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诡辩的艺术 >

第15部分

诡辩的艺术-第15部分

小说: 诡辩的艺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放前,广东有两大酒庄——“永利威”和“陈太吉”,都以双蒸米酒、肉冰烧酒名传遐迩,相互竞争也很激烈。
  有一次“永利威酒庄”为了加强宣传攻势,不惜以重金邀请当时在上颇有名气的电影女明星杨耐梅为其做广告宣传,把广告词制成留声机唱片广为传唱,其中粤曲“西皮”一段:“半边鸡、一壶永利威”唱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收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在国外,这种权威效应的广告比比皆是。
  日本日产汽车公司请美国电影明星保罗·纽曼,为其拍摄这样一部广告片:保罗·纽曼坐上一辆日产汽车公司制造的车,朝夕阳开去,获酬金80万美金。
  美国著名篮球中锋辛普逊一出名,PUMA球鞋公司就与其签约,只要穿该公司球鞋打球每年给100万美元酬劳,于是该球鞋畅销美国。45。数例并举妥切无比
  ——事例替代术
  事例替代诡辩术,也就是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用事例代替所要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诡辩技巧。
  孙中山先生在某次讲演中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南洋爪哇有一个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一次,他外出访友,却因未带夜间通行证和夜灯而无法返回,因为当地法令规定,华人夜出如无通行证和夜灯,一旦为荷兰巡捕查获,轻则罚款,重则坐牢。出于无奈,他只得花一元钱,请一个日本妓女送自己回家。因为荷兰巡捕不会问日本妓女的客人。孙中山说:“日本妓女虽然很穷,但是她的祖国很强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动也就自由。这个中国人虽然很富,但他的祖国却不强盛,所以他连走路也没有自由,地位还不如日本的一个娼妓。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到处都要受气,不但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啊!”这饱含悲愤的一番话,如同电击一般地打在听众的心弦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就是事例替代术的妙处。
  运用事例替代诡辩术,首先要考虑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事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搜集大量的事例,并且能从这些事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总统时,一位爱找茬的女记者采访了他的母亲。女记者:“你儿子说如果他说谎,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你敢说卡特从来说过谎吗?”
  卡特母亲回答道:“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却都是善意的。”“何谓善意的说谎?”
  “你记不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家的门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见到你很高兴?”
  一个俗而又俗的道理,在此竟变得奇而又奇,妥贴无比。看来,有时能奇妙解答棘手而复杂的问题的,偏偏是平俗的道理。运用事例替代诡辩术,要准确把握双方辩论内容的主题,然后搜寻记忆中的事例,预防辞不达意,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1988年10月美国总统大选投票前夕,两名候选入布什(共和党)和杜卡基斯(民主党),在电台辩论中曾为廉政问题兵戈相向:布什:“我坚信公职人员必须廉洁。但他(指杜卡基斯)的教育顾问却违背了公职人员应有的道德,现仍在监狱……我将在政府中建立一个高度廉洁的制度……我将不会像那位州长(指杜卡基斯)那样卷进这件事。”杜卡基斯:“我不知道布什说的是什么意思,难道布什先生在为米斯辩护?还是认为前内政部长詹姆斯是个好部长?还是要支持博克担任大法官?现政府中有不计其数的官员因卷入丑闻而被迫离职,我们不需要这种政府。”这场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所运用的也都是事例替代诡辩术,由此可见它在论辩中的重要地位。
  例证,可以单独举例,也可以数例并举,后者的概括性强,归纳性强,所有的实例都指向同一方向,有着异常的说服力。譬如,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为表明作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心迹,一一并举名垂丹青的十二名前贤圣哲以为追随。诗云: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充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揖,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浩然宏博,气势直贯日月,令人不由不肃然起敬。这便是数例并举产生的效果。
  丘吉尔说过,最有力的雄辩,不是冗长的论证,而是举出必要的实例。46。步步深入层层击破
  ——递升诡辩术
  递升诡辩术指论辩者在进攻或防守时,应该像剥竹笋一样——立势,攻击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防守、驳辩要层层反驳,张张揭破,使论敌无空可钻,低头诚服的论辩技巧。
  有两妇女争吵,各不相让,其中有这么一段:
  甲:“我男人好歹是个科长,你男人是什么东西?扫垃圾的!你做扫垃圾的老婆有什么光彩?你不害臊,我倒替你害臊呢!”乙:“男人当个科长,就爬到老百姓头上拉屎了,要是当个局长、部长呢?那可要张开血口吃人喽?你男人就是老虎,你也不过是狐狸精,狐假虎威才害臊呢!我男人扫垃圾,为人民服务,光荣得很!”当甲进行人身攻击时。乙立即把甲的论据抓出来,层层递升,层层揭驳:从科长到局长到部长又到老虎,并予以致命的一击:“狐假虎威才害臊。”使甲仗势欺人的虚伪本质暴露无遗,抬不起头来;进而就“扫垃圾的”加以引申,“为人民服务,光荣得很”。使自己的论点在层层突“破”中巍然而“立”,并再一次讽刺了科长老婆的丑恶嘴脸,“升”上了最高点,其驳辩可算是成功的。
  齐景公饮酒,田桓子陪侍,远远看到晏子来了,就对齐景公说:“请罚晏子酒。”
  齐景公问:“什么理由?”
  田桓子说:“晏子穿黑布衣、鹿皮裘,乘着粗劣简单的车,驾着瘦弱的马上朝,这是掩蔽了您对他的恩赏啊!”
  齐景公说:“好。”
  晏子坐下后,斟酒的人捧着觞递给他,说:“国君命令罚您饮酒。”晏子问:“什么理由啊?”
  田桓子说:“国君赏赐给您卿的爵位使您尊贵,恩赐百万之金使您的家庭富裕,所有大臣的爵位没有比您更尊贵的,俸禄没有比您更高的。现在您穿着黑布衣鹿皮裘,坐粗劣的车,又驾着瘦弱的马来上朝,这是掩蔽国君的恩赐啊,所以罚您。”
  晏子站起来,恭敬地问:“请问是饮完酒再解说还是解说完再饮酒呢?”齐景公说:“解说完再饮。”
  晏子说:“您赏赐我卿的爵位使我尊贵,我不敢为了显贵来接受,为的是国君命令能得以施行;恩赐百万之金来使我家过上富裕生活,我不敢为了富有而接受,为的是使国君的赏赐能够施行。我听说,古代的贤君,对受过丰厚赏赐却不照顾他的封国或家族的人,就责罚他们;对于所担负的工作不能胜任,就责罚他们。您的臣属,我的父兄,如果有的流离失所身处荒凉偏僻的地方,这是我的罪过;您的子民,我的属下,如有流散逃亡四方的,这是我的罪过;军事装备不充足,战车没有修造,这是我的罪过。像驾着劣马破车上朝,我想那不是我的罪过吧?再说,我凭着您给我的赏赐,使我父系亲属没有人没车坐,母系亲属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的亲属没有挨饿受冻的,国内一些闲散的士人等着我,然后才能点火烧饭的有几百家。像这样,是掩蔽国君的恩赏,还是昭显了国君的恩赏呢?”齐景公听后说:“好!替我罚田桓子。”
  晏子抓住“罚”字,以此为纲,针对田桓子认为他的“形象”“掩蔽了国君对他的恩赏”展开自辩。他首先说明受赐的目的是为国为君,不是为了自己能够“显贵”、“富有”;接着指出什么样的人才该“责罚”,并以他自己设例作了解释;哪些情况和现象才属于“罪过”,才该“罚”;继而再把驳辩“升”上第三个层次。他凭着国君的恩赏,使“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妻系亲属”和“国内一些闲散的士人”的“问题”得到解决,阐明自己生活俭朴的原因和理由。“立”出自己的论点:这是“昭显”君主的恩赏,而非“掩蔽”。结构上环环相扣,虽缓缓道来,却句句驳在点子上,使田桓子无隙可乘、无力还击,终使齐景公把酒反“罚”于田桓子,真可谓妙绝。
  由此可见,运用递升诡辩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迅速地找准并确定好“递升点”。
  如果己方立论,就必须对“点”深深挖掘,摆出丰足的论据,层层展开,使彼无还击之力;如果是反驳论敌,就要注意对方提出的理由和根据,抓住要害,集中“火力”层层猛攻,或先“射马”(驳论据),或先“擒王”(驳论点)使之无招架之力。像上面那位乙妇女就抓住了“你不光彩,我光彩”的“递升点”;晏子抓住了“罚”的“递升点”。二是,递升要高屋建瓴,有圆石滚落万丈悬崖的气势。三是,在取胜有望时,应该乘胜追击,置彼方于死地。47。不同问法不同效果
  ——设问诡辩术
  设问诡辩术,是指论辩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常常通过发问,探测对方的真意,隐蔽自己的企图,把握讨论的方向,使论辩能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的诡辩技巧。
  设问诡辩术的运用,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应变智力和控制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问答技巧。
  诱导式发问。
  罗斯福在海军任职时,一天,有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向四周机警地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朋友答:“当然能。”
  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用“诱导式”的问话:“你能保密吗?”决定了对方必定答“能”,这不仅使他既坚持了不泄密的原则,又不使朋友处于尴尬的境地。·委婉式发问。
  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便直问,直问会引出麻烦,这时需要采取迂回方式提出问题,达到目的。如:
  一个小伙子想了解某姑娘对自己是否有好感,可不好意思直截了当提出来,便试探性地发出邀请:“我可以陪你走走吗?”或“今晚有场歌舞,你有时间看吗?”
  对方如果不愿意和他交往,会客气地婉言谢绝,“谢谢,今天我还有点急事。”
  这样处理,双方都不至于难堪,而小伙子也探到了对方的虚实。·提醒式发问。
  对一些健忘的人或无意间发生疏忽的人,在适当时机就某件事用提醒式发问,能起到暗示作用。
  比如,有时自己的什么东西不知丢到哪里去了,若直接问人,显得冒昧,会影响关系,这时你不妨这样问:“你没借我的××吧?”“你没见一件××吧?”表面上说的是“没有”,实际上是问“有没有”。这种谨慎而有分寸的问法,在交谈中显得很得体,既不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又达到了自己目的。
  ·变通式发问。
  提问时应根据情况,通过改变、调整语序、句式词语,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一个教士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遭到断然拒绝。
  另一教士去问这个上司:“我在抽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