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艺术史-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刻作品中,还有一大批是表现劳动者的。如奴仆们的雕像以及表现他们从事
各种劳动的圆雕,绝大多数为陪葬品。这些小雕像与上述两类正统的雕像迥
然不同,由于被表现对象的低下的社会地位,雕刻者进行创作时不必严格地
受程式化的制约,在表现人物动态上,艺术家享有相当的自由,能够充分运
用写实的手法,因而使得这些雕像中的人物形象反到十分生动。如开罗埃及
博物馆收藏的《碾麦的女子》、《酿酒的女子》,都非常真实生动地表现了
劳动妇女的形象。
(3)浮雕、壁画
埃及的艺术家们自从前王朝时代以来就已显示出在软硬不同质地的材料
表面作浮雕的才能。至古王国时期,这种才能更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是
缘于埃及人固有的宗教观念,认为墓壁上所镌刻的死者生前生活的情景,在
冥世可能再现,从而继续过图中所描绘的生活。艺术家的喜爱在石刻或木刻
上着色,因为雕刻是一种立体造型,接近实体,且不易磨损,可以长久保存。
这样布满在墓壁上与神庙墙垣上的浮雕与壁画,在古王国的艺术中占有重要
地位,并且在继承以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为后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如形成了浮雕和壁画在内容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墙垣上场面布局的主要原
则,这些主要原则后来成为完整场面、个别情节、群像与单人像的传统构图。
浮雕与壁画的内容,主要取决于其用途。在法老祭庙,浮雕和壁画的内
… Page 62…
容多是以神之子与威震四方的君主的形象来歌颂国王;在贵族墓葬的浮雕
上,则是歌颂大官事业的场面及保证大官死后平安的场面。另外还有让法老
享受冥土幸福的场面。反映奴仆及其劳动场面的浮雕壁画,一是起陪衬作用,
以显示法老和贵族的“财富”;二是以便统治者死后继续役使这些奴仆。
浮雕和壁画的艺术手法,更多地延用了埃及艺术的传统。如场面的横带
式安排以及画面构图的井然有序,追求平面的配列效果;人物形象的大小比
例及构图位置根据人物的尊卑地位来安排;人物造形的程式化、图形与象形
文字同时出现在画面上,等等。最初主要的两大特点还是画面具有叙事性,
即画面的可读性以及象形文字的绘画性。
古王国时期的浮雕有两种,一种是凸雕,即把形象的周围石面凿去,使
形象突出于平面上;一种是凹雕,刻出形象的轮廓线条及细节,使之凹入墙
面。
在左塞王陵中,我们看到左塞王行宗教礼仪的浮雕壁画。国王身材匀称,
头戴上埃及王冠,正在行宗教礼仪。这块浮雕雕刻得很浅,但却以纤细的线
条,把国王身体的各个部位表现得清清楚楚,体现了艺术家高明的技艺。
在哈西·拉阿 (左塞王时期的首席文书)的墓里有木板浮雕,与上述左
塞王墓中的浮雕相比毫不逊色。浮雕反映了这位文书生活的各个阶段,其中
有一帧他手持书写工具站立着的画面很出色。在哈西·拉阿肢体之间,身躯
与器械之间的空白,排列得非常匀称。人物仍以纳尔美的方式站着,但比纳
尔美更细长,比例更均衡。人物的表情显得刚毅、威严。画面的空白处刻了
许多象形文字。
在第五王朝大官提伊的陵墓中,也发现许多精美的浮雕。浮雕的题材多
样,线条优美,画面生动。在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提伊视察他的牧场、和妻
子在一起、被奴仆们侍奉以及他在领地上散步、在纸莎草丛中狩猎河马等情
景。此外,还有描绘奴仆们在田野里劳动、造船工在锯木头制造木船的情景,
仿佛是一部4000年前古埃及人生活画卷的展现。在提伊狩猎河马的浮雕片断
中,提伊仁立船头,纹丝不动地观看着另一只船上的下属们捕捉河马。画面
的布局显示出艺术家高超的艺术才能,他用水中茂盛的纸莎草作背景,而纸
莎草中还画有一群正在栖息的水鸟。艺术家很注意猎捕的瞬间情景,如其中
有两头野兽正在伺机袭击鸟窝的情景。在浮雕中,大臣提伊的身长比周围其
他人高出一倍还多,这依然是埃及历来的程式化要求的表现。提伊墓浮雕的
另一个片断,表现了牛群涉水渡河的情景。这幅画面最独到之处是它能够刻
划出动物的内在感情,从而显示出艺术家敏锐的洞察力、感受力和高超的技
巧。我们看到:“一群牛正在渡河,一个侍从怕一头嗷嗷待哺的牛犊淹死,
便把它扛在肩上。这里,艺术家表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他维纱维肖地描绘
了小牛犊的惊慌,它回头向母牛求救,而母牛则哞哞地叫着,让小牛犊感觉
到它的存在。同时,从遮不住人和牛腿的清澈河水的描绘上,也可以看出这
位艺术家出色的技艺。”①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也在涂着一层石膏的墙上绘画,成为彩色壁画,但
为数不多,其中发现于美杜姆纳弗尔·马阿王后陵墓的《群雁图》可谓杰出
之作。它是墓壁上的一条边饰,高27。5厘米,宽173厘米。画中有6只大雁,
3只向左,3只向右,每边的第一只都在低头啄食,而后两只均作足向前状。
① 阿拉姆:《中东艺术史》。
… Page 63…
画面疏密安排得当,造成一种均衡感、节奏感,充分体现了当时艺术家的精
良用心和对构图富有诗意的处理。
3。中王国时期
古王国末期,中央集权衰落,地方显贵势力日益加强,终于使国家分裂
成许多半独立的州。从此埃及群雄割据,内乱频繁,战争不断,动荡的局面
延续了近200年,这就是古王国的第一中间期,即从第七王朝至第十王朝。
埃及的经济实力受到重创,王权随之削弱。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埃及南部
以底比斯为中心再度统一,建立了第十一王朝。从此,埃及的历史进入中王
国时期。中王国包括第十一、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134—前1778年),历
时350年。首都在底比斯。国家的统一,受到大多数奴隶主的支持。他们需
要这样的统一,因为,由唯一的大河——尼罗河供给水源的灌溉系统是顺利
发展农业的关键,而它需要由统一的国家管理。
十一王朝的法老们和十二王朝最初的几个国王,其处境十分复杂。他们
受着来自埃及各州的统治者的反抗。这些州凭借自己有利的经济条件和地理
环境,在古王国末期就具备了一定独立性。在国家分裂时期,他们的独立进
一步得到加强。当国家重又统一后,这部分统治者并未臣服于底比斯,不断
进行阴谋活动,挑起事端。面对这样复杂的政治局面,第十二王朝的第一位
法老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在大多数奴隶主的支持下,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巩固
了政权在国内外的地位。埃及再现繁荣,进入中王国鼎盛时期。这一时期,
改进了作为埃及经济命脉的灌溉系统,扩大了耕地面积,使生产力得到进一
步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领导水利修建工程,防止叛乱,掌握政治上的优势,
阿美涅姆赫特把首都从他的出生地底比斯迁往法尤姆东北的伊塔城,新首都
处于仍在抗命的诸州中央,它的建立使政局得到控制,缓和了斗争的尖锐程
度。在稳定国内局面的同时,埃及统治者开始对邻国的征服,首先征服了努
比亚,从那里掠走了大量的奴隶和黄金,接着又征服了西奈半岛。对外的不
断扩张、掠夺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埃及经济的高涨,进而促进了文化
艺术的繁荣。但这时期的埃及不比古王国,人们在不断的分裂动荡中不再相
信永恒的社会秩序,各州州长的权势虽有所削弱,但仍然很大,他们往往集
一州的军、政、财、神四权于一身,法老也不得不对他们作出很大程度的让
步。在这种情况下,法老的陵墓远没了过去的庞大和辉煌,并且大多是用土
砖砌成,而各州州长的坟墓却不比国王逊色多少。
(1)建筑
中王国的法老们力图强调他们统治的合法性,竭力想模仿古王国法老的
样子修建陵墓,可财力有限,恰中王国首都底比斯附近到处是山岭岩壁,这
样法老贵族们便改在山崖上凿墓,于是出现了新的陵墓建筑——岩窟陵墓。
最著名的岩窟陵墓建在伯尼·哈察附近。在中王国的300年间,共开凿
了39座岩窟墓,岩窟墓所附建的十六面石柱,柱身往上渐小并有沟槽,头上
有一块正方形的垫板。这种柱子很像希腊“多利亚式”柱子的雏形。建在底
比斯的代尔·埃尔·巴哈里的第十一王朝法老孟吐霍特普三世的陵墓是这一
类中最重要的建筑物。它是一种祭殿、金字塔和岩窟墓的奇妙综合。从盆地
通往陵墓的墓道长1200米,宽20米,用石墙围绕。座落在高坛上的祭庙构
成了陵墓的主要部分。祭庙的主体是两层平台,每层平台的正面 (东面)和
… Page 64…
两侧有水平方向很长的方形柱柱廊,平台顶上是方锥体的尖顶,底边用圆柱
围起来(现已为废墟)。第二层平台背后是一个有柱廊的庭院。庭院的尽头
是多柱大厅、祭堂和王墓。该建筑在当时来讲其规模是很大的,它形式独特,
布局新颖,富有创造性,体现出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艺术想象力。
到了第十二王朝,从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开始,陵墓建筑又竭力模仿古王
国金字塔的样式,使第十二王朝初叶的金字塔和祭庙同第五、第六王朝诸法
老陵墓相比,在布局上基本一致。但是,当时的经济条件却不允许把陵墓修
成庞大宏伟的石砌金字塔。结果第十二王朝的金字塔的规模大大地缩小了,
并且基本上是以风干砖作为建筑材料,砌造方法也不如以前了。因此这些金
字塔现在已是一堆一堆废墟也就不足为奇了。
方尖碑也是中王国建筑艺术的著名特征之一,它的造型像一把朝天的宝
剑,直刺天穹。方尖碑是献给太阳神的,是太阳光芒的象征。原本是建筑中
的一个组成部分,常被放在建筑群的中心。庙宇建筑发展后,它又经常被置
于庙宇大门的两侧,显示其庄严性。与此同时,其比例也有变化,高比宽为
10∶1。它通常是由一块花岗岩雕凿而成,表面磨光后,刻上象形文字及各种
浅浮雕图画,以载功德。方尖碑底座是正方形,碑身朝上逐渐变窄,顶部呈
圆锥形。碑的尖端镀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发出类似太阳的光芒,象征着对
太阳神的崇拜,也许还兼有避雷之作用。遗迹中最著名的方尖碑高30米,是
中王国法老谢努塞尔特一世在太阳庙前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