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作者:任东来陈伟 >

第50部分

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作者:任东来陈伟-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尼克松手下的白宫助理和顾问何以胆大包天策划和施行这起荒唐的窃听案?尼克松一向以精通谋略权术著称,为什么任用这帮傻冒儿充任白宫助理和顾问?此外,既然尼克松最初对水门窃听案一无所知,为何又会丢掉总统宝座?还有一些人义愤填膺,在案后高声质问:“这个骗子是咋当上总统的?”
  所有这一切,都要从尼克松的个人经历、他的越战政策、白宫幕僚班子以及美国宪政体制的特点入手分析。
  
  二、“这个骗子是咋当上总统的?”
  尼克松1913年生于加州,自幼家境贫寒,但始终勤奋好学。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后同时被哈佛和耶鲁大学录取,但因家境窘迫,只得就读于家乡的三流学府威特尔学院(Whittier College)。
  大学毕业后,尼克松获得全额奖学金,就读于著名的杜克大学法学院。1937年,他以法学院前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当尼克松踌躇满志申请华尔街著名律师事务所和联邦调查局的律师职位时,却吃了一连串闭门羹,他只好回到西部老家,屈就在家乡小镇上的一个三流律师事务所里。
  当时的联邦调查局绝对是挑花了眼。尽管貌不惊人,但尼克松绝对是一个心雄万夫、野心极大的人物。二战期间他参加海军,屡获嘉奖,官拜少校。1946年,33岁的尼克松刚刚脱下军装,缺乏从政经验,但却冒险决定竞选国会议员。在当时美苏冷战和保守思潮高涨的背景下,他采取指责民主党对手是“新政共产党人”的竞选策略,以微弱优势获胜,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众议员之一。1950年,尼克松故伎重演,经过一场指责对手亲共和带有强烈人身攻击色彩的激烈选战,他赢得了国会参议员的席位。
  在尼克松早期政治生涯中,反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在众议院,他大力支持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积极参与调查共产党人渗透和颠覆美国政府的活动,在著名的希斯间谍案中一举成名。(希斯'Alger Hiss'曾任美国国务院官员,民主党人,于1948年被指控是华盛顿特区美国共产党间谍网成员,曾向苏联提供国务院机密文件。后因伪证罪被判刑5年。)在参议院,他一度追随麦卡锡参议员推行臭名昭著的麦卡锡迫害活动。
  1952年,年仅39岁的尼克松赢得共和党提名,出任艾森豪威尔将军的竞选搭档。1953年,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个最年轻的副总统。(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统是布莱金瑞奇'John Breckinridge',他36岁时出任布坎南总统'James Buchanan,1857…1861任职)内阁的副总统。)
  与深受克林顿器重的戈尔(Albert Gore)和在小布什(George W。Bush)内阁中权倾一时的切尼(Richard B。Cheney)这两位副总统不同,尼克松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倍受冷落。在八年副总统生涯中,他的角色大致相当于国务院礼宾司司长。作为总统的外交特使,尼克松迎来送往,马不停蹄,先后出访过53个国家,获得了丰富的国际事务和外交政策方面的经验。1959年他出访莫斯科时,因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了著名的“厨房辩论”而名声大振。(1959年访苏期间,在莫斯科“美国住房展览会”开幕式上,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厨房展厅”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因这次辩论,尼克松赢得了“勇敢面对”苏联领导人的声誉。)
  1960年,尼克松出马竞选总统,经历了一次令人心碎的失败。大选前夕,他与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进行了美国总统选战中第一次电视直播辩论。当时,收音机前的多数听众认为,才思敏捷、思想深邃的尼克松略占上风,但电视机前的多数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却一致认为,家世显赫、哈佛毕业、形象英俊、风度迷人的肯尼迪占居了绝对优势。一个月后,尼克松以微小劣势败北。在普选选票中,肯尼迪得票率为49。7%,尼克松得票率为49。5%,两人只相差千分之二。共和党的选举专家认为,尼克松实际上是输在新闻媒体搞的电视辩论上了。林肯总统其貌不扬,若搞电视辩论,他恐怕也是输多赢少。
  大选刚结束,就传出了民主党舞弊和重复投票的丑闻。在当时共和党的传统地盘伊利诺伊州和得克萨斯州,肯尼迪获得的选票居然大大超出这两个州民主党登记选民的人数。面对选举舞弊的传闻,尼克松比2000年大选时的戈尔有风度得多,他坚持不同意重新计票。在其名著《六次危机》中尼克松写道:“如果我要求重新计票,新政府的组织以及旧政府对新政府在职权上有秩序的移交就可能推迟数月,整个联邦政府内部局势将乱成一团。……依我看来,将会在全国造成无法估计的和持久的损害。”(尼克松:《六次危机》'中译本',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628页。)
  可是,新闻媒体并不赏识尼克松的君子风度。美国新闻界历来是“自由化”的大本营,基本政治立场属于中间偏左,而尼克松是极右派,靠反共成名,并一度积极支持麦卡锡,与新闻界结怨极深。尼克松也缺乏里根和克林顿那种擅长与媒体打交道的天赋,在当时的媒体笔下,尼克松以擅长权术著称,被封上了“狡猾的迪克”(Trick Dick)的恶名,其言谈举止也常常是主流媒体和脱口秀节目挖苦的对象。
  两年后,尼克松竞选加州州长之职,再次一败涂地。由于连遭败绩,而且面对充满敌意的媒体,尼克松黯然神伤,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在纽约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在宣布退出政坛的记者招待会上他愤愤不平地向媒体表示:“今后不会有个叫尼克松的人让你们踢来踢去了。”
  当时多数观察家认为,今生今世“狡猾的迪克”将与政治无缘了。但实际上尼克松只是暂时偃旗息鼓,暗中仍在积蓄力量,谋划东山再起。1968年,他抓住民主党总统因越战政策失误而大失民心的良机,冒险出山,打出了结束越战、从重打击刑事犯罪、恢复法律和秩序的旗帜,再次出马竞选总统。凭着屡败屡战的韧性和高瞻远瞩的谋略,他终于险胜民主党对手,登上了总统宝座。
  虽然攀上了权力的顶峰,但尼克松的内心深处却总有一种不安全感。作为一个职业政客,他一生中相当多的一部份时间不得不花费在其本人深恶痛绝的各种竞选活动中。他虽然靠竞选出人头地,但历次竞选期间经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目睹的世态炎凉和媒体对他的刻薄攻击和讽刺挖苦,以及一度连遭败绩的惨痛经历,都己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另外,尼克松的口才和仪表平平,缺乏伟大人物那种举重若轻、超凡出众的个人魅力(Charisma),而且早年还有被联邦调查局和著名律师事务所拒之门外的尴尬经历。这些因素和经历对他的性格影响颇深。当年深受尼克松提携、重用的基辛格博士曾在回忆录中多处描述了尼克松既刚愎自用、过份自尊又优柔寡断、自负自卑的性格。曾在尼克松的竞选班子中出任首席经济顾问的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注意到,尽管尼克松是自威尔逊总统(任期1913…1921,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以来智商最高的美国总统,但这位总统大人平时的谈吐行事却不够自信。
  对于即将来临的1972年总统选举大战,尼克松疑神疑鬼,焦躁不安。一方面,他极想连任总统,以美国历史上首位干满两届副总统和两届总统的身份主持1976年美国独立二百周年庆典;另一方面,他又缺乏战而必胜的信心,对竞选连任的前景忐忑不安。尼克松左右的亲信知道,1960年大选以千分之二差距“险败”,对尼克松身心伤害极深;1968年大选以微小差距“险胜”,同样使尼克松胆颤心惊。为了确保在1972年大选中获胜,他的竞选班子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寻找能够击中民主党候选人要害的重磅炮弹,以求增加竞选胜利的保险系数。
  
  三、“沉默的大多数”和“管子工”
  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是影响尼克松连任的最大障碍。越战失败不仅削弱了美国的国际战略地位,而且引发了国内的分裂和动乱。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规模空前的黑人种族暴乱、激进失控的校园反政府运动与因军费浩大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相互交织,使美国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序和混乱。在1968年向尼克松移交这个烂摊子时,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忧心忡忡地说:“当前国内外的各种问题,也许比林肯以来的历届总统面临过的问题都要严重。”
  尼克松是位现实主义政治家,崇尚实力地位,他结束越战的方针很明确,那就是“先打再谈、体面撤军”。在他看来,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同样得不到。只有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迫使对手回到谈判桌上,接受对美国有利的停战条件。用他自己的话说:“法国曾为留在越南而战,美国却为撤出越南而战。”(尼克松:《不再有越战》'中译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可是,这种“先打再谈、体面撤军”的战略必然会引起国会、新闻媒体和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在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中,甚至高度机密的外交政策也是通过各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体现的。除了总统、白宫幕僚和行政机构之外,其它各种力量如国会、政党、利益集团、新闻媒体、民意、思想库等同样参与或影响决策。这种宪政民主体制的明显弱点是极易泄密、相互扯皮和决策效率低下。法国著名政治学者托克维尔认为:“在指导国家的对外关系方面,民主政府绝对不如其它政府。”(〔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译本',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0页。)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兰戴斯(Louis D。Brandeis,1916…1939任职)也曾指出:“1787年制宪会议奉行分权原则不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是要杜绝专权。”
  作为政界老手,尼克松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弱点洞若观火。为了尽快摆脱越战僵局,他独断专行,铤而走险。1969年2月,尼克松连招呼都不向国会打一声,下令秘密轰炸北越在柬埔寨的军事基地和军用公路“胡志明小道”,悍然将越战扩大到柬埔寨。柬埔寨当时的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巴不得美国空军早点儿把北越军队炸走,所以对美军狂轰滥炸一声不吭。而北越自知在中立国建立军事基地理亏,挨了炸弹却也不敢声张。这样,这场不宣而战的秘密战争开打几个月后才被《纽约时报》于1969年5月9日曝光。尼克松如此目中无人、大胆妄为,把参众两院议员们气得死去活来。
  轰炸事件曝光后,引发了国内更为激烈的反战抗议浪潮。尼克松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派遣数万美军大举入侵柬埔寨,彻底扫荡北越的后勤基地。更有甚者,他后来冒着与中国和苏联摊牌的风险下令对北越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封锁北越领海,切断来自中国和苏联的军事援助。前任总统们十几年来不敢任意胡来的事,尼克松一夜之间几乎全干了。这一系列战争升级行动激起了全美各地空前绝后的反战高潮,大学校园里瓦斯弥漫、警棍横飞,国会两院中争执不休、吵成一团,一些国会议员强烈要求弹劾“战犯”尼克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