仅26岁。
  汉尼拔接手西班牙不过三年,就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对迦太基的战略劣势心知肚明:罗马的人力资源超过迦太基数倍,如果罗马派一支部队登陆北非,深受迦太基压迫的北非各民族肯定会揭竿而起,缺乏战略纵深的迦太基只怕凶多吉少。目前唯一可行的策略是以攻为守,将战火烧到意大利半岛。如果能够打赢几场决定性的战役,严重削弱罗马的战力,再鼓动新近被罗马征服的意大利城邦独立,一定能让罗马屈服。事实上汉尼拔的战略构想后来都一一实现,但他显然低估了罗马人坚韧顽强,愈锉愈勇的意志品质。
  公元前218年,29岁的汉尼拔率领四万大军向意大利进军。汉尼拔大军是历史上第一支翻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