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

第2部分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2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零,反而以其自身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局面,古籍的整理出 

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来异乎寻常的情况呢?这是 

由清朝时中国文化发展机制中出现的极为错综复杂的矛盾所造成的。一方 

面,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亟待人们去清理和总结。这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 

力的繁重工作,特别需要那些尽心竭力、终身不辍、埋头苦干、不知老之将 

至的学者;另一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标榜, 

要他们不读、不写、不研究学问、不潜心经史,几乎是不可能的;再一方面, 

清统治者以文字狱相威胁,不允许有反清色彩的文字出现。以上三方面的矛 

盾错综复杂,便产生了这一奇特现象:清统治者文字狱的煎逼,使成千上万 

士人离开“经世致用”的宗旨,转而整理典故。然而,历史发展到清朝,正 

值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大量文献资料正等待着人们去加以整理和清 

算,否则便难以迈开新的步伐。当此时,士人把眼光转向古籍,正暗合了古 

籍整理的客观需要。 

     清兵入关后,报房京报获准继续出版。到了清朝末年,仅北京一地的报 

房就有聚兴、聚陞、聚恒等十家之多。它们所发行的京报用土纸和胶泥活字 

印刷(光绪末年有些报房改为木活字或铅活字印刷),日出七八页至十数页 

一小册,总发行数达一万余份。因为多用黄纸作封面,所以被称为黄皮京报。 


… Page 6…

这些报纸并不代表什么舆论,它实际上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传声筒。明、 

清两朝封建统治者之所以允许它出版,其目的和编发邸报一样,都是为了巩 

固自己的统治,宣传他们的思想观点。 

     日本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03—1867年),尽管有各种弊病,但是, 

它不仅给日本带来一段长治久安的局面,而且也为日本向现代国家过渡奠定 

了基础。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德川幕府后期男性人口的45%左右(女 

性只有15%)有文化。这个比率为当时其它亚洲国家所不及。 


… Page 7…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 



               1.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教育的影响 



     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传统的国家。它从15世纪末开始进行资本主义 

经济的原始积累,经过公元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封建专制制 

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兴贵族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 

这次革命以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妥协宣告结束,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 

本主义制度。由于资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同部分资产阶级化的贵族结成了联 

盟,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教育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教育的传统。 

     在新兴资产阶级领导下,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689年,英国 

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所有经济、 

政治的重大问题都由国会决定。从此,资本主义的土地政策、殖民政策,贸 

易政策等都在国会权利的保护下顺利实施。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生产 

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提高,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 

到19世纪40年代,各主要工业部门基本上大都采用了机器化生产的方式。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成为这一时代的两大阶级。这一复杂的变化,对英国 

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也影响了英国。  1642年,捷克资产阶级 

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应邀到英国讲学,他的著名的“泛智教育”理论,曾引 

起资产阶级极大重视,对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改革也有很大影响。英国在 

自然科学、哲学上的重大成就,文学家弥尔顿(1608—1674年)的“民主” 

教育观点和洛克(1632—1704年)的“绅士教育”理论,都与这些启示有关。 



                       2.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概况 



     (1)英国教育领导体制 

     宗教改革之前,英国的封建教育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这特权完 

全受天主教教会控制,国家不问教育。1534年,宗教改革后,英国教会改为 

英国国教,摆脱了罗马教皇对英国教会的统治,宣布英国国王为教会首脑, 

英国的国教与国家融合,国家权力和教会权力合一。从此,英国办学校,领 

导与管理教育的权利又基本上受国教教会管理。所不同的是,英国教育除国 

教办学外,还有非国教的教会办学。由于国教与非国教教派之间的矛盾,两 

派在开办学校与管理学校方面的斗争有增无减,直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很 

长时期内仍然存在。 

     关于国家管理教育:英国产业革命带动了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开始于 

18世纪中期,首先发生在英国,后来扩展到了欧洲大陆,北美和世界许多国 

家。这时,资产阶级首先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带来了工业的进步。由于经 

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必须接受教育,具备一定的 

文化和劳动技能。这一形势的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促使英国当局重视初 

等教育,开始过问初等教育。1806年,国会首次讨论教会议案,即议员怀特 

布雷教区学校议案,它成为1832年英国国家直接领导和管理教育的开端。 



     (2)初等学校教育 


… Page 8…

     在封建社会时期,英国只有封建贵族、高级僧侣及其他上层社会家庭男 

女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英国国教建立之后,国教封闭了天主教附设在教堂的 

收容穷苦儿童进行学习的场所,改由教区的国教负责收容,读《圣经》条文, 

传播宗教知识。从此,在各教区逐渐产生了一些简陋的接纳穷苦儿童的教区 

学校。它标志着英国已具有初等学校教育的形式,也是英国国教教会直接掌 

握初等教育的开始。  1662年,国会的教育法强化了教会对初等教育的控 

制。所有初等学校全部掌握在英国教会、各种教派和宗教团体之手,出现了 

大量的私立学校。1699年和1701年国教先后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国 

外福音宣传两个教会团体。它们为了宣传教义,为穷苦儿童设立了不少教会 

学校、贫民学校、慈善学校。随之一些民间慈善团体和私人也效仿办学。到 

1750年,基督教促进会办的学校竟达1600余所。  1781年,广泛开设了星 

期日学校。1803年,正式成立了星期日学校协会。协会要求每个教区都要设 

立星期日学校。直到19世纪后期,这类学校才趋于减少。星期日学校办学的 

宗旨是,利用星期日学校把穷苦儿童聚拢起来。这样做既可防范、减少社会 

秩序混乱,又可用宗教的传播影响儿童、麻醉人民。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人及其子女成为资本家无限度攫取剩 

余价值的工具,童工的身体与智力遭到极大的摧残。因而,导致工人阶级的 

激烈反抗。甚至连资产阶级本身也认为必须对工作日的时数有所限制,以此 

缓和与工人的矛盾。1833年公布的第一个工厂法中规定了有关初等教育的问 

题。工厂法规定:9岁—13岁的童工每天劳动8小时或9小时,并受到一些 

工厂主的抵制,但就其意义来讲,在英国教育史上还是一个进步,它为初等 

教育法打下了基础。 



     (3)师范教育的产生 

     随着教会、慈善团体、私人办教育的兴起,慈善学校、星期日学校普遍 

设置。教师的短缺成了初等教育发展的大问题。18世纪90年代,非国教派 

教徒兰卡斯特(1778—1838年)和国教派教徒贝尔(1753—1832年)分别在 

本国和殖民地印度创造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导生制。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 

生施教,导生再转教其它学生的办法。这种教师向导生施教,就是英国培训 

小学教师的萌芽。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教师一时短缺的问题。这种方法耗资少, 

见效快。但它只是为解决师资不足而收穷苦儿童学习的应急措施,不能解决 

儿童学习完整的系统知识的问题。 

     枢密院教育委员会主席凯沙图华兹(1804—1877年)十分重视民众教育 

问题。他认为,英国的工业发展是属于先进国家,而教育发展缓慢,又是落 

后国家。落后的教育不利于经济发展。他还认为,加强教育——初等教育, 

就必须解决专职教师的培训问题。1840年,他首次以个人的名义创建了英国 

巴特西师范学校,1844年,转属国会管理。1851年培养出来了英国第一批经 

过正规训练的新教师。 



     (4)中等学校教育的演变 

     英国中等教育产生于中世纪末期的封建社会。到了19世纪前半期,仍然 

保持着中世纪的中等教育的传统,以中世纪沿袭下来的文法学校和公学为主 

要形式。 

     英国产业革命之前,中等学校基本上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文法学校和 


… Page 9…

公学。起领导作用的是古老的公学。所谓公学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教 

学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的学校。公学由私人办 

理,不受公家补贴,是典型的贵族学校。公学学生大都寄宿,收费昂贵。后 

来它很快发展成为只限于上层社会子弟才能进入的学校。到该校学习的子弟 

都是准备升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人。入了这两所大学的学生,至今一般 

仍保持头顶高帽,身着硬领服的风度,俨然是一个“小绅士”。公学主要开 

设古典文学,并重视宗教教育和宗教活动。公学大都与教会有密切联系,并 

受教会支持。这些公学对现代文学和现代史都极为忽视。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益发展,公学虽对入学学生的身份放宽了,但对 

家庭财产的限制有增无减,它仍然是贵族,大资本家及富人子弟才能进入的 

学校。 

     文法学校(文典学校)起源很早,甚至罗马时代就已存在。它的社会地 

位仅次于公学。这种学校强调古典语言和文法的教学,使用拉丁语,以满足 

上层社会职业 (如医师、法官、辩护士)以及一般绅士秘书对拉丁语和文学 

知识的需要。它也是王室贵族成员为学会拉丁语来装饰自己的华贵身份的学 

校。文法学校的毕业生,一部分升入牛津和剑桥大学,一部分成为一般官吏、 

医师、法官和教师等。这样的学校地区性较强,对学生收费较低,并实行走 

读制,文法学校至今仍然是英国的主要中学之一。 

     不论公学,还是文法学校,都属于专为贵族资产阶级子女所设立的学校, 

但它对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贡献。 

     17世纪60年代至18世纪后期,随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