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映了官场内外勾心斗角的斗争。相似案例不胜枚举。统治者对科场舞弊案
处置也十分严厉,多次大兴文字狱,但舞弊陋习仍屡禁不止。这说明科举已
走向穷途末路了,封建制度早已腐朽不堪。科举一日不废,科场舞弊案便要
与之俱存。
(6)其他考试
清代科举还有一大特点便是分科,以上所述只是文科 (文举),还有武
科、博学鸿词科和八旗蒙满翻译科等。
武科。同文科一样,发起于顺治年间。武科考试与文科同年进行,三年
一次,乡试在10月,会试在次年9月。武科的各级科考试程、体制和方法都
与文科基本相同。童试中试者称武秀才,乡试中试者称武举人,会试中试者
称武进士。乡、会试分三场,首场与二场称外场,考试内容为马射、步射和
③ 《清史稿》卷一○八。
… Page 96…
技勇等,三场考策试,目的是为了招收文武兼备的全才。殿试后也有武状元、
武榜眼及武探花等称呼,并分别授予副将、参将或一等侍卫等不同武职。
博学鸿词科。这是对科举考试的重要补充。清初统治者重视笼络人才,
尤其对故明的著名学者和文人士大夫,皇帝“亲诏以待异等之才”。统治者
认为四海之内广有博学鸿儒,要求内外诸官举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
一时,一些“山林隐逸”纷纷赴京应征。据载,康熙十八年(1079年)三月
①
召试于体仁阁,由皇帝钦取50人,分别授职 ,授为翰林官,并史稿,纂修
明史。乾隆十四年又疏荐一次,从40余人中取4人。博学鸿词科的设立,是
为了适应清初巩固政权的形势需要,后来就废止了。
八旗蒙满翻译科。清代另设翻译科考试,这是前所未有的。鉴于蒙满族
文化教育水平不及汉族的现实,八旗蒙满子弟做官并不参加科举,而是靠特
权或通过单独进行的八旗蒙满翻译考试。级别也分院试、乡试和会试,但要
求较低;满州翻译考试与蒙古翻译考试分别进行,只是以汉四书三百字为题,
译成本族文字。翻译科时兴时停,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召令八旗子
弟与汉人一起参加科举,翻译科随之消失了。
清代科举还包括孝廉方正、经济特科等。
(7)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科举制度作为基本的选官制度和考试制度,客观上选拔了一些符合统治
阶级利益需要的官员,巩固了其统治。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局限和科
举制度本身的局限,科举腐败,日益显露其弊端:读书人为功名利禄所困,
身心受到摧残,缺少实际学问。史册中描述道:“独是科名声利之习,深入
人心,积习难返,士子所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尝有志于圣贤之道。”
为求功名,七八十岁乃至百岁老人都有参加会试者,清廷甚至对其大加标榜。
鲁迅先生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孔乙己形象就是无数身心遭受科举
严重摧残者的典型代表。重视科举就必然忽视学校教育,无论中央官学还是
地方官学都作为科举人才的储备之所,连书院和私学也沦为科举的附庸。学
校一旦受制于科举,就失去了生命力,故“人不事学业”,也就不能培养出
有真才实学之人。科举的腐败还表现在文风、学风的败坏上。士子唯八股是
习,虚华无实,盲目模仿,剽窃,可以为名利不择手段,屡屡发生的科场舞
弊案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术思想受到严重阻碍,文化进展缓慢,逐渐落后
于崛起的西方文明。
这些弊端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内容以八股时文为主。八股使得士子
不能顾及“经世致用”之学,就连统治者所要求的“圣贤之道”都不能基本
弄懂,一些侥幸中试者亦多非有真才实学者;学校名存实亡。
清统治者不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能干人才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作为封
建统治一项重要手段的科举制度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到清末,废除科举
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04年最终废除了。
6.清代的科技教育
15世纪以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教育卓有成
① 《清朝文献通考·选举考二》。
… Page 97…
效,造就了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辉煌的科技成果丰富了人类文明。进入清
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不断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落后于
兴起的西方先进国家,我国古代的科技教育至此衰败没落。
(1)科技专科学校的兴衰演变
清代科技教育实施的基本形式有三类:学校科技教育、职官科技教育和
社会科技教育。第一、二类往往相互包容,一般不作明显划分,并且由科技
专科学校来实施。
①制度变迁。算学、天文历法和医学三类基本科技专科学校格局在唐代
就开始形成。清初,社会较为安定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最高统治者的
提倡以及启蒙思想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都促进了科技事业的进步,
科技专科学校有了恢复和发展,奠定了清代科技专科教育制度。
算学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变动:第一次是康熙设八旗官学算学馆,扭转了
明代八股取士制度下数学沦为“绝学”的状况。第二次是乾隆建立国子算学,
数学地位升格。第三次是改由钦天监兼管数学。经三次变动,制度和教学内
容有所改变。如调整了学制、增加了西方几何学、算学和天文历法中的数学
应用。
天文历法学校制度在清初屡遭变动后才逐渐确定下来。顺治元年始建钦
天监,分科施教,聘请专门人才任监正,一些传教士也曾任职。康熙初杨光
先请诛邪教案发生后,改由满人任监正。钦天监学员分天文生和阴阳生,享
受优厚待遇,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学员选拔非常慎重。钦天监稳定下来后,
在地方也依制设立阴阳学。
清代医学教育基本因袭明制,设在太医院。太医院分九科施教。但是太
医院主要职能是为皇室、贵族治病,充任官方医疗服务机关而不重医学教学
与科研。医学人才主要来自民间私学和家传培养。
②缓慢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刺激,“西学东渐”的影响和早
期启蒙思想的冲击,客观上导致了清代科技专科教育的一度复苏、回升。清
初和乾隆年间,呈现一些可观之处。康熙乾隆重视科技教育,扶持国子算学
和钦天监,为这些学校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尤其康熙本人有一定科学造诣,
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视察学校,礼遇师生,注意给他们提供学习西方科技的
机会以及参加科学巨著编撰、舆地测绘等科研、学术实践锻炼机会。这时期
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如数学和天文大师明安图的数学成果,独立进入近代
高等数学领域,自成一派,受益于早年钦天监的学习。这也证明清初、中期
科技专科教育是有成效的。
但是,科技专科教育是由官方控制的,受政治、特别是受文教政策的影
响要比私学更为直接。清代文教政策总的说来是反科学的,不利于专科学校
的发展。清中期以后,政治腐败,文化专制加强,加上自我封闭以及乾嘉以
后脱离实际学风的滋长,科技专科学校发展停滞了。与西方日益兴起的近代
科学技术相对照,科技专科学校没有能起到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作用,而是
与整个封建官学教育一起走向衰败,最终为包含了新兴科技教育的近代学校
所取代。
(2)社会科技教育
与渐趋衰落的官方专科学校教育相反,清代的社会科技教育十分活跃,
… Page 98…
这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有关,也与“经世致用”、“便民”等思想不
无联系。
①科技普及教育。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日益发展起来,
工商业、农业、工艺技术都有了发展,为之服务的科普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
科普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产物,又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商业服务的科普教育方面,首倡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的《直指算法
统宗》。该书在清代得以广泛传播,它不同于 《算经十书》,所涉及的问题
大多与商业等社会活动密切相关。还具有科普读物的特点。该书在商业领域
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从事筹算者的必读书籍,畅行三百年之久。
农产品日趋丰富和商品化,有些成功的经营者把自己的经营管理中的实
践经验加以总结,写成专著,用以推广。安徽方观承撰写的《木棉图说》,
绘有图片配以解说,系统介绍了从种棉到织布的全过程,总结了各个生产过
程的实践经验。该书对于提高当时种棉和织布技术有较高价值,被誉为“相
时决机,从之辄利”(《清史稿》),其经济、社会效益可见一斑。
当时,工艺技术的传播、交流也较前代广泛深入,为了适应这一需要,
能干巧匠们纷纷著述刊物,规模空前。苏州工匠苏云球所著《镜史》刊行之
①
后,“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光学仪器制作技术
的普及。建筑师雷发达编写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
为建筑技术的重要教本,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此外,明清是封建文化的大总结、集大成时代,也是普及化、大众化的
时代。为了解决科学著述与广大群众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各学科都产生了
一批热心介绍传统科学成就的科普专家。
以医学为例,汪昂是其中杰出代表。他投入毕生精力对我国医学宝库进
行了一次大清理,编成精要的医学普及读物《汪氏四书》,该书极具实用价
值,至今流传不衰。为“启后学便宜己用”,他还将三百多个常用方剂编成
通俗易懂的歌谣。此外,临床医学发达,医案教学兴盛,医案的书大量涌现,
对民众了解初步实用的医药知识有重要作用。
②蒙养教育中的科普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蒙养教育,其内容以学习识
字、作文、掌握伦理道德规范等为主;与此同时,也注意到学习博物常识,
以适应民生日用的需要,博物常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工农业生产技术常识
等,到了清代尤其受到重视。古代教育者曾创立过通过教授识字、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