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 >

第11部分

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第11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在16世纪,由于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便从哥特式向文 

艺复兴式过渡,建筑家们巧妙地把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应用在哥特建筑上, 

形成了本国的文艺复兴建筑特色。1519年至1547年建造的尚堡府邸和1528 

年至1540年建造的枫丹白露离宫,是典型的代表。尚堡府邸原是法兰西斯一 

世国王的猎庄和离宫,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主体造型保持中世纪的传统,建 

有角楼、护壕和吊桥;但建筑物的外形采取水平划分和细部线脚处理,则是 

文艺复兴式的了。 

    德国在16世纪下半叶,也采取在哥特建筑上安置文艺复兴亚宗教研究院 

得以竣工,会议还讨论了教士队伍的构成以及教会合作体系的建设等。 

     阿尔巴尼亚东正教会于1922年宣布自主,1937年4月宣布自治,得到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认可,称阿尔巴尼亚自治正教会,在教会礼拜仪式中 

使用阿尔巴尼亚语,小部分使用希腊语,总会设在地拉那,教会领袖领有“地 

拉那和都拉斯都主教及全阿尔巴尼亚大主教”的头衔。1938年约有成员20 

万人,占人口的10%,设有一个都主教区,四名主教,200名神父,29座修 

道院,两个修院。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于1946年成立前,该教会有近50 

万教徒,占全国人口的19%。大主教克里斯托弗(1937—1949)被新政府罢 

免。 

    塞尔维亚正教会:1918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 

年改名)成立后,塞尔维亚正教会寻求恢复其牧首制。1920年贝尔格莱德都 

主教区、卡尔洛维奇流亡牧首府以及波斯尼亚、达尔马提亚、马其顿和黑山 

正教会当局联合组成一个统一的塞尔维亚正教会,贝尔格莱德都主教迪米特 

里奥斯成为牧首(1920—1930年)。然而塞尔维亚正教会牧首区的组织机构 

和立法直到十年后才结束。1931年,塞尔维亚正教会成员占全国人口的48。7 

%,而天主教会成员占37。4%,双方的矛盾导致了1935年冲突的发生。南 

斯拉夫希望同梵蒂冈建交,但正教会牧首巴拿巴斯(1930—1937)极力反对。 

1941年南斯拉夫被德国、意大利和保加利亚人占领,独立的克罗地亚王国(天 

主教徒占多数)中的正教会于1942年成立,拥有180万名成员。塞尔维亚正 

教会牧首加布列尔五世(1938—1950)于1941年被逮捕,他及他的代表约瑟 

夫(1941—1946)的牧职活动都受到战争的影响。1944年铁托上台,建立南 

斯拉夫人民共和国。1946年1月31日通过的宪法中宣布实行政教分离政策。 

     罗马尼亚正教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罗马尼亚民族教会同卡尔洛 

维奇、希宾和捷尔维奇教会的合并而得到发展。1923年宪法宣布正教是罗马 

尼亚的主要宗教,并把罗马尼亚正教会组织统一起来划分为五个都主教区。 


… Page 33…

1925年罗马尼亚正教会通过宪章将其付诸实施。1925年2月27日,正教会 

圣会议决定把布加勒斯特都主教区升格为牧首区,9月27日布加勒斯特都主 

教米龙在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认同下当选罗马尼亚正教会第一任牧首 

 (1925—1939)。1939年米龙牧首去世后,摩尔达维亚都主教尼克丁当选新 

牧首 (1939—1948)。他作为一名修道僧和主教,致力于罗马尼亚正教会修 

道制度的复兴。 

     波兰正教会: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波兰居住着近400万正教徒,占波 

兰人口的12%。这些正教徒于1923年组成波兰正教会,1924—1925年君士 

坦丁堡普世牧首承认其自主宣言,波兰政府有关正教的政策是反对乌克兰民 

族和白俄罗斯人中要求正教居民自治的倾向。1938—1939年间,130座正教 

教堂和两座修道院被毁坏。二战中波兰被占领后,波兰正教会分裂,在苏联 

占领的波兰地区,正教徒受俄罗斯正教会莫斯科牧首府管辖。在都主教迪奥 

尼斯基(1923—1948年,1961年去世)时期,波兰正教会因东部波兰纳入苏 

联版图而减少了35万成员。 



                         3。巴尔干地区的正教会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属于四个最古老的牧首区之一,因 1922—1923 

年的希腊—土耳其战争而失去了它在小亚细亚的辖区,而且它还要同土耳其 

伊斯兰政府奋争以求得生存空间。土耳其大规模排挤希腊人的做法,迫使150 

万希腊正教徒离开土耳其。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府管辖的土耳其 

正教会在政府的支持下试图建立自治的土耳其正教会。土耳其新政府曾试图 

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府从伊斯坦布尔驱逐出去,但在希腊政府和西方国家 

的干预下未能如愿。土耳其政府遂于1923年规定,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必须 

由土耳其公民担任,后来又附加规定,土耳其政府有权否决由君士坦丁堡普 

世正教会提供的15名普世牧首候选人名单中的任何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被越来越多的正教会承认为普世正教的精神权威中心。阿托斯修道院的隐 

修士人数越来越少,1903年为7432人,1928年为4848人,1959年减少为 

1641人。 

    希腊正教会是继俄罗斯正教会、罗马尼亚正教会和塞尔维亚正教会之后 

的第四大正教会。自1923年法令扩大了教会的自主权,希腊正教会圣主教会 

议和大主教克里索斯托姆 (1923—1938)使国家逐渐减少了对教会事务的管 

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主教克里散修斯 (1938—1942)和达马斯基 

诺斯 (1941—1949)把教会内部遭受的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作为希腊的官 

方宗教,希腊正教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战后,塞浦路斯为英国所占领。塞浦路斯正教会大主教西里尔三世 

 (1916—1933)得到英国占领当局的承认,但因他支持希腊民族统一运动埃 

挪西斯 (寻求同希腊统一)而同英国当局发生冲突。1931年起义被镇压后, 

两名主教和一些教士被迫离开塞浦路斯。从1933年到1947年,大主教区一 

直由圣主教会议主席、帕弗斯主教列昂提奥斯管理,直到1947年他当选大主 

教。 



                            4。中东的东正教 


… Page 34…

     亚历山大里亚牧首区在四大古老牧首区中排列第二。它在埃及只有 10 

万信徒 (而科普特教会有300万名成员),因而它在埃及的生存较为艰难。 

牧首尼古拉五世(1936—1939担任牧首)曾试图制定新的牧首选举法,以巩 

固希腊教士在该教会的领导地位。 

     安提阿牧首区属于四大古老牧首区之一。它于 1929年成立了国家理事 

会,由该牧首区四名都主教和推选出来的8名平信徒代表组成,协助牧首工 

作。1931年,牧首亚里山大三世着手改变牧首区的希腊特点,将教会阿拉伯 

化。 

     耶路撒冷牧首区也是四大古老牧首区之一,它在今天无异于一个圣地遗 

迹。该牧首区的阿拉伯色彩越来越浓厚,牧首达米亚诺斯 (1879—1931)在 

任期间致力于解决教会中希腊少数派同阿拉伯多数派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牧 

首提摩泰奥斯(1935—1955)在位期间,教会的希腊成员因大量向外移民而 

减少。 



                           5。其他地区的正教会 



     1920年,芬兰正教会脱离俄罗斯正教会莫斯科牧首府而自治,1923年转 

而接受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领导,成为牧首府下辖的一个自治大主教区。 

     中国的正教会其实应该称作“俄罗斯正教会在中国”,它既是俄罗斯正 

教会在中国传教的结果,成员也主要由俄罗斯人组成。1917年十月革命后, 

许多俄罗斯正教徒留在中国,集中在哈尔滨、北京和上海。1920年吉洪牧首 

将中国正教会交由大主教伊诺肯提基 (1902—1931)负责,从俄国不断流亡 

来的正教徒使该教会成员增长到20万人。中国国内战争及抗日战争期间,大 

多数正教徒又移民北美、南美及澳大利亚等地。 

     美国的正教会主要分为希腊正教系统和俄罗斯正教系统。希腊正教系统 

的“北南美洲希腊正教大主教区”是美国最大的正教组织。1918年,正教会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开始在美国建立希腊正教大主教区,1922年,大主教区 

成立,总部设在纽约。1930年,普世牧首任命一代表常驻纽约,接管大主教 

区的权力,再次确立了普世牧首对美国希腊正教会的管辖权。一部分美国希 

腊正教信徒反对美国希腊正教会的管辖权从希腊教会转向君士坦丁堡普世牧 

首府,因而脱离大主教区。希腊教会于1934年任命克里斯托弗·康托乔治为 

美国希腊教会费城大主教,逐渐形成独立于美国希腊正教大主教区的正教组 

织。 

     美国第二大正教组织是美国正教会,属于俄罗斯正教系统。俄国十月革 

命后,美国俄罗斯正教会同莫斯科牧首府中断了联系,教务处于瘫痪状态。 

鉴于在美国的各个正教会相继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府或者本民族国家的正 

教会建立了联系,美国俄罗斯正教会督主教区于1924年宣布自治,成为事实 

上的自主正教会,后来它又同“俄罗斯境外俄罗斯正教会”结成联盟,直到 

1946年。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正教徒约有400万人。其组织比较分散,其中一个较 

大的组织是俄罗斯境外俄罗斯正教会。它是由1917年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的 

俄罗斯正教徒组成的俄罗斯正教会,这些人分别属于三个派别,第一派是在 

教会事务上仍忠于莫斯科牧首府的。第二派则服从一批流亡在外的俄罗斯正 

教主教的领导,这批主教以原基辅都主教安东尼为首,认为吉洪及其继任者 


… Page 35…

是苏维埃政权的奴才,而他们自己在境外的俄罗斯正教会组织才是俄罗斯正 

教传统的真正继承者。这一派的总部最初设在君士坦丁堡,1920年宣布自 

主,1921年又将总部迁移至南斯拉夫的卡尔洛维奇,其正式名称是卡尔洛维 

奇主教会议教会,1944年又将总部迁至德国的慕尼黑。第三派则尽量避免政 

治冲突,坚持教会行政管理自主,在宗教方面仍忠实于俄罗斯正教传统。这 

一派包括北美和西欧的一些正教会,其中西欧俄罗斯正教会于1925年在巴黎 

创办了圣塞尔奇学院,该学院由著名的正教神学家塞尔奇·布尔加科夫(1871 

—1944)担任院长多年,成为西方正教神学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 


… Page 36…

                         五、中亚北非古老教会 



     东方使徒公教会又称聂斯托利(或亚述)正教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遭受沉重打击。宗主教西蒙二十世保罗(1918—1920)于1920年去世后,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