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隋唐史-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合夹击。战争的结果是一次惨败。733年中国人因与契丹重新出现纠纷而
放弃了这次战役;新罗军也在高丽北部山区被暴风雪所困,在未与渤海军遭
遇前就损失大部分人马,最后被迫撤军。734年玄宗致函新罗王,敦促他一
有机会就向渤海进攻,同时双方缔结了协同防御的协定,结果唐朝等于正式
放弃了它以前在高丽征服的土地上的长期权利。渤海王为报私仇,继续反对
大门艺;他企图派人在洛阳暗杀大门艺,但企图失败,刺客被捕。
但更冷静的意见终于占了上风。在8世纪30年代,突厥人屡次与契丹发
生纠纷,734年他们要求渤海与之结成联盟,以对付此时又承认中国宗主权
的契丹。渤海王也许意识到,作为契丹领土上的主宰的突厥人会成为比唐朝
更具有侵略性的邻邦,所以拒绝了这一建议。735年,渤海派遣由一个王子
率领的朝贡使团前往长安,作了表示正式臣服的行动。从此使团岁岁来朝。
737年,其政策导致与唐朝关系破裂的大门艺 (原文如此,应为大武艺
——译者)死亡。渤海诸王中最伟大的大钦茂 (死后的谥号通称大文王)继
位。他在位的57年使渤海的国力达到最高峰,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文化水平。
… Page 270…
在他统治下,渤海在制度和文学文化方面成了唐朝亦步亦趋的翻版,很像新
罗和日本已经做到的那样。它成了中文作为行政和文学通用语的东亚中国文
化圈的一部分。虽然渤海与新罗及日本同样完全独立,唐朝政策也无力干涉
它的内政,但朝贡关系的形式仍被谨慎地保持着。渤海王和新罗王正式接受
唐朝廷的封号,他们的王后和太子也是一样。两国使者定期到唐朝廷祝贺新
年,他们朝贡后得到回赠的中国产品则更加昂贵精美。
渤海崛起后,唐朝在东北面临新的形势。新罗和渤海既不是在发展程度
上明显低于中国的部落民族,也不是在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上完全属于异族
的游牧帝国。它们都是定居社会,完全是像中国本身那样组成的中央集权官
僚王国;唐朝廷必须与它们一起创造一种新型的关系,即要接受一种远比与
以往任何邻国相处时都更为平等的关系和更为共同的文化。
750—755年的对外发展
直至8世纪40年代为止,对边境事务的处理基本上是成功的。吐蕃的边
境已经稳定,以前丧失的重要战略地区已被收复。经塔里木、伊犁河流域和
帕米尔通往中亚的各条路线都得到保护。草原被比较和平和友好的回纥人控
制,契丹和奚民族的威胁被成功地遏制了。漫长无比的边境防务在人力和供
养方面都是代价昂贵的。但唐朝成功地达到了它的目的,玄宗时期的战役很
少是中国对邻邦的侵略政策或扩张野心引起的。
但约在750年,中国在经过十年胜利的征战后遭到了一次次严重的军事
挫败。751年,曾在小勃律和拔汗那之役取得辉煌胜利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
①
最后与阿拉伯人在呾逻私(塔拉斯)水交锋,被打得溃不成军。战斗本身并
无重要意义。但它对未来的含义是十分严重的,因为它使阿拉伯人处于有力
的地位,当安禄山之乱后中国在突厥斯坦的守军开始处于孤立然后又遭到吐
蕃的侵袭时,他们就得以向中亚扩大势力。751年安禄山也惨败。750年,安
禄山的军队在东北边境又与奚和契丹交战。据历史记载,这些敌对行动是安
禄山蓄意挑起的,其目的是想取得轻而易举的胜利,然后向玄宗邀功请赏;
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告终。安禄山于750年后期回京后被厚加赏赐,即获准可
自行铸钱这一无与伦比的荣誉。751年返回东北后,他准备大举征讨契丹,
于是率领自己的六万名军队和一支奚骑兵对付契丹。远征的结局是一场十足
②
的灾难和安禄山大部分部队的丧失。尽管这次惨败主要是安禄山过分自负引
起的,玄宗个人对他仍如此宠爱,以致他未受到任何惩处。
就在这一年,唐朝在云南也遭到同样的惨败。中国人在这里面临新兴的
南诏国:中国人曾鼓励南诏的兴起,以期在对付吐蕃对它会充当中国的盟友。
8世纪30年代后期,蒙舍(南诏)统治者皮逻阁逐步将统治扩大到今云南的
六个土著王国 (六诏),此举得到剑南节度使王玙的默许和援助。739年,
他在今大理附近建都,并以重兵设防。南诏王和太子得到中国的封号,于是
① 《资治通鉴》,卷216 第6907—6908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6 第9608—9906 页;《旧唐书》,卷200 上第5369 页;《安禄山事迹》(1910 年
本),上,第11 页;戴何都:《安禄山史》,第111—115 页;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96—98
页。
… Page 271…
与中国朝廷建立了封建的关系。 ①
750年,云南太守张虔陀企图掠夺南诏的使者。南诏王阁罗凤不甘忍受
这种待遇,因此张虔陀在一份密奏中诋毁他。阁罗凤大怒,在750年攻打云
南府,杀死张虔陀,夺取这个地区受中国人保护的32个土著部落州。
受杨国忠庇护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已在四川稳步地建立了他的权力基
地。他此时决定率军大举征讨南诏。751年夏初,他派军队八万夹击大理。
阁罗凤提出愿意归还所占的领土,但鲜于拒不接受此建议,仍奋力发动进攻。
结果是一场灾难。阁罗凤大败唐军;鲜于仲通死里逃生,唐军伤亡六万——
许多人死于疾病。杨国忠对玄宗隐瞒真相,诡称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这次鲁
莽的远征使中国在四川的地位非常虚弱。阁罗凤马上向吐蕃称臣,于是吐蕃
和南诏的结盟在以后威胁着西南的边境达40年之久。②
中国经过十多年不断的胜利后重新出现的这一边境问题促使李林甫在
751年初期设法让自己遥领朔方节度使,而实际的指挥权则操在助手李之
手。四川的这场灾祸以后,杨国忠在751年阴历十一月决定让自己担任剑南
节度使,以巩固自己在四川割据的权力基地。①
752年初期,李林甫又遭到杨国忠及其同伙的攻击,原因是他对朔方负
有责任。752年春安禄山集结一支20万骑兵的大军以报他被契丹战败之仇。
作为他计划的一部分,他曾要求得到奉信王李献忠——实际上是一个不愿在
安禄山麾下效劳的原名阿布思的突厥降将——统率的朔方镇大批骑兵的援
助。安禄山对阿布思有宿怨,阿布思自然担心安禄山会把他杀死。阿布思没
有参加征讨契丹,反而叛乱;他袭击了朔方的军械库和粮仓,然后逃进大草
原。
安禄山此时取消整个远征。阿布思原为李林甫的朔方节度使副使,所以
杨国忠、陈希烈和哥舒翰都企图要李林甫对阿布思的叛乱负责。虽然他们没
有得逞,但李林甫被迫辞去朔方节度使之职,而转由安禄山的堂兄弟、已为
②
河西节度使的安思顺担任。从这时直至755年,从鄂尔多斯到满洲的整个北
部边境被安氏兄弟所控制,他们此时仍是李林甫的支持者。
以后不久,李林甫企图对杨国忠进行反击。自鲜于仲通对云南的未遂入
侵以来,唐与南诏的边境纠纷不断。李林甫此时要求杨国忠倾听四川黎民要
求他承担起节度使职务的紧急呼吁。杨国忠和杨贵妃向玄宗求情;玄宗坚持
命令杨国忠赴任,但答应很快会把他召回朝廷担任宰相。
但这是李林甫最后的孤注一掷之举。他已经病入膏盲。一个术士告诉他
如果能再见玄宗一面,他就可康复。尽管侍从们反对,玄宗仍同意见面;但
李林甫这时已病得甚至不能行君臣之礼了。杨国忠就在出发至四川赴任之际
被召回,李林甫在临死前把未来的帝国事务托付给他。几乎不久,李林甫在
掌权19年以后死于752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四日。①
① 关于南诏的崛起,见迈克尔·布莱克默:《云南南诏的崛起》,载《东南亚史杂志》,1。2 (1660 年),
第47—61 页;藤泽义美:《西南中国民族史研究》(东京,1969 年)。
② 《旧唐书》,卷197 第5280—5281 页;《唐会要》,卷99 第1763—1764 页;《资治通鉴》,卷216 第
6901—6902、6906—6907 页。
① 《唐会要》,卷78 第1437 页;《资治通鉴》,卷216 第6909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6 第6910 页;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101、167 页注87。
① 《资治通鉴》,卷216 第6912—6914 页;《旧唐书》,卷106 第3239—3241、3243—3244 页。
… Page 272…
杨国忠立刻被任命为宰相。753年初期,他重新指控李林甫与阿布思的
叛乱有牵连。后者已被回纥打败,他的残余支持者已为安禄山效劳;安禄山
派他们的首领之一到朝廷报告:李林甫曾收阿布思为养子。玄宗下令调查。
李林甫仍未被埋葬,但在753年阴历二月,他被追夺所封的一切官品和官职;
他在职的后嗣被削职为民,并被流放到边远的南方和西南的边境,五十多名
近亲和同伙被株连。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棺材被打开,珍贵的殉葬品被取
②
走;他得到的只是平民的葬礼。杨国忠和陈希烈又得到新的封号,以奖赏他
们在这次肮脏的报复行动中的作为。
随着李林甫之死,帝国已没有一个坚强和负责的领导人。20年来,朝廷
已习惯于他的坚强的控制;自746至748年的几次清洗以来,大部分可以递
补的领导人或者已经死亡,或是在地方任职。玄宗早就不再起君主的积极作
用,此时,只能走一条最省事的道路,即听任杨国忠去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而杨国忠尽管善于宫廷政治的权术和对玄宗有个人的影响,却根本不能与务
实的政治家李林甫相比。
前40年的政治发展已把空前的权力集中在宰相之手。但为了确保这一体
制能顺利地运转,皇帝必须保留他更换宰相的权力和意愿。像李林甫和陈希
烈享受的那种漫长而不正常的任期使替换越来越困难,因为在职者的势力不
但愈加根深蒂固,而且把一些人提升为高官 (他们一般有希望成为在职宰相
的继承人)的按部就班的正常途径堵塞了。杨国忠就这样继承了一个朝廷的
高级官职,而他和杨贵妃只要仍得到玄宗的宠爱,他实际上是不会垮台的。
② 《资治通鉴》,卷216 第6917—6918 页;《旧唐书》,卷106 第3241 页。
… Page 273…
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