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亡齐观,没有阐明社会主义关系之主导地位和作用,这就会对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社会的性质及社会发展趋势作出错误的判断。
毛泽东在读这几段论述时写下的这一大段评批,则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关于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他认为,在认识一个复杂的、由多个矛盾组成的过程时,要抓住主要矛盾,这样才能抓住过程最本质的东西。而在任何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必有一方是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只有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才能认识矛盾的本质。如何判定矛盾双方哪一方是主要的呢?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毛泽东列举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来说明这一问题。最后,毛泽东说明,不能机械地、僵死地看待矛盾主导一方与次要一方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这些观点,构成了毛泽东写作《矛盾论》思想资料。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专门论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提出:“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26—327页)注重矛盾主要方面的确定及注意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地位转化,这是毛泽东思想方法的一个特色。
51。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永久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随时随地,一种形态转受为他种形态;一切过程,都有始与终。一切过程,转化为其自身的对立物。任何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变为他种过程是绝对的,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伊里奇力说了这斗争的绝对性及统一的相对性,并且作出极明确的定式。他说:“对立的统一(合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除的对立之斗争,是绝对的,发展、运动是绝对的。”(关于辩证法的问题)
在布尔乔亚民主主义革命之中,普罗列达里亚与那包含农村布尔乔亚在内的全体农民,一起反对农权的关系。这种普罗列达里亚和农村布尔乔亚之活动的合致以及两者之利害的同一性,带有相对的、一时的、有条件的性质。两者之间的斗争是绝对的,把同一性作为其动因而包含着。在法国大革命时,未发达的普罗列达里亚和布尔乔亚的利害,彼此合致,形成了统一、同一性。但是,这种统一,带有相对的、一时的、有条件的性质;这种性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久就出现于表面,暴露了普罗列达里亚及布尔乔亚间的阶级斗争之绝对性及不联合性。两者的这种同一性,不过是包含于两者之绝对的斗争中的一个动因。
客观的现实之一切过程,也和这相同,只是在各个过程上,对立的斗争之绝对性与统一,各以其独特的方法显现,由过程的质及其内的构造所规定。——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辨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同中国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是相对的,中国同某些和平国家之和平外交也是相对的,苏联同各国之共居及同盟条约也是相对的,党内的一致亦然,一切过程之一致皆然。
对立的同一性、合致、统一、常住性,被包含于对[立]的斗争中,不过是对立的斗争的一动因。静止被包含于运动之中,为运动之一动因。认识同一性、常住性、静止性是辨别斗争或运动的条件,是必要的;然而,他是暂时的、相对的,并且即是斗争、运动之一动因。
一切过程矛盾的运动,同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这是任何过程如此。但因矛盾性质每个过程不同,内部构造每[个]过程不同,这种绝对性、统一性的表现方法因而各异,这是要明白的。
——摘自毛泽东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4日读西
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沦教程》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91—93页)
[解析]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论述了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作者在说明这一观点时列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在苏联无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包括贫苦农民)和资产阶级在反对农奴制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他们结成了同盟,但这种一致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斗争。第二个例子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王朝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但随着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和表面化。这两个例子说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一致性是相对的,他们之间的斗争则是绝对的,作者接着指出,不仅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上是这样,在一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都是如此,只是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在不同事物上具有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毛泽东很重视这一思想,在读这几段文字时划了不少杠线和浪线,并做了批语。这几段批语表明,毛泽东是从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中,来理解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的。他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结成的统一战线是相对的,党内的一致是相对的,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党内的思想斗争则是绝对的。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的表现方法国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下面的批语中,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道理:“承认矛盾引起运动是对的,但是不够的,还须明了矛盾在何种状态引起运动。矛盾在统一状态虽然是运动,但那是运动之特殊状态,相绝(对)状态,普通叫做静止、常住、不动、死、止、停顿、僵局、相持、和平、和气,这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必须承认运动之一般状态,即统一物的分裂、斗争、冲突、动、无常、生、行、活跃、战争、相争,这是绝对的。同一、统一、静、死、和平等相对的矛盾状态,包含于绝对的矛盾状态之中。不明此理,就是形面上学、机械论,事实上拒绝了辩证法。”(《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93—94页)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明确规定了同一性的含义并全面论述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真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27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间内在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相互吸引的趋势。为什么说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呢?相对性指的是条件性,绝对性指的是无条件性。“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3页)
毛泽东还明确提出统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观点。“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3页)
毛泽东在对艾思奇《研究提纲》的批注中,进一步分析了斗争的绝对性和同一的相对性问题,对《矛盾论》作出了重要补充。他指出:“具体的斗争形态也是在一定条件之下的,说斗争无条件,是指矛盾的普遍性、永久性,不是说具体的矛盾。”“统一即事物的暂时安定。事物的安定在暂时是绝对的,在永久是相对的”,“依一时说,统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依永久说,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绝对论占统治地位”。这些批注说明,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的关系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就具体矛盾而言,斗争性也是相对的,统一性也能成为绝对性。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可以相互转化。
这些论述表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存在于任何矛盾发展之中,我们既不能离开同一性谈斗争性,也不能离开斗争性谈同一性,全面把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2。外力通过内力起作用(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马克思及伊里奇的辩证法并不否定外的矛盾的作用、即某种过程对于其他过程的作用,反之,毋宁说是从现实的一切过程之不可分的联结那种观念出发,而要求认识过程之相互的作用、过程之相互的影响及其相互的渗透。马克思及伊里奇的辩证法,其主要的注意在于暴露内的矛盾,确定对立的同一性,认识过程之自己运动的源泉。外的矛盾,只有通过过程之发展的内的规律性,才影响于过程的发展,马克思和伊里奇的辩证法,不否认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但不承认外的矛盾是主要的东西,决定的东西。在历史的研究中,我们看到许多国家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形、动植物、天然富源,在长期间内没有变化,而社会关系却变化了,即封建制度变为资本主义了。
在社会构成的发展中,譬如说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辩证法所看作主要的东西、决定的东西的,是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不消说也作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是直接起作用,而是通过资本主义之主要矛盾的发展才起作用,地理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时,社会依其内的规律性,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变化地理环境。
国际资本企图实行要粉碎苏联之绝望的尝试。这个尝试成功吗?或终于不成功吗?——其程度,完全系于苏联的强度如何。国际资本依其内的矛盾而发展。这些矛盾怎佯急剧的激化起来,在某种程度上,也依存于苏联。苏联社会主义的成长,使得资本主义体系之内部的矛盾激化起来,因而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