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第168部分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68部分

小说: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词,在一本《稼轩长短句》中这首词的标题前连画三个大圈;对小序中的每句话加了圈点;对词中每个疑问句后,都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1964年又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到这首诗包含的地圆说想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词的着意圈画,除艺术上的欣赏外,还十分赞赏词人辩证思维的深刻性。 
15。此人一辈子矛盾着(读谢灵运《登池上楼》等)
  [原文]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摘自谢灵运《登池上楼》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
  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毛泽东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页)
  [解析]
  毛泽东故居书房里有一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古诗源》。毛泽东在谢灵运《登池上楼》这首诗中,几乎每句诗旁都画着曲线,句末加着圈。在“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下面连画两个圈后,在天头、行间写了上面这段批语。这100多字的批语,远远超出作品本身,是对谢灵运一生政治态度和内心世界的评价。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是历史上淝水之战大败苻坚的赫赫名将谢玄的孙子,谢氏家族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贵族、大官僚地主。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一生崇尚奢侈,纵情山水,博览群书,工诗善文。由晋入宋后,降爵为侯。在政治上,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而宋武帝、文帝始终未委以军国要职,因此他“常怀愤惋”,并数次遭贬,曾被逐出京城任永嘉太守。在职期间,他不问政事,“肆意邀游”,不久就托病辞职。武帝死后,文帝即位,再次起用他。他“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而文帝“唯以文义见接”,因此他还是不得志,经常“称病不朝”。不久又被免官,出任临川内史,有人在文帝面前告他“谋反”,“遂有逆志”。后被杀,年48岁。毛泽东在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南史》列传九中,仔细阅读圈点了有关谢灵运及其家族的历史资料。他对谢灵运的生平事迹是了解的,由此才通过他的作品挖掘其内心世界。这大概便是古人说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吧!
  池上楼在永嘉境内,《登池上楼》一诗是他任永嘉太守时所作。“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反映他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所以毛泽东说他“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被毛泽东称为“造反檄文”的“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一诗,是谢灵运谋反时写的一首诗,见于《宋书·谢灵运传》,《古诗源》未收该诗,看来毛泽东是在《宋书·谢灵运传》里读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直接称颂造反的张良(子房)和不事二君的鲁连的作品,在谢诗中并不多见。当然,谢灵运的“造反”,是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引起的铤而走险。毛泽东的批注,说他的矛盾是想做大官而不能,对他的政治作为并非持同情态度。但对谢灵运的诗,毛泽东却颇为重视。在他写有批注的这本《古诗源》中,收进谢的诗有24首,毛泽东作了图画的有22首。编者注释中,评论谢灵运的诗“一归自然”、“匠心独运”、“在新在俊”等处,毛泽东都画着曲线和圆圈。《昭明文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谢灵运的诗,毛泽东也圈画了不少。
  《岁暮》是谢灵运通过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怀,抒情与写景紧密结合的一首诗,毛泽东每句都加了圈,有的还加了三个圈。另一首《斋中读书》是言忘记怀的,毛泽东也是逐句圈画。如“怀抱观今古,寝食展戏谑”这两句旁每字都加了密圈;“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每句末都画了三个圈。对于这些诗句,毛泽东可能既欣赏其艺术性,又了解了诗人的思想矛盾。
  谢灵运以描绘自然美的山水诗见长,给东晋以来枯燥乏味的玄言诗中注入了清新活泼的生机,使诗风一转,受到诗坛的重视,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定位置。对谢灵运那些刻画自然风物的清丽诗句,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过始宁墅》中的:“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垒,洲萦渚连绵”等等,毛泽东都在句旁画着直线、曲线、曲线加直线;句子下面也都连画两个圈、三个圈。在《古诗源》里《邻里相送至方山》的编者注解:“别绪低徊”、“触景自得”两句旁画着曲线,说明毛泽东对这种评价的重视。 
16。好文宜读(读萧统编《昭明文选》)
  [原文]
  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如此。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耳。
  ——摘自萧统《文选序》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好文宜读
  ——毛泽东在李善注释本《昭明文选》封面上的批语
  [解析]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是个很渊博的学者。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其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是有相当贡献的。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
  由于《昭明文选》是有代表性的诗文总集,收录了很多辞藻华美的文章,故后人学习前代作品都要经过《昭明文选》阶段,它对唐以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宋之世的学者,几乎人手一编,甚至流传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除《韩昌黎诗文全集》外,在古代诗文集中,读得最熟的便是《昭明文选》了。许多篇章,他都可以背诵。据罗章龙在他的回忆录《椿园载记》中说,1917年,毛泽东游览南岳衡山,登上了祝融峰。在下山归途中,曾给罗章龙写了封信,主要记述景观名胜的见闻。第一句话就是:“诚大山也!”接着对南岳的风光描绘了一番,文风
  与木玄虚的《海赋》格调相仿。《海赋》便收在《昭明文选》李善注本(下同)卷十二。建国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毛泽东都多次要过《昭明文选》来读。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指定要带走的书籍中,也有《昭明文选》。
  毛泽东批注过的版本,现存的便有三种。在一部李善注解本的封面上,他用刚劲的笔触写了“好文宜读”四个大字。对其中的诗、赋部分,做了很多圈画。在毛泽东生前,卧室里有两本用大字排印的江淹的《恨赋》、《别赋》,谢庄的《月赋》,谢惠连的《雪赋》,以及庾信的《枯树赋》,封面上都有红铅笔画的大圈。这是他晚年嘱咐印制的,病重时经常读,有时还背诵。
  下面,我们选几篇毛泽东谈到过的《昭明文选》中的文章,来介绍他阅读的情况。
  1939年7月9日在延安陕北公学作题为《三个法宝》的讲演中,毛泽东颇为欣赏地谈到:南朝梁代的文学家江淹(444—505),做了很多好文章,有篇叫《别赋》,里面有很好的话,但尽是伤感流泪的话。最为人们所熟记的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多么伤心流泪,文笔很好。我们今天不需要这样写,改一下,作为“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延安,快如之何”。这篇《别赋》收在《昭明文选》卷十六。毛泽东评改的四句,乃赋中名句。以美好的春色衬托别离的愁绪。毛泽东把“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改为“送君延安,快如之何”,去掉了古代文人低沉的离愁别绪,转为快乐地送别同志们从后方到前方去工作。《别赋》开头两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也是很有名的。毛泽东在其他场合也引用过。
  西晋平蜀后,征蜀中名士李密(224—287)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紧逼。李密便上《陈情表》以达辞因。该表感情诚挚,语言质朴而精美。如:“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该表收入《昭明文选》卷三十七。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引用《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话,形象地写出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尴尬处境,说:“没有人去理他,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
  1960年5月2日,毛泽东在山东视察工作时,他与舒同讨论先秦齐国的历史和曹植封东阿王、陈王的事情,为了印证他的观点,便随口背起谢庄(421—466)的《月赋》:“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接着评价说:自古以来赋月亮的,就是谢庄的这一篇最著名。谢庄的《月赋》收在《昭明文选》卷十三。
  《昭明文选》卷五十三收有三国时魏国李康的《运命论》,其中有这样一段:“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然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