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

第10部分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10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有10个教研室。此大学与西欧各大学不同,它没有神学系,也不依附于教 

会。大学内设有大学委员会来领导全校工作,其组成人员是校长和教授。当 

时规定招生100人,并许可招收贵族和“平民”的子弟。而处于奴隶地位的 

农民则不准进入大学。教学主要用俄语进行。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使该大学成 

为俄罗斯文化、科学和教育的中心。 

    ②莫斯科大学的附属文科中学。罗蒙诺索夫由关心大学事业。继而坚决 

主张在大学内附设中学,以便从一切阶层中培养大学生。他在著作中写道: 

在大学内必须附设文科中学,否则就像没有种子的耕地一样。曾允许开办大 

学的元老院代表贵族地主利益。反对在大学内附设文科中学;后来决定建立 


… Page 32…

两个文科中学:一个是贵族的,另一个是平民的,农奴除外。贵族文科中学 

在物质方面较有保障,贵族文科中学按照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活动选修文科 

中学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学科。 

    贵族与平民文科中学之不同点,在于贵族文科中学添设有18世纪的典型 

的贵族课程:舞蹈、击剑、仪表等。然而贵族文科中学很快就不存在了。1779 

年,在大学内附设了贵族学生公寓,较受欢迎。1758年,由于莫斯科大学教 

授呈请在嘉桑开办了一所文科学校,培养了伏尔加河流域和西伯利亚地方的 

贵族青年与平民青年升入首都的大学。18世纪80年代,在莫斯科大学的协 

助下,莫斯科市共创办了17所初等普通学校,在市内每一区设立了一所。 

    ③伊·伊·别茨考伊的教育观点。伊·伊·别茨考伊 (1704—1795年) 

认为:能够用教育“新型的人”的方法,造就“待农民以仁,治国家以义” 

的有学问的贵族,并养成能发展工商业和手工业为平民知识分子即“三品 

人”。他过高地估计了教育的作用。指出“教育是一切善与恶的根源”,他 

指望由教育所形成的“新人”改善社会。别茨考伊认为:道德教育,即“人 

心的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给儿童深深地灌输“敬畏上帝”的思想,把他们 

与周围不道德的环境隔离开,并给儿童以良好示范。他主张培养儿童热爱劳 

动,养成他们不游手好闲的习惯,使他们成为永远是有礼貌的、而且对贫困 

和不幸深表同情的人。他说:“还应当培养儿童爱清洁和节俭的习惯,并教 

他们如何料理好家务。”他还非常重视体育。他认为,体育的主要手段是新 

鲜空气,以及从事正当的娱乐和游戏,以便把思想永远导入兴奋状态,同时 

根除那些可以称作烦闷、苦思和悲哀的东西。他要求在家中遵守整洁习惯, 

进行体操和劳作以发展儿童体力。 

    他反对死记硬背。他警告说,强迫儿童学习会使儿童迟钝。他主张绝对 

禁止体罚。他说,这永远应成为法律。并严格规定,不论何时,不论为了什 

么,都不应打儿童。他坚决主张仔细选择教师,因为他们要代替儿童的父母。 

他要求教师都是俄国人,而且要“心地善良堪作模范”,但他并未采取一些 

措施来保证教师的质量。别茨考伊是女子教育的拥护者。他强调指出:妇女 

在幼小儿童教育事业中的作用。他说:必须在社会中造成尊重妇女的风气, 

把她们尊为母亲和教养员。 

    ④俄国的教养院。根据别茨考伊和莫斯科大学教授巴尔索夫二人所共同 

拟定的《教养院总计划》,于1763年在莫斯科开办了俄国第一所教养院。别 

茨考伊被任命为该院院长。 

    教养院的学生分以下各种年龄阶段:由2岁至7岁,由7岁到11岁,由 

11岁到14岁。2岁以前的儿童由保育员照管,此后就转入《公共活动室》中, 

用适龄的游戏和劳作来教育这些男女儿童。 

     7岁到11岁儿童继续劳动教育:男孩子学习园艺工作和手艺,女孩子学 

习编织、纺织和刺绣花边。儿童在这个年龄时期中便上了学,在学校中每天 

共学习1小时,只学习识字和计算等。 

    在11岁到14岁时期,教男孩子学习菜园和花园里的工作,女孩子学习 

管理家务和烹调,缝纫与熨衣的技能。学生们在学校中学习教义问答,算术、 

图画和地理。授与他们的知识范围很有限,只有少数一些被认为具有特殊天 

分的学生例外。在每一种年龄段内,儿童又分作3班。列入第一班的是那些 

表现了极大的学习才能的儿童。他们可以学习大量的学科,到了14岁时,根 

据学习成绩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和艺术研究院继续学习。自然,在农奴制度的 


… Page 33…

条件下能进入这一班的儿童是很少的。教养院中的学生多数都被预定要从事 

艰巨的体力工作。在手艺作业中表现有技巧的儿童列入第二班,培养他们去 

做某种手艺的熟悉工匠。那些似乎只能去做粗笨家务工作的儿童则列入第三 

班。等到住院期满时,就派他们去作商人和地主的家童。他们悲惨的遭遇, 

曾被当时政府所规定的法令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根据这个法令,凡由教养 

院出来的青年男女不能把他们变作农奴。 

     法令载明:如果教养院的男学生要同农奴女子结婚,或女青年要嫁农奴, 

他们必须使自己的配偶和未来的子女获得自由。 

     抚养孤儿和无家可归的儿童的机关,当时是靠着各种方法募集的慈善经 

费,其中也包括富人和皇族捐助来维持的。富人和显贵们则是为了巩固剥削 

制度,而行“善举”的。最主要的一种想法就是要消除由于无家可归、无以 

为生起来反对现存制度的人所造成的威胁。另一些慈善家们的行为则是想在 

生前得到荣誉;或死后升入“天堂”。别茨考伊和巴尔索夫所制定的教养院 

工作章程与文件虽已迎合了女皇及管辖着教养院的教养协会的其它会员的虚 

荣心,但“慈善家们”和“施恩者们”依然没有认真注意遵照这些文件中所 

表达的那些要求。 

     住在教养院里的儿童们的生活是很悲惨的,特别是从别茨考伊被叶犬特 

琳娜免职之后更是如此,有时在教养院中收容了很多的儿童,某些年代曾达 

到了1千人。集中这样大量的儿童在当时医学条件下,死亡率必然高得惊人。 

     在1764年,524个儿童中就死亡了424个,有时100个儿童中就要死亡 

83到87个,而有时要在90个以上。 

     从1772年起,教养院为了防止幼儿的死亡,不得不出资将乳婴期的儿童 

送农村抚养,但这也没改善儿童的悲惨境况。沙皇的慈善机构拨给教养院的 

物质资料极其微少可怜。加上一般公务员与官吏侵吞公款与贪污贿赂之风极 

为盛行,教养院的学生们甚至得不到应得的区区营养品。在教养院工作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些学识浅陋的人,他们的工作报酬很微薄。教养员们 

在对待儿童的态度中往往表现出粗野与残暴,他们完全违背了别茨考伊所制 

定的人道主义的原则。 



     (3)革命的启蒙者拉基施柴夫的教育理论 

     阿·纳·拉基施柴夫(1749—1802年)是俄国革命运动的创始者。他不 

仅勇敢地起来维护了农奴的利益,而且认识到了要与沙皇制度作斗争的必要 

性。他认为,人民的起义是使俄国摆脱农奴专制制度的唯一方法。 

     这种思想是拉基施柴夫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一书的中心思想。 

列宁称拉基施柴夫是俄国人民的骄傲。加里宁说:“拉基施柴夫的思想即在 

今日看来也可以说是进步的。” 

     拉基施柴夫很重视教育的合理组织。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了农民儿 

童由于处在农奴地位而遭受苦难的悲惨情境。他指出了农奴制度是怎样地压 

抑着农民儿童所固有的才能、活泼愉快的心情与善于交际的能力。他对俄国 

现存的儿童教育和发展方面的不平现象表示了极端的愤慨。他认为,教育的 

目的是造就为自己同胞的幸福而斗争的人——公民。 

     拉基施柴夫在《谈祖国的儿子》一书中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 

高尚道德的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并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来为人民的幸福而准备斗 

争的人。他认为,只有对专制制度作斗争的革命者才可能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 Page 34…

者。他还批评了别茨考伊和卢梭等教育家们,因为他们在这一时期曾要求把 

儿童与周围的生活隔绝,走向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他强调指出:“人生来是 

要过共同生活的……诚然,人不是像野兽那样各自分散的。”他认为,使儿 

童离开现实生活就会促进培养个人主义者,培养一些只顾自己个人利益而不 

会参与改革社会生活的人。 

     他把革命主义和唯物主义灌输到教育理论中。他肯定说:人是自然的一 

部分,其本质是物质的。认为人的智力发展是随着儿童身体的成长而进行的, 

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一切儿童都有发展和教育的素质;决定人的形成 

的,不是他的天性,而是人所处的生活状况,社会条件。他与别茨考伊不同, 

他不认为用教育的方法可以改变社会,相反地,只有在合理的社会中才能够 

正确地进行教育。 

     拉基施柴夫主张教育的组织要能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和从事公共 

福利的愿望。他说,在一个完人的人格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使学生为 

了更好的未来,而积极参加反对一切因袭旧俗的斗争。他肯定地说:人在为 

公共福利而从事的活动中,在对不公平的法律、对腐朽的制度、对自私自利 

者的愚昧无知而进行的经常的反抗中,形成了自己的性格。他曾对教育提出 

了造就“祖国的儿子”的革命性任务,同时他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也是与官 

方的沙皇的教育根本不相同的。在官立的教育机关正竭力要把儿童培养成专 

制制度和教会的忠实奴仆,培养成保护剥削制度的假爱国主义者的时候,拉 

基施柴夫却明确提出爱国主义者是同专制制度作斗争的,而且如果物性能够 

给“祖国带来巩固与光荣”,他们是不惜舍生取义的。 

     拉基施柴夫主张必须培养儿童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并坚决反对贵族们 

所固有的对祖国文化的轻视态度。他对罗蒙诺索夫的爱国主义的活动给与了 

高度评价,对贵族们对俄国语言所抱有的世界主义态度表示了极大的愤恨。 

并曾要求必须铲除对拉丁语和法语的迷恋心理。他认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必须娴熟祖国语言,真正公民的荣誉和美德促使他与那些丧失民族自信心的 

现象作坚决的斗争。他在规定学生所应掌握的那些普通教育知识的广阔范围 

时,并未提到宗教,这是有重大意义的。他认为,专制制度和教会是共同地、 

联盟地压迫着社会,宗教使人的才能变得鲁钝,并能麻痹人们的斗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