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文学史 >

第26部分

世界现代前期文学史-第26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较短小精悍,感情充沛,韵律优美,有的歌颂民族英雄,有的揭露种姓制 

度的罪恶,有的批判封建习俗,还有的揭露并控诉地主对农民的强取豪夺 

等。如《被俘的英雄》和《更多的给予》,歌颂了反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 

 《婆罗门》揭露了种姓制度的罪恶;《丈夫的重获》批判了“和丈夫一同升 

入天堂”的寡妇殉葬习俗;《比丘尼》反映了农民的贫困与地主珠宝商人的 

虚伪。特别是《两亩地》最为著名。它描写一个地主为了使自己的花园“长 

宽相等,四四方方”,使用制造假债据的卑劣手段,抢走了贫苦农民巫宾赖 

以活命的两亩土地,使巫宾全家流离失所。作者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反映 

了印度封建主勾结法庭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不法封建主的揭露与控诉。作者在诗中揭示出,真正的 

盗贼不是巫宾,而是那些所谓的“圣贤”——地主老爷。如诗中说:“王爷 

的双手偷去了穷人的所有,唉,在这世界,谁越贪得无厌谁就越富裕”。 

     泰戈尔早期创作了60多篇短篇小说,广泛地反映了19世纪末叶殖民统 

治下的印度社会现实。如《太阳与乌云》(1894),暴露了英国殖民主义者 

的专横暴虐;《委托保管的财产》(1891)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的 

罪恶;《加冕》(1898)批判了洋奴思想,提倡民族自尊;《喀布尔人》(1892) 

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纯朴感情;《河边的台阶》(1884)、《还债》(1891)、 

 《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弃绝》(1893)、《素芭》(1893)、 

 《献祭》(1898)、《摩诃摩耶》(1892)则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和种姓制 

度。这也是泰戈尔早期作品的主要主题思想之所在。其中《摩诃摩那》又最 

具代表性。 

      《摩诃摩耶》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一个24岁的姑娘摩诃摩耶 与青年罗 

耆波真挚相爱,但其家庭却强迫她与一个垂死的老婆罗门教徒在火葬场上举 

行婚礼,婚后第二天,丈夫死了,摩诃摩耶成了寡妇,可旧势力又强迫她与 

死者一起火葬,只是突降大雨,摩诃摩耶才侥幸未死,可她美丽的脸庞上却 

留下了烧伤的疤痕。她逃出来躲在情人罗耆波家,要求罗耆波永远不要揭开 

她的面纱。但后来在一个月夜,罗耆波还是看到了摩诃摩耶烧伤的面容,于 

是,摩诃摩耶就一句话也没说愤然离去。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愤怒地谴责了 

封建包办婚姻的危害和寡妇殉葬制度的野蛮,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泰戈尔一生写了大批的短篇小说,但精华之作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完成 

的。这些短篇小说题材重大而广泛,艺术手法方面叙事抒情结合,结构精巧 

简约,人物生动形象,是印度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开创之作。即使是到了今 


… Page 86…

天,在印度作家中,短篇小说创作也没有人能超过泰戈尔。 

     1901年至1920年是泰戈尔创作的中期,也是泰戈尔创作最富成果的时 

期。这期间的1905年至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泰戈尔积极参加 

了这一运动。他唱着自己写的爱国歌曲参加游行示威,并公开发表演说,痛 

斥英帝国主义的侵略,给因参加反帝示威而被开除的大学生补课。同时他还 

致力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有长篇小说《小砂子》(1903)、《沉船》(1906)、 

 《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中篇小说《四个人》(1916) 

等出版。其中《沉船》与《戈拉》最为著名。 

      《沉船》是泰戈尔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封建包办婚姻所造成的 

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揭示了腐朽的封建意识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 

女之间的矛盾,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主人公罗梅西出身于富裕的婆罗门 

教家庭,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极富才华,但又胆小懦弱的大学生。他不 

顾教规束缚,大胆地爱上了梵教家庭姑娘汉娜丽妮,但在其父强令他与不相 

识的撒西娜结婚时,他又屈从听命。他的这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妥协与退 

让,注定了他虽然追求理想的爱情,但最后还是以悲剧而告终。作者正是通 

过罗梅西这个深受封建意识迫害而又无力反抗的艺术形象,批判了印度资产 

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指出青年男女如果不坚决反对封建婚姻制 

度,是得不到真正的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的。《沉船》在艺术手法方面,作 

者善于细致入微地刻划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细节曲折生动、扣人心 

弦,语言凝炼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泰戈尔在这一时期还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如 《吉檀迦利》(1912)、 

 《新月集》(1913)、《园丁集》(1913)、《飞鸟集》(1910)等。这些 

诗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印度社会现实的某些方面,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 

道主义思想,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但与其早期诗作相比较,由于作者 

一度远离现实斗争,思想上处于理想不得实现的忧虑苦闷状态,所以思想性 

方面明显削弱了。他在这些诗作中,主要歌颂爱情,赞美纯洁的童心和纯朴 

的母爱,宣扬通过“爱”达到其“和谐、协调”的理想境界。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用孟加拉文写的宗教抒情诗集。它象 

征着诗人的思想发展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该诗集 

于1913年在英国出版英文本,引起了西方的注意,给诗人带来世界性的声 

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金。“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诗”的 

意思,即献给神的诗。正如泰戈尔自己所说是“献给那给他肉体、光明和诗 

才之神的”。这个神不是一神教中的唯一神,而是泛神论中的自然神。诗集 

正是充满了对这种自然神的歌颂和诗人的泛神论思想。泰戈尔这种泛神论思 

想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和曲折变化中,他一方面强 

烈要求印度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另方面又害怕“极端派”采取暴力斗争的手 

段所造成的。他想通过宣扬泛神论,调解当时印度各教派的不和,反对不合 

理的种姓制度,从而推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所以,《吉檀迦利》直接或 


… Page 87…

间接地反映了泰戈尔一贯的爱国主义思想,民主平等观点,深厚的人道主义 

和他反对殖民主义的倾向。但由于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追求人和神的融合与 

和谐,表达了脱离现实的神秘朦胧的思想情绪,所以此诗集也暴露了诗人社 

会理想的抽象性、空想性、妥协性和性格上的软弱性。 

      《吉檀迦利》在泰戈尔的创作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诗人思想 

探索和艺术探索的重要里程。由于有了这段探索,诗人才在晚年摆脱精神上 

的枷锁,重新投入火热的斗争中去,写出了更具现实意义的作品。 

      《吉檀迦利》等泰戈尔中期创作的诗作,继承了印度古代文学和中世纪 

孟加拉民间诗人抒情歌曲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民歌和民谣的丰富营养,以其 

驰骋丰富的想象,优美抒情的格调,秀丽多彩的诗句,生动活泼的笔法,从 

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并为泰戈尔成为世界著名诗人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1921年至1941年是泰戈尔创作的后期。这期间泰戈尔经过探索,又一 

次勇敢地投入到火热的现实斗争中,曾愤笔疾书严正声明放弃英王授予他的 

男爵封号,以示对英国殖民者的抗议和对民族解放斗争的声援。1924年,他 

曾到过灾难深重的中国,写了《在中国的谈话》(1924)表示了对中国人民 

的同情与支持。1930年,他怀着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景仰,访问了前苏 

联,并写了《俄罗斯书简》(1931)以示赞扬。另外,还写了大批诗歌、小 

说、剧本、散文等作品。1941年8月7日,泰戈尔病逝于加尔各答的祖宅, 

享年80岁。 

      《戈拉》是泰戈尔长篇小说代表作,写于1907—1909年。先在《布拉 

巴希》杂志上连载,1910年出版单行本。它描绘和剖析了19世纪70年代至 

80年代印度社会充满变化和矛盾的生活,具有史诗的性质,被誉为印度文学 

中的《战争与和平》和现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 

     19世纪70至80年代,正是印度民族意识觉醒,渴望民族独立的呼声愈 

来愈高涨的时代。当时参加民族解放运动的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方面分成两 

派:一是梵社中的印度梵社和元始梵社,一是新印度教社。前者崇拜西方文 

明,轻视本国文化传统,后者虽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强调民族传统,但主张 

严格遵守印度教的一切古老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复古主义倾向。《戈拉》正 

是以印度梵社和新印度教两派的激烈斗争为背景,以印度教青年戈拉、宾诺 

耶和梵教姑娘苏查丽达、洛丽塔的恋爱纠葛为线索,反映了印度民族开始觉 

醒和作者希望印度爱国者不分教派信仰,不分种姓,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团结 

一致、共同对敌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严厉批判了复古主义、教派偏见和 

维护种姓制度的错误观点及脱离人民、脱离实际的倾向。 

     小说的主人公戈拉是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是印度爱国者协会主 

席,印度教教徒青年们的领袖。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反对英国殖民 

主义统治。他“正直不阿”,对那些以做官为荣,丧失民族自尊,在英国主 

子面前摇尾乞怜的所谓受过教育的人极为痛恨。在一次开往特里宾尼的轮船 


… Page 88…

上,他面对嘲笑跌入水中的同胞并污蔑他们是愚昧无知的畜牲的一个英国人 

和一个孟加拉人,怒不可遏,斥骂他们是“比无知的人民更不如的禽兽”。 

他在不幸被捕后,表现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正气,决不去奉承英国官吏,以求 

他们的怜悯和饶恕,同时也不许朋友去保释。这些都是殖民地民族中最可宝 

贵的品质。 

     但在戈拉这个人物身上,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有明显的宗教偏 

见。他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是建立在印度教的基础上的,这就不能 

不使他在民族问题、社会问题上发生片面性,甚至走向极端。他反对殖民统 

治,捍卫民族尊严,但对西方的文明也一概排斥;他热爱祖国,富有民族气 

节,但又不加分析地肯定“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他是个虔诚的印度教徒, 

恪守教规,连印度教中落后反动的东西也一概给予维护,而对其它宗教一概 

反对,存在明显的宗教偏见。如他不喝异教徒手中的水,不许别人和异教徒 

谈恋爱,甚至为反动的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特权辩护。他的这种局限与偏见在 

他和人民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