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培养官僚忠臣方向服务的。从活动方式上讲,教学制度主要分为坐监与历
事两种。坐监在监内,教官教书,学生读书。历事即监外的“历练监事”的
实习官务活动。坐监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讲书、读书、背书、作课和写倣等。
内容主要围绕《四书》、《五经》。国子监生的坐监期限,因监贡生来源不
同而规定有别。但是监舍紧张、经费匮乏,许多学生实际上“借绾散处”,
坐监制度并不能严格施行。考核监生升留级的标准,主要有“坐堂”、“考
课”和“积分”,坐堂即坐监,有期限规定。但主要标准还是积分。历事是
一种培养官僚的重要措施,即把监生分拨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历事期满经
考核合格,就可以被录用为正式官吏。历事制度对培养合格官吏有着历史意
义,它反对太学生读死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与政治、与实践具体
结合起来了。后来情况有变,顺治十七年(1680年)积分法停止施行。康熙
初年,历事办法也停止了。
清太学对监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国子监内设监丞,监视纠察师生
言行。纪律上作了严格的规定,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下令对违纪者“题
参革处”。顺治九年颁布的卧碑文即是针对生员,也对监生说的,其实质是
禁止学生过问现实政治,取消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同时盅惑读
书人为政府尽忠效劳。
国子监学生来源不一,一般由国子监直接收录的称“监生”,此外还有
“贡生”和“荫生”。监生按出身分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四种;贡生按
贡之方式分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六种,通称为国子监生。
三品文官荫一子入监,称荫监生;有功或死难官员特恩一子入监,称恩监生;
例监是以财买官的入监生之称。贡生则是由府州县学选拔来国子监读书的。
国子监生待遇上享受“膏火”,还有免役的权利。学生来源的对象范围上比
以前更宽,但监生的阶级成分,不是官僚子弟即是地主子弟,而真正的平民
子弟微乎其微。监生中的“寒士”阶层挣扎在贫困线上,受到歧视和排斥。
国子监内部腐败,监生可纳银而入,入监后为科场名利而学,国子监教育走
向没落。但是,客观上它还是选拔和培养了一部分“郡国之秀”。
作为皇室训练官僚之所,国子监对教师也有严格划一的标准。敕谕国子
监祭酒、司业等人要为人表率。对教师业务、道德、声望有很高要求和严格
的审核。清代一些名师和学者,如孙嘉淦、李宗昉、纪昀等就任过祭酒或司
业,他们教书育人,还编纂书籍,纪昀任祭酒时作为《四库全书》的总裁。
教学与研究结合,师生结合,曾出现过“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
①的气象。
清代的国子监,虽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加强文化专制,但客观上对
文化教育的发展还是有贡献的,培养出不少名儒学者,编校书籍,保存和发
展了文化。但由于封建社会中固有的阶级矛盾和政治矛盾的影响,国子监兴
② 《大清会典·学校典》。
① 《清史稿》卷一○六,《选举志一》。
… Page 88…
衰不定。
②算学馆、外国官馆和宗室学校。国子监内附设了算学馆。
为了培养算学人才,康熙九年(1670年)招收满州官学生六人,汉军官
学生四人,令钦天监教授。乾隆四年(1739年)算学馆正式设立,隶属国子
监,汉满学生各取12名,蒙古、汉军官学生各六名,钦天监附学生24名,
共60名。算学教育内容遵循《御数理精蕴》,分线面体三部。满、蒙、汉军
算学生都由八旗官学生中考取,汉人算学生都由国子监会同算学馆考取。
国子监还设立了琉球官学和俄罗斯馆,收容外国留学生。如康熙二十七
年 (1688年),琉球国派遣陪臣子弟梁成楫等随使来北京,入监学肄业。雍
正六年 (1728年),俄罗斯遣其陪臣子弟鲁喀、佛乡德等来京恳请肄业,清
廷设俄罗斯学馆,选派汉满教师教授其汉满语文及经史书籍,学成遣归,先
后有好几批,延续至同治年间。
清朝廷还有为宗室或旗人子弟、贵族功臣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种类繁
多。大体有宗学、觉罗学、景山官学等,统称八旗官学,八旗官学中有的隶
属于国子监,有的隶属内务府管辖,不过都与国子监有关。
(2)地方官学
①府、州、县学。府、州、县学,与太学相维相接,但不相统属,是依
地方区划而成。清代沿用明代地方官学的设施旧制,“有清学校,向沿明制。
①
各学教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并设训导于各学,名
额不定。各省设提学道、提学御史或提学学政,管理儒学。府州县学学生称
生员,分为三等:附学生、增广生和禀膳生。初入儒者称附学生,入学后按
考试成绩分廪膳生和增广生,待遇有别。招生名额,“视各地文人多寡”,
分大、中、小学,随各地情况不等,且有变更。入学前生员称童生”,要经
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方可取得入学资格,俗称秀才。生员在学,并非以
读书课业为主,主要任务在于为乡试作准备,常常是每月到学宫听教官宣读
“训饬士子文”和“卧碑诸条”律令。教师有年老力衰、知识才能道德水平
庸下者,教育往往有名无实,盛衰无常。
清代府州县儒学的教育范围是很有限的。据查,儒学受教育人数只及总
户口人数的千万分之一。受教育者身份也有限制,入学者绝大部分是城市士
绅和地主子弟,真正农民子弟极少入学,并且明文规定,如广东蛋户、浙江
丐户等“贱籍”、“贱役”者不许应试入学。教育的阶级性由此可见一斑。
儒学教育具有双重的教育任务,即“善俗”和“育人”。清统治者以“善
俗为本”,通过教育影响,化民成俗,使民众自觉服从其统治。还以儒学教
育作为收揽人材的重要途径,“全要养成全才,以才朝廷之用”。府州县学
在学制上与国子监相维接,为国子监输送人才,绝大部分生员通过科举取仕
之路,成为中下级地方官吏。两方面任务是相统一的,都为巩固封建政权服
务。
府州县学的主要教育内容,据《大清会典》所载,为《御纂经解》、《性
理》、《诗》古文辞、及校《十三经》、《二十史》、《三通》等书。另据
《皇(清)朝文献通考》所载,为“《四子书》、《五经》、《性理大全》、
《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等书,
① 《清史稿·选举志·学校二》。
… Page 89…
责成提调教官课令儒诵习讲解。”由上可知,内容不外儒家经典著作和宋明
理学书籍,以及为应付科举考试的“时文”之类,把规定之外的书视为异端
邪教,严加禁止,“若非圣贤之书,一家之言,不实于官学者,士子不能诵
习”。由于科举的影响,为追求功名利禄,生员学习投机取巧,学风恶劣。
生员考试分岁考和科考两种。岁考一年一次,科考二年一次,内容大同
小异,前者为四书文二,经文一,后者增时事策而已。童试内容略有变动,
为四书文、小学论、孝经、五言六韵诗等。生员在校考试、毕业考试、入监
考试如考不及格,就要受到惩罚,轻辄降级除名,重辄取消考试资格,严加
惩办。为了加强对儒学的统治和生员的管理,清统治者制定了严厉的学规,
务令遵守,严加考校。跟生员关系较大的有顺治九年的《训士卧碑文》,康
熙三十九年的《圣谕十六条》、雍正二年的《圣谕广训》。
清廷对府州县学教育予以重视,对生员要求“各衙门官以礼相待”,生
员享受免役的特权,除本人外,其家庭还可免差役二丁,廪膳即津贴之意,
廪膳生意义由此而来,府州县学经费来源主要是官方津贴和“学田”收入,
也有捐赠。
②社学、义学、卫学。清代的府州县学教育是有限的,入学对象、范围
均受到种种限制,大量“贫”“贱”子弟无机会入学。作为府州县学教育的
补充,社学、义学和卫学等在全国城镇和农村中有着广阔的天地,尤其承担
着广大农村中蒙童教育,对教育的普及化和平民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学是地方学校中最基层的一种,有启蒙童、兴教化之意。源于元代,
兴于明代,清沿袭下来,一度设立社学。顺治九年曾令各省设社学,置社师,
“凡府州县每乡置社学,选择文艺通晓、行谊谨厚者充社师。免其差役,量
①
给廪饩养赡。提学按临日,造姓名册申报查考” 。雍正元年,“定各州、县
设立社学、义学之例,旧例各州、县于大乡区镇各置社学”,令近乡子弟12
岁上、20岁下有志于文者入学肄业,登名造册,并有赏罚制度。社学发展已
接近尾声,被义学等形式所取代了。
义学是明清时期为民间孤寒子弟设立的教育机构。源于宋代,清廷提倡,
从旗人子弟入学和边省地区发轫,广为设置,并取代社学而成为乡间重要的
教育形式。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京师崇文门外设义学,并御赐“广
育群才”匾额,十二三年(1713—1715年)后,又“令各省府、州、县多立
义学,延请明师,聚集孤寒生童。”雍正元年,又令“各省改生祠书院为义
学,延师授徒,以广文教。”后来“穷乡僻壤,皆立义学。”义学一直成为
清代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官立义学经费由国库开支。设立义学目的在
于把广大儿童教育成“安身良民”。义学还有其他形式,如旗人义学和少数
民族义学。清政府曾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等边远地区设立义学,
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如顺治十五年后,相继为土家、彝、苗、藏族儿童设义
学。
卫学是卫所 (戍边地区)军童生的学校,也是地方官学之一,不同于一
般地方学校在于它以卫籍学生为招生对象。顺治十六年,领旨准许直隶山海、
宣府卫学继续开办。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复准:直隶怀来、永宁、保安
三卫,仍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