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艺术史-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宫殿壁画方面,克诺索斯王宫中的壁画可以说代表了克里特的绘画风
格,它有着流畅的曲线和鲜明的色彩。由于画是直接画在潮湿的石灰泥土上
的,故被称为湿壁画,画上还涂有一层至今不知为何物的透明液体,以防画
面干裂和褪色。湿壁画在经历了3000多年漫长的岁月后,依然色彩鲜明,令
人为之赞叹。壁画的内容大多是宗教神话一类的,或反映当时世俗生活一类
… Page 92…
的。它们中颇具代表性的如:王后宫室里的《蓝色海豚与五彩鱼》、《穿淡
蓝色服装的贵族妇女》、《巴黎少妇》、《斗牛图》、《戴百合的国王》等。
壁画残片《巴黎少妇》中所画的那位粉黛佳人,打扮颇显时髦,使发现
者一眼见到时,一下子就联想起当时巴黎少女的形象,于是便得此名。通过
这幅画,我们对当时克里特岛上妇女们的服饰风尚、衣着打扮有了一定了解。
《穿淡蓝色服装的贵族妇女》也是壁画残片,上面3名女子的形象清晰可辨。
从其豪华的头饰和衣着以及悠闲自得的神态看,她们应当是上层社会的贵
妇。 《斗牛图》中的斗牛是宗教仪式中的一种竞技表演。表演完毕,牛就作
为牺牲祭神。壁画表现了这样的场面:一头狂暴的牛猛烈地向前冲撞,一个
男青年在牛前拚命按住牛角,牛背上一个体态轻盈、身着红衣的少女倒落在
牛背上,牛身后另一男青年还处于刚刚抛出少女后的瞬间,他脚跟离地、双
手还做着抛出的动作。三人动作灵巧敏捷、配合默契、精彩万分。画面富于
动的韵律,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捕捉并再现运动瞬间
的能力之高超。《戴百合花的国王》描绘了头戴百合花似孔雀羽毛的王冠、
身着华丽紧身衣服的国王,身姿翩跹、步伐豪迈地正在穿过盛开的百合花丛。
王宫中的《蓝色海豚与五彩鱼》也是壁画中精品之一。画面以蔚兰色作背景,
描绘了蓝色的海豚和五色鱼。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充溢着大自然新鲜亲切
的感受。
克里特生产丰富的陶器,从饰以简单点缀几何纹样的手制陶器(约公元
前3000年)开始,发展到有了复杂的轮制彩陶 (公元前17世纪)时,陶器
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这段时期的彩陶主要有两种代表样式,即早期的维西
尼亚式和中期的卡马莱斯式。维西尼亚彩陶从工艺特点看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烧制方法独特,使彩陶的色彩别具特色,从褐色逐渐过渡到黄或淡黄色,
并带有深褐色的边缘,故被称作“斑纹彩陶”。那种富于变化的色彩和纹样
效果显得纯朴稚拙。后期的维西尼亚式彩陶大多采用暗底明纹的装饰手法,
纹样有菱形、山形等直线纹,也有涡纹、叶纹、波状纹等曲线纹,甚至还有
贝壳纹、鱼纹等写实的花形纹样。器形则有敞口钵、高脚杯、瓶、壶等,甚
至出现过“蛋壳陶”。也许是受了东方的影响。一些出土于卡马莱斯的陶器
被称为“卡马莱斯”风格。这种风格的陶器,形体雅致,用白色与红色颜料
在黑漆上绘出各种以植物图案为母题的涡旋纹、花条纹等,组成合乎规律的、
富于变化的有韵律感的装饰图案。到中期米诺斯时期,陶器上的植物纹趋向
简练,在白底上用深色描绘出如百合、郁金香、常春藤等植物图案,这些图
案与器形配合得很协调,在米诺斯晚期初叶(公元前16世纪),陶器上装饰
的绘画变成以海星、贝壳、章鱼等海中动物占主要地位,同时由过去的黑底
白花变成白底黑花。在古耳尼出土的一只描绘有章鱼和海藻的陶罐,可作为
这一时期发现的杰作。陶罐上一只似正在游动的大章鱼几乎占居了整个陶罐
表面,它的触须似在有力地摆动,给人的感觉并不是被画在陶罐表面,而更
像是在隔着水族箱瞪眼看人们。画面与陶罐造型有机地溶为一体,极具表现
力。在克里特艺术繁荣时期,小型雕塑也有了发展。它们大多以象牙、石料
或陶土雕制而成。出土的雕塑品中有手中持蛇的女神小雕像,有飞鱼、贝壳、
带羊羔的母山羊等,它们做工精细,颇具现实主义的眼光。如那些持蛇女神
小雕像,并不像埃及、西亚神像那样令人肃然,而是身材窈窕、头戴花饰、
身着传统克里特服装姿容庄丽的女子。所谓传统克里特服装,就是一种短袖
束腰、双乳袒露、层层长裙向下逐渐撑开的样式。这种女神的作用是什么,
… Page 93…
众家纷说不一。有认为是动植物的庇护神;有认为她并非什么神,而是类似
中国佛教石窟中的供养人,她双手持蛇是一种向神灵献祭的仪式;还有些学
者推测,她是维护房屋安宁的神。在这些持蛇女神小雕像中,藏于波士顿博
物馆的那一件被认为是最出色的。它用象牙和黄金制成,像高17厘米,雕刻
精细,特别是女神的脸部作了更细致、更真实的刻划。此外,象牙雕刻 《杂
技演员》表现出人体处于剧烈运动中的瞬间。作者手法简练,大刀阔斧,但
特点把握得相当准确,与安静庄丽的持蛇女神比,更显世俗、更显生动。克
诺索斯出土的两件青铜小雕像,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似乎是卫士
一类的人物。人体比例大致正确,虽姿态不同,但其神态生动,其中颇具几
分滑稽的感觉,散发着浓重的生活情调。
克里特人精于冶炼贵金属及青铜,并向小亚细亚、埃及、伯罗奔尼撒以
及西方出口金银制品、武器及青铜铸块等。仅莫赫罗斯一个墓葬,就有 150
多件黄金工艺品出土。其中大部分是装饰品,如耳环、胸针、项链等。如马
利亚出土的耳环,具有极为精巧的工艺和绝妙的构思。它以两只相对的蜜蜂
环抱住一个小圆球为基本造型,两边蜜蜂的翅膀上以及两只蜜蜂尾部相连之
处分别挂上嵌有绿宝石的小圆板,增加了耳环的装饰性。而两只蜜蜂中间的
小圆球,其镂空技术更令人叫绝。此外,在希腊半岛斯巴达附近的华菲奥村
一个公元前15世纪的墓葬内,出土的两只金杯,以上面雕刻的精美浮雕而闻
名。两只金杯都不高,上口略大于杯底,造型颇为简单。其中一只金杯上刻
划了在橄榄树之间的草地上吃草的两只牛,还有一个肌肉丰满的青年人正在
用绳子系住一只牛。另一金杯上,则刻划了一幕捕捉野牛的场面:中央是一
只落到张开的网里去的野牛,它绝望地挣扎着:全身都翻腾起来并痉挛地伸
着脖子;右边,是迅速奔逃的一只野牛;左边,是猎人们和野牛的战斗,其
中一个猎人抓住牛角,另一个猎人则被野牛掀下来,来了个倒栽葱。好一派
惊心动魄的场面。在一只小小的金杯上表现如此复杂的场面,可见克里特人
的金属工艺水平之高。
比较发达的克里特雕刻艺术还在一些石质器物上表现出来。如阿基亚…
德里亚德王宫遗址出土的3只浮雕杯,根据浮雕的内容它们分别被称为《队
长之杯》、《拳击者之杯》和《收获者之杯》。其中尤以《收获者之杯》的
浮雕最为出色,它生动地再现了劳动者从田间归来时愉快欢歌的场面,充满
田园气息,这在奴隶制国家的艺术中是很少见的。
2。迈锡尼文化时期的艺术
迈锡尼文化是继克里特文化之后爱琴世界的又一重要文化,它的主要遗
存在希腊半岛南部的迈锡尼城,此外在提林斯等地也有发现。
迈锡尼文化与克里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迈锡尼文化的创造者可能是
阿卡亚人。据说他们是一些易斗好战的民族,当他们毁灭了克里特文化之后,
又继承了克里特文化的力量,因其好战的本能而把这种力量倾注在城池要塞
的构筑上。
公元前1600年左右,迈锡尼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阶段。约
公元前1500左右,奴隶制国家形成。这时国王的墓葬为圆顶墓形式,所以历
史学家称这时的迈锡尼王朝为“圆顶墓王朝”。从此时起,迈锡尼文化开始
迅速发展,与克里特、埃及均发生联系。公元前1450年左右,迈锡尼人从海
… Page 94…
上攻占了没有设防的克里特岛,取代了克里特文化的地位,成为爱琴文化的
中心。
约公元前12世纪初,以迈锡尼为首的希腊半岛诸国组成联军,在迈锡尼
首领阿伽门农的帅领下,东渡爱琴海,远征特洛伊,苦战10年获得胜利。迈
锡尼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元气大伤,不久,被希腊人的另一支——多利
亚人所灭。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家亨利·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
传说,继特洛伊城发掘之后,又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和提林斯等
地进行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了传说的可靠性,也为研究迈锡尼文化提
供了可能。
在迈锡尼艺术中,建筑艺术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建筑艺术的成就又集中
体现在城塞建造和圆顶墓的建造上。在迈锡尼、提林斯、雅典和小亚细亚沿
岸特洛伊城,发现了不少建筑在高地上的宫殿,与克里特不设防的宫殿不同,
这些宫殿都建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也可以说是“卫城”的雏形。它们规模庞
大、气势宏伟,其周围通常用巨石构筑,有时一块石头就重达5—6吨。据推
测,一般围墙高达10—15米,厚4。5米,墙的下部以未经修饰的巨石为基础,
而上部则多用泥土烧制的砖头砌成。围墙设有高大的门楼,并有地下通道供
战时使用。迈锡尼和提林斯卫城最具代表性。
迈锡尼的卫城建筑在群山环绕的高地上。著名的狮子门就是这座城塞主
要入口处,它大约建于公元前1350—前1300年间。该门也是由巨石垒筑,
整个高度约10米左右,在石门的上部是一个三角楣,即三角形的大石板,它
宽3。6米、高3米、厚0。7米,石板上刻有浮雕:两只相对直立的狮子守护
着一根克里特式的圆柱 (即向上扩展、上粗下细的)。威严壮丽的狮子门浮
雕大概是已发现的爱琴艺术中纪念性雕塑的唯一范例。
圆顶墓是迈锡尼建筑艺术的又一特色。迄今在希腊各地已发现了200多
座。约从公元前1500年左右,迈锡尼的竖井墓发展为圆顶墓。这些圆顶墓规
模宏大、装饰富丽,它们大多以石块为材料建成,其结构一般如下:墓前有
一通道至墓门,经过墓门进入圆顶大厅,与门相对的另一端或旁侧有小门通
入墓室。谢里曼在迈锡尼发现的被称为“阿达列维斯宝库”的圆顶墓可谓最
为出色。它建造于公元前1230年左右,墓顶为半圆形,墓前有36米长、6
米宽、两壁由石块砌成的通道通向墓门。墓门的楣石长8。5米,重达120吨,
上面有红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