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剑桥中国隋唐史 >

第141部分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141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隋唐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将物资运往南方。所需谷物从已经遭受严重经济苦难的淮河和长江下游 
  各地征收,有些还征自较远的北方沿大运河边的河南地区。 
       这些较北的地区比起江淮地区来当然更为贫困,那里不但遭受沉重的赋 

① 《资治通鉴》,卷250 第8101—8109 页;《旧唐书》,卷19 上第656 页。 
② 关于这个问题的朝内辩论,见《资治通鉴》,卷253 第8204—8205、8227—8228 页。关于唐与南诏关系 

的一般论述,见芮逸夫:《南诏史》,收于凌纯声等编《边疆文化论集》,卷3 (台北,1963 年),第358—386 
页。 
③ 肖孚:《朱雀:唐代在南方的形象》(伯克利,1967 年),第27 页。 

… Page 420…

  税之苦,而且容易发生破坏性的自然灾害。858年秋天,严重的水灾遍及整 
  个大平原;大运河沿岸人口众多的徐州和泗州被洪水淹没,数万户家庭被毁。 
  862年夏,淮南和河南的许多地方发生旱灾和蝗灾,其结果是普遍的饥荒。 
  然而,正是在那一年,运往南方的人力和物资主要是从这些地区征用的。下 
  一年又发生了一次黄河大水灾,波及从洛阳到淮河地区的泗州之间成千上万 
                          ① 
  平方英里的广大地区。这些自然灾害加上不合时宜地征发供应南方军队的粮 
  食,无疑导致人民的普遍困苦和社会大规模的动荡不安。 
       从这些地区派往南方的戍军造成了9世纪60年代最严重的暴动——庞勋 
         ② 
  叛乱。虽然起义发生于遥远的岭南,但它的根源在武宁,这是一个紧要的战 
  略地区,位于今天的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交界处。汴渠是长安取得迫切 
  需要的长江下游流域财富的生命线,它朝东南流经武宁。为了保卫这条供应 
  线,此地由重兵戍守。 
       从9世纪初开始,那里的戍军已经周期性地发生兵变。政府经常设法恢 
  复秩序并先后指派几个武宁的节度使,但是他们对地方戍军的权威是不可靠 
  的。在9世纪整个上半期,武宁仍是一个有问题的地区。 
       武宁在849年、859年和862年阴历七月发生一次次新的戍军暴动。政 
  府决定,唯一可行的途径是使该地完全非军事化,并置于观察使管理之下。 
  862年由于动员了2000名士兵前往岭南戍边,当地戍军已经减少,留下的军 
  队起来闹事,似乎可能是他们之中有那么多人被遣往南方的决定引起的。为 
  了镇压兵变,政府派去了它的最强有力的统帅王式(他在扑灭裘甫起义后二 
  年仍驻在浙江)。当带着镇压裘甫的令人生畏的军队进入武宁治地彭城以后, 
  他立即采取严酷的手段,将大批戍军处死,并将其余的人解散。863年阴历 
  四月,一道诏旨命令将彭城变成“文都”,并将它置于北边的兖州管辖之下。 
       但是事情远未解决,它只是产生了新的更加麻烦的问题,从城市逃亡或 
  被遣散的城市士兵成为盗匪,使周围的地区感到恐怖。下一年,即864年, 
  朝廷在该地区宣布大赦,并允许所有愿意重新入伍的前军人前往岭南服兵 
  役,然后可能转到北方的正规军中。但计划是去重建武宁军,还是把军队驻 
  屯他处,则不得而知。事实是有3000人投降,并被送往南方,和两年前遣送 
  去的2000名武宁军士兵会合。 
       认为麻烦将会因此而结束的任何愿望证明是过于乐观的。868年,即在 
  和南诏的敌对行动结束之后两年,关于862年来自武宁军的部队应在三年服 
  役期满后北返的诺言又没有兑现。据说这是因为官府没有足够的钱将士兵们 
  遣返回乡。868年阴历七月,屯驻桂管 (岭南西北)的800名武宁军士兵在 
  他们的粮料判官庞勋领导下哗变,开始回军北返。① 
       朝廷决定对此次暴动予以赦免,允许士兵们在护送下返回家乡,但条件 
  是他们应在湖南放下武器。士兵们已经照办,但他们怀疑朝廷的赦免可能只 
  是一种使他们丧失警惕的诡计,还怀疑朝廷将在他们返回武宁途中加以袭 

① 关于这些自然灾害,见《资治通鉴》,卷249 第8072 页;《册府元龟》,卷498 第26 页;《旧唐书》, 

卷19 上第654 页。 
② 关于这些叛乱的最好论述是:谷川道雄的《关于庞勋之乱》,载《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11 (史 

学4 ),第27—42 页;堀敏一:《黄巢之叛乱》,第50—53 页;戴何都:《庞勋叛乱》,载《通报》, 56 
 (1970 年),第229—240 页。庞勋在正史中无传,但他的叛乱在康承训传中有充分叙述,见《新唐书》, 
卷148 第4773—4779 页。 

… Page 421…

  击,或在转回途中将他们处死,因此他们采取措施重新武装起来。他们乘船 
  航行到长江口,进入淮南,当时该地归节度使令狐绹管辖。令狐绹的属官们 
  力劝他粉碎庞勋一伙,他们认为这是相当容易的。但是令狐绹拒绝采取任何 
  行动,只要庞勋不在“长淮以南”引起麻烦,对于其他地方发生什么事情他 
  毫不在乎。他宣称:“余非吾事也。”他派遣使者前去庞勋处试图安抚造反 
  者,甚至供给他们食物。令狐绹让庞勋团伙和平通过他的辖地的决定受到了 
  后来若干中国历史学家的严厉批评,他们认为此事就一位前宰相来说是不可 
                       ① 
  理解的玩忽职守。 但是,在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普遍存在着不安和紧张局 
  势,同时鉴于令狐绹自己和朝廷的紧张关系,他的决定似乎是完全可以理解 
  的。 
       庞勋在868年阴历九月进入武宁,从以前的戍军袍泽中寻求支持,未遇 
  到什么抗拒。他们的队伍立刻超过1000人,但直到此时这仍是一次纯粹的军 
  队暴动。庞勋要求撤换一批他们憎恨的军官,并以822年王智兴在武宁叛乱 
  的先例为自己的行动辩解;王氏的叛乱开始了该地的周期性动乱。观察使拒 
  绝撤换军官,一切军事对抗随之而来。阴历十月,庞勋拿下了宿州城,他的 
  人马在那里大肆劫掠。数千名当地农民参加了叛军。当庞勋抵达武宁治地徐 
  州时,住在城外的农民烧掉了城门。叛军俘获了观察使,杀死了他们憎恨的 
  军官。庞勋进入徐州之后开始获得大批追随者,支持他的人来自广大地区。 
  参加他的队伍的人有今天的山东以及淮 
  西、淮南和往南远到浙江的盗匪,还有当地的农民以及一些受过教育的绅士。 
  一名地方名流从邻近地区带着自己的3000人前来投奔,庞勋名之为“义军”。 
  ① 

       战斗延及十余州,北至山东,南到淮南。尽管这时已有普遍起义的真正 
  可能性,但庞勋仍用比较克制的和传统的方式来考虑问题,他仅仅希望由于 
  他的胜利而被任命为武宁节度使。即使是为了实现这样有限的目的,他仍必 
  须迫使更多的人参加他的军队,并征用地方绅士和商人的财产,而在此过程 
  中经常发生重大暴行。此外,他的士兵毫无纪律可言,一旦唐朝军队对他发 
  动强有力的攻势,农民们很快便抛弃了起义者,随后离开的是庞勋自己的属 
  官和支持他的绅士。 
       在经过一年的战斗以后,庞勋叛乱在869年阴历九月最后被镇压下去。 
  镇压起义者的战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府依赖外族军队支持的程度。唐军统 
  帅康承训要求并得到皇帝允许,从吐谷浑、达靼、契丹和沙陀突厥三部落招 
  募外族军队。外族的领袖们还被授予重要的指挥权:提供3000骑的沙陀首领 
  朱邪赤心还指挥中国10镇所提供的讨伐军。在这场战争中沙陀突厥扮演了一 
  个特殊重要的角色,甚至一度救出陷入叛军包围之中的唐朝统帅。在叛乱平 
                                                        ② 
  定之后,朱邪赤心得到赐姓名为李国昌的荣誉。他的儿子李克用后来在黄巢 
  造反时拯救了唐朝,并进而建立了后唐王朝。 
       与南方的裘甫起义相比,庞勋叛乱更像是黄巢起义的真正先驱者。由于 

① 最坦率的批评见孙甫:《唐史论断》(丛书集成本,上海,1937 年),第3 卷第65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3 第8123—8144 页。 
② 关于使用外族军队镇压叛乱的情况,见加布里埃拉·莫莱:《从北魏到五代的吐谷浑》(罗马,1970 年), 

第194 页;刘掞藜:《唐代藩镇之祸可谓第三次异族乱华》,载《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1 (1930 年), 
第851—852 页。 

… Page 422…

它是一次始于中国遥远南方的戍军发难的暴动,所以不那么有名。然而,最 
后导致唐朝崩溃的许多潜在问题和力量在庞勋叛乱中变得很明显,并以更严 
重的方式很快在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大规模叛乱中重新表现出来。 

… Page 423…

              懿宗 (859—873年在位)统治时期的朝政 

       859年,宣宗在这些阴暗的事件当中死去。这被普遍认为是唐王朝的巨 
  大不幸,因为宣宗尽管偶尔表现出严酷和偏狭,但是他聪明,处事公正,乐 
  于接受臣僚的劝告,能够自我克制,而且生活节俭,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朝廷中许多人认为——特别是在回顾他当政时——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几 
  乎是太宗第二;还认为他是可能从困扰中国的种种问题中拯救唐王朝的一个 
  人。 
       他在49岁早死,是由于服用他周围道士们以矿物炼成的丹石中毒所致。 
  他是40年中因丹石致死的第四个皇帝。他的死是突然的和没有料到的;特别 
  不幸的是,由于他没有明确指定一个继承人,继承问题悬而未决。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宣宗的个人性格,以及他和自己家庭之间复杂 
  的甚至敌对的关系。他是一个私生子,为皇亲们所轻视,他的父亲宪宗曾不 
  让他住在禁中,而强迫他住在“十六宅”,这是宫中大批年幼的皇族和恩宠 
                               ① 
  较疏的皇子们的混合居所。他继承皇位的希望渺茫,因为在他登上皇位前已 
  有一个异母兄长和三个侄子当上了皇帝。在不引人注目的漫长岁月里,他和 
  第一个妻子结婚,她出身普通家庭,姓晁,生下了郓王李温和一个女儿。当 
  他登上皇位以后,他将女儿嫁给有影响的郑氏的一个成员,并特别告诫她不 
  许干预政务,以免重蹈中宗朝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的覆辙。 
       他的诸妻中没有一个被正式指定为皇后,他显然拒绝指定嗣君,尽管大 
  臣们为此进言,催他急办。他的理由是,他担心指定嗣君后自己将“为闲人” 
  ——意为被排挤出权力之外。在12个儿子中,长子李温最不受宠,也被迫住 
  在“十六宅”,就像宣宗年轻时的处境那样。 
       当接近生命终了时,他因服用由身边的道教术士制造的丹石而长期患 
  病。859年阴历八月,他感到病情严重,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