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2006-07 >

第23部分

2006-07-第23部分

小说: 2006-0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臊、全无羞耻地当着妇人之面,或在门窗洞开的宫廷居室和其他房间内解手,而应该时时处处在言行中体现出有理智、有教养和令人尊敬的风度。”还有1589年《不伦瑞克的宫廷规矩》:“每一个人,无论是谁,白天黑夜、餐前餐后或就餐期间,都不能在走廊里、居室内、楼梯上或螺旋形的石阶上随便解手或乱丢污秽之物,而应该到合适的、规定的地点去方便。”这类规范最早出现在宫廷之中,它是包含等级意味的。宫廷是一个贵贱杂处的场所,其中上流阶层要规范下层仆人们的行为。所以,如厕文明规范的形成与社会等级是密切相关的。而其得以出宫门而广泛传播,自然也与精英阶层的社会影响力有关。
  厕所与黄金
  造成人间不平等的,一是权,一是财。上文讲了如厕与官位,这里接着再讲讲厕所与黄金。把粪便与黄金比类,倒不仅仅因为颜色,更是因为两者之一极端贵重,另一个则极端微末,于是,没有比拿黄金来装饰厕所更能夸耀财富的事了,而另一方面,也没有比以厕所来隐喻黄金更能贱视财富的办法了。
  黄金与粪土的并举当然不是逻辑而只是比喻。逻辑学家金岳霖最初的专业是政治学(他获得过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他对逻辑最初发生兴趣,据说是因为发现以下两句话不能同时成立:一是“金钱如粪土”,二是“朋友值千金”,因为这可以推导出“朋友如粪土”。逻辑学者的思路真是中规中矩,而“说梦者”弗洛伊德的思维却是跳跃式的,《梦的解析》中举过一个梦:一位因为肠胃疾患受治疗的妇人梦见一个人在一间看来像是乡村户外厕所的小木屋附近埋藏着宝藏,梦的第二部分则显示她正在抹净她那刚拉完大便的小女孩的臀部。弗洛伊德认为这证实了社会人类学常提到的金子和粪便之间的关联。
  据说古罗马,一种财富象征是拥有便壶的数量和质量。讽刺诗人马蒂亚尔有一天早晨去看他富有的庇护者之一时这样抱怨道:“巴索斯,他蹲在一只金制便壶上接见了我。这个蠢人,他花在腾空大肠上的钱,远远多于让我一年吃饱肚子的钱。”英皇詹姆士二世拥有镶金的坐厕,以显身份不凡。而托马斯·莫尔描绘的乌托邦人,为了叫人贱视黄金,把金子做成尿壶。这个想法后来成为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之一,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中写道:“我们将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以后,我想,我们会在世界几个最大城市的街道上用黄金修建一些公共厕所。”(《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8页)
  有趣的是,这后来倒是在中国香港实现了。2001年,香港商人林世荣耗费巨资建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金厕所。厕所以古罗马风格设计,墙身及配套设施全部镶有纯金和珍珠宝石,整项工程共镶了一万二千一百六十两黄金、六千二百枚宝石及珍珠。这座金厕所更拥有“世界最豪华洗手间”及“世界最昂贵坐厕”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精明的资本家把该项创意归之于列宁。所以该厕所外面煞有介事地放了套《列宁全集》,
  并将前述那段列宁语录全段引出,显眼地挂到墙上。列宁本意是叫人贱视黄金,而这个金厕所是盖在一家黄金商店里的,它成功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也给商人带来滚滚财源。
  一个社会要实现平等,最根本是实现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1945年波茨坦会议期间,斯大林与英国外相、工人活动家恩内斯特贝文在厕所中相遇,据斯大林的翻译瓦列金·别列什科夫回忆,恩内斯特贝文开过这样一个玩笑,道出了劳动人民不能平等地享有黄金之根本原因:
  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厕所是唯一的地方,只有这里劳动人民可以双手掌握到生产资料。
  “站着撒尿和蹲着撒尿”的社会后果
  社会的平等问题,除了阶级统治,还有男权统治,而这亦可溯源至厕所之中。
  弗洛伊德曾经说:“早熟的撒尿便畅者野心勃勃。尿床与野心的性格特征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撒尿可以成就野心等雄性气质,撒尿还可以成就男人。“阴茎嫉妒”理论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中的一个主要理论。它的观点是,女性在幼年期,在偶然观看男孩小便中发现自己没有阴茎,于是对男性的阴茎产生嫉妒心理,而这种心理在女性主体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男女小便方式的不同,女孩开始认识是男性女性器官的不同,并产生了强烈的阴茎羡慕和阴茎忌妒。由于缺少男性生殖器官使她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她们会由此发展出永久性的自卑感和低劣感。女性成年以后的许多心理特点都是阴茎忌妒的直接后果,如女性的嫉妒心、缺乏公正性(由嫉妒男性而导致的)、虚荣心(对性器官劣势的补偿)、羞怯心(对性器官缺陷的掩饰)等等。
  弗洛伊德这个说法后来引起了包括阿德勒等学者在内的激烈争论。特别在一些女权主义者中,这个理论受到了很多的关注。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经引用一个叫弗洛莉的女孩的自述,这个女孩认为:“两性的最明显界线,两性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男孩子可以站着撒尿,而女孩子则必须蹲着撒尿。”
  阴茎嫉妒理论实际上是在暗示:女性所拥有的只是一个“缺失”、“萎缩”和“衰退”的性器官,只有阴茎才是唯一有价值的性器官。波伏娃提到,阴茎的优越似乎首先通过排尿的方式体现出来。阴茎“自由自在,突于身体之外,就像个天然的小玩物和小木偶似的”。大人们通过赋予阴茎以价值,提高男孩子的身价,好像站着撒尿比蹲着是有天然的优越。
  拥有阴茎对男孩而言是一种特权,特别是在儿童对它的排泄功能失去兴趣前。男孩子得到的主要好处是,由于有一个既能看得见又能抓得住的器官,他至少可以用它部分地确认他自己。因为有一个可以看到的第二自我,小男孩可以大胆表明主观态度。而那个他把自身投射进去的客体,则变成了自主、超越和权力的象征。但是,小女孩身上的任何部位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的化身。就这样,在童年时代,女性就开始被塑造成“第二性”了。
  《第二性》提到过,和小伙伴们比赛谁尿得更远,是男人的游戏,女孩只能在一边羡慕。而男人老去的表征,也正在于这个功能的丧失,一句流行的网络签名档曾经写道:当年迎风尿千丈,而今顺风打湿鞋!
  搞笑之中,流露英雄落寞的苍凉,与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同样令人唏嘘。
  女性平等如厕权
  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当然不仅仅体现在与生俱来的方便姿势上,更多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女士排队如厕,是现代都市闹市区常见一景,很多媒体都对此有过报道。女厕拥堵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女性如厕比男性更加费时,但男女厕所容量却男多女少。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学者周华山作过测算,男女耗时比例是一比三左右,但由于男厕有小便器,使得男厕的容量远大于女厕,而大部分公共男女厕所的面积却相等,这一形式上的相等,却遮蔽了男女如厕权实质的不平等。
  其实,除常常要排队等候之外,女性如厕的困难还有很多。《上海宝贝》是一本引起过不少争议的小说,出自所谓的“美女作家”之手,这自然是一本很“女性”的小说。小说里,主角是这样如厕的:
  走进洗手间,在镜子里看到一个苍白的自己。我跨在抽水马桶上方,像男人那样小便,在公共厕所我总是这样解决问题。马桶圈垫被数不清的人使用过,有数不清的体液、细菌、气息、回忆、见证和历史。这马桶看上去就像一只巨大的洁白的苍蝇,哀而不怨地栖息在各色女人的胯下。
  现代坐便器的发明,本是基于人体科学原理,使人得以在轻松舒适状态下方便。但是,由于公共厕所的卫生原因,在女性如厕时,坐便器往往成为负累。
  男女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关系。公共厕所是一个以性别划分的公共空间。厕所以其独特的方式折射着社会男女关系的状况。我们看到,厕所设计有意无意以男性经验为依归,漠视女性的入厕频率、入厕方式和入厕用时、生理结构等等有异于男性的因素,而缺少对女性的人本关怀,这些,都体现着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支配与抑压。
  叶兆言有一中篇先锋小说《关于厕所》,说的是一群工人到上海游玩,其中一个漂亮的姑娘因为一直找不到厕所,在一个大百货公司里当众尿了裤子,从而在一天之间改变了性格,活泼开朗的她变得自闭起来。看来,憋尿和堵车、等电梯一样,都是现代都市人的典型焦虑。

  惊诧于一种高论

  
  ? 曹卫国
  本人生来愚钝,不敢谈论经济问题,只是由于对我国GDP的飞速增长感到骄傲和听到两个经济学博士因打赌相互吃干草为国家GDP的增加做出巨大贡献的“案例”后,才开始想了解我国的经济和经济学大师。
  近日看到一则消息,在2006年2月25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织的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发表了一番高见:“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既得利益,改革必须补偿现有利益群体,否则改革就进行不下去。”张维迎认为,改革使得相对利益受损最大的应该是领导干部,其次是工人,接下来是农民。
  本人对经济学家是顶礼膜拜,不过这次真有点糊涂了。“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既得利益”,因此“改革必须补偿现有利益群体,否则改革就进行不下去”。这一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合法得来的既得利益当然应该尊重,可对于通过非法或不正当途径获得的既得利益也要尊重吗?也要补偿吗?更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不知大师通过什么实地调查,运用什么数据、理论或模型,得出“干部受损害最大”这么一个伟大、正确的科学结论。
  本公民见识短,又没有能力公费到全国各地考察一下干部的受损害程度,顺便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但我认为,在中国生活的人凭经验就能感觉到:如果问中国有哪个阶层从改革中获益的话,那么“公仆”无疑应该是获益最大的阶层之一。套用一句广告词: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知道啊。
  记得当年社会学学者孙立平的一篇论文《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提到“不落空”现象,说的是我国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总体性精英集团。这个集团的原初资本是他们自己和父辈所掌握的政治或行政权力。这个集团在“文革”后七十年代末的高考、八十年代初的“出国热”、八十年代中期的“双轨制”与“官倒”、八十年代末的“第三梯队”、九十年代初的“下海”、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凭热”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事件中收益颇丰。实际上,“不落空现象”完全可以扩展到整个干部阶层:他们在“下海热”的时候下海;他们在“出国热”的时候出国;“文凭热”的时候拿文凭;住房改革之初或之前以低价拿到住房;公车改革的时候拿到巨额“车补”而照坐公车不误;“阳光工资”的时候涨工资。最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