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第56部分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56部分

小说: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析]
  邹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人。少时读书接触西学,赞同维新运动。1902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学生宣传革命排满的活动。1903年春回国,至上海参加爱国学社。春夏之交即在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革命军》这本小册子,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章大炎为之作序。
  《革命军》全书2万字,包括绪论、革命之原因、革命之教育、革命必剖清人种、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革命独立之大义和结论共7章。书中从中国上下古今的政治、学术、伦理、道德、宗教、习俗等谈起,援引英、美、法等资产阶级革命为例,提出:“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他大声疾呼:“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在《革命军》中,邹容以“天赋人权”为思想武器,猛烈抨击“皇权神授”的封建专制主义,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体,建立中华共和国等25条革命纲领。最后高呼:“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像这样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和主张,邹容是第一人,《革命军》是第一部。再加上该书文字通俗浅近,笔调犀利泼辣,一经问世,便辗转翻印,流传很广,成为辛亥革命前影响最大的革命宣传读物之一,曾教育和激励了整整一代民主革命战士。该书曾先后重印了20多次,发行上百万册。当时的进步刊物《苏报》在《革命军》出版后,即1903年5月便转载了邹容的《革命军自序》,此后,又发表了章士刽的《读〈革命军〉》,章太炎的《介绍〈革命军〉》等文章,章士刊赞誉《革命军》是“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章大炎主张将此书“普及四万万人”。
  毛泽东多次阅读邹容的文章及有关《苏报》的材料,据当时为他管理图书的同志记载:1958年2月,1961年7月,1963年3月、7月,五年间四次阅读有关文章和材料。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和当时《人民日报》的总编吴冷西谈论办报问题时说,你们办报的都知道邹容其人吗?邹容是青年革命家,他的文章秉笔直书,热情洋溢,而且用的是浅近通俗的文言文,《革命军》就很好读,可惜英年早逝。在毛泽东故居的藏书中,有一本邹容的《革命军》,在该书扉页邹容的肖像旁边,毛泽东书写着章太炎狱中赠邹容的诗:“邹容吾小友(弟),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大地亦悲秋。临命当(须)掺手,乾坤只两头”。表明了毛泽东对《革命军》一书的喜爱,也表达了他对邹容英勇革命精神的赞佩。 
38。那时资产阶级最有生气(读《苏报》、《民报》、《大江报》、《甲寅》)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我国辛亥革命的时候,无产阶级的数量还很小,还没有自己的政党。那次革命是亩资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跟着资产阶级走。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没有其他阶级、其他政党站在他们的前面,来同他们争夺革命的领导权。那个时候,他们最有生气。他们所办的《民报》、《苏报》、《大江报》,表现得很有朝气,很活跃。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
  《政治经学(教科书)》的谈话
  [解析]
  1903年5月,由章士钊主笔,在上海租界内出版的《苏报》从原来大多刊登社会新闻的无聊小报转变为革命派的公开宣传阵地,使革命宣传的影响大大扩展了。6月上半月,《苏报》连续刊载文章公开向读者介绍邹容的《革命军》,发表论说《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还连载章太炎、柳亚子、蔡治民、邹容合写的《驳革命驳议》,大张旗鼓地进行革命宣传,这就引起清朝政府的极大震动。江苏巡抚恩寿饬上海道袁树勋向各国驻沪领事发出照会,又向上海的帝国主义租界当局——工部局交涉,要求查封《苏报》,逮捕章太炎、邹容等。6月30日,章太灸在爱国学社被捕。7月1日,邹容闻讯即到租界巡捕房自动投案。7月,《苏报》被封。清朝政府原来要求引渡章、邹两人到南京,以便置之于死地。但因各方面的强烈反对,拖延到第二车5月21日,由租界公审公癣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可是,邹容在监禁期满前两个多月,竟“因病”死于狱中。章太炎到1906年方才出狱。这便是近代史上有名的“苏报案”。
  毛泽东很喜欢读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宣传家的著作和传记。对“苏报案”尤其感兴趣。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特地发给与会者一本他编的书:《苏报案》。此书16开本,58页,共编入四篇文章,目录如下:
  革命军(邹容)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
  [附录]
  苏报案实录(张鱼溪)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
  1958年3月30日,开完成都中央工作会议后,毛泽东同吴冷西、田家英的一次谈话中,详细阐述了邹容的《革命军》及“苏报案”的一些情况,据吴冷西回忆,毛泽东说道:
  “苏报案”是由邹容写的《革命军》引起的。他写这本小册子时只有18岁,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革命军》一出,上海的《苏报》为之介绍宣传,章太炎为之作序,影响极大。于是,清政府大为恐慌,下令抓人并查封《苏报》。《苏报》是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的主要舆论机关,蔡元培、章太炎、邹客、章士钊、柳亚子等都在该报发表文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鼓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进行论战。
  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纸,都是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章太炎当警察拿着黑名单来抓人时挺身而出,说:“别人都不在,要抓章太炎,我就是。”从容入狱。邹容本未被抓,待知道章太炎已被捕后,不忍老师(邹称章为老师,章比邹大15岁)单独承担责任,毅然自行投案,终于病死狱中,时年仅20岁。《苏报》当时的主编章士钊倒没有被捕。
  邹容是青年革命家,他的文章秉笔直书,热情洋溢,而且用的是浅近通俗的文言文,《革命军》就很好读,可惜英年旱逝。章太炎活了60多岁,前半生革命正气凛然,尤以主笔《民报》时期所写的文章锋芒锐利,所向披靡,令人神往,不愧为革命政论家;虽一度涉足北洋官场,但心在治经、治吏,以国学家称著。鲁迅先生纵观其一生,评价甚高,但对他文笔古奥,索解为难,颇有微词,他出版一本论文集,偏偏取名《■书》,使人难读又难解。
  至于章士钊,这位老先生是我的同乡,湖南长沙人,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政论家,除担任《苏报》主笔外,还给其他许多反清报刊写文章,其后赴欧洲游学,回国后在北洋政府任过教育总长等职。他的文章比章太炎的好读,没有那么古奥、怪僻,也较梁启超谨严而有条理。抗战中一直同我党保持联系,建国后同我党合作,他自己说他“反动而不反共”。
  那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最有生气,很活跃,有朝气,这是毛泽东通过《革命军》及“《苏报》案”,以及阅读大量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主办的报刊后,作出的公允评价。
  这个观点,毛泽东不只淡过一次。
  在1953年3月22日成都会议的讲话中,毛泽东也谈到这几位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文章特点:章太炎青年时代写的东西,是比较生动活泼的,充满民主革命精神,以反满为目的。康有为也如此,刘光汉(师培)成名时不过20岁,死时才30岁。梁启超青年时代也是所向披靡。
  同年4月8日,毛泽东在武昌又同田家英、吴冷西谈到:章太炎曾一度应张之洞之请到武昌办报,但因同张的观点不同,不肯就任主笔,终于离开。像章太炎这样激进的革命派,开始也并未同成为了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分清营垒,而是同他们一起办报。章太炎就曾给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清议报》写文章,共同主张维新,是后来才分道扬镳的。
  毛泽东在谈话中提到的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家办的报刊,他在青年时代便是读过的。其中,《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又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26期。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主要撰稿人先后有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朱执信、马君武、宋教仁、章太炎等。毛泽东在1910年8月4日发表于《湘江评论》上的《本会总记》中,谈到由他实际主持的湖南学生界联合会的历史渊源时,便说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学生们为“寻出他们的朝气勇气活泼气”,便私下阅读汪精卫、宋教仁等所做的《民报》。《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报刊,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为旬刊,由梁启超主编,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1898年8月8日出至第69期后改为《昌言报》,同年11月停刊。《大江报》,1911年1月创办于汉口,詹大悲主编。响应革命号召,为武昌起义作出了贡献。同年7月被查封。这些报刊,分别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中,充当了重要的“喉舌”作用。所以,毛泽东高度评价它们的进步意义,同时也高度评价了在这些报刊上发表文章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作用。特别是章太炎、章士钊这两位后来不无疵点的人物,毛泽东也是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待的,充分肯定了他们前期的充满朝气的革命宣传活动,称章太炎“前半生革命正义凛然”,所写的文章“所向披靡,令人神往”。
  关于章士钊,毛泽东在建国后同他的朋友之交,人们已经熟知。但在毛泽东青年时代,仰慕他主办的刊物,并引用他的文字的一些事情,不少人或许并不知道。我们在这里引几份材料以供一阅。
  1914年5月,章士钊任主编的《甲寅》杂志在日本东京创刊,月刊,共出10期。1915年10月停刊。该刊在湖南也有发行。当时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他从一个姓徐的人那里借阅这个杂志,可能是每期都读。后来这个姓徐的人离开了,毛泽东于1916年1月28日特意给萧子升写了一封信:
  子升仁兄大人执事:
  日来思念殊甚,想迁易新地,必多惬意。自徐先生去,无《甲寅》杂志可阅,特请吾兄以自己名义给暇向徐借《甲寅》第十一期第十二期两本。弟准下星期日下午前来拜晤。即颂教安。不一。
  弟泽东叩一月十八日稍后,毛泽东又给萧子升写了一封信:子升学长惠鉴:
  承上月三十日赐示,昨日始收到,敬悉一是。《甲寅》杂志第十一第十二两卷,欲阅甚殷,仍欲请兄剩暇向徐先生一借。星期日上午可否出城一游?如借得,即请携来;如无,则须借之杨先生。若是日天晴,可同往否?相违咫尺数日,情若千里三秋。肃此,敬颂学安。不一。
  弟泽东上言
  二月十九日
  毛泽东当时还不知道章士钊主编的这个杂志已经停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