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艺术史-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续组织围绕器身来描绘。另一种是叶状纹,以单叶为母题,联系起来构成图
案。经过组织的图案极富变化,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几何纹样为陶器装饰添色许多。主要的纹样有钩连纹、弧形纹、菱
形纹,同心圈纹、对角三角纹、平行纹等,还有由圆点、钩叶、弧线等组成
的连续图案。其中一件精品钩叶彩陶盆,如今藏于故宫中。在处理纹样时,
… Page 27…
已有了以点定位的方法,为后来的图案构成奠定了基础。动物形纹样发现过
蛙和鸟的图形,而编织纹则以网纹和蓝纹居多。总的说来,庙底沟类型陶器
上的装饰多为曲线,圆润流畅,繁缛但富于变幻,具有优美瑰丽的风格,表
现出极强的装饰效果。
②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甘肃、青海)。黄河流域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
继仰韶文化之后出现了马家窑文化。通常根据器物造型及器物上装饰的纹样
差异,又把它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a。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因临洮县南马家窑村的发现而得名。它的影响范围很
广,北至宁夏、南达四川,甘肃的东部、中部及青海都可以看到这一类型的
影响。
马家窑类型的陶器,造型优美多样,主要流行平底器,尖底器已不多见。
器形多为盆、缽、罐、瓶、壶、瓮、杯等。其中侈口长颈双耳瓶、卷缘鼓腹
盆更为主要。在器物的腹部造型上与仰韶文化有所变化,从腹部向内急收变
为稍加外凸的孤线形。这一类型的彩陶以黑彩为主。有的器物通体施以装饰,
并且内彩也非常流行,尤以盆碗一类居多。
马家窑类型陶器的纹饰,最常见的有卷草纹、蝌蚪形纹、蛙形纹、水浪
纹等。这些纹样虽不很多,但变化却极为丰富。比如独立的一种卷草纹,它
可以以其层出不穷的变化环绕装饰器物的整个面部,既使只有黑色一种色
彩,它也能以其变幻造成丰满的动势感,使图案既庄重又灵活,充满生命力。
在纹饰题材方面,马家窑类型也不同于中原地区,它往往表现为对各类
题材的综合运用。如在一件器物上,动、植物纹,甚至编织纹和几何纹都可
能同时出现。其中,动、植物纹饰一般都经过变化,即使与几何纹或编织纹
组合在一起,也给人以协调统一之感。反映了这种类型较之以前所取得的进
步。
b。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的陶器最早发现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半山地区。以后在洮河
流域及黄河沿岸也多有发现。它是马家窑文化更趋成熟的类型。它的器形多
为壶和罐,尤以直口长颈宽肩壶,敞口短颈宽肩壶,大口双耳鼓腹小底罐、
敛口钵和敞口平底小碗最常见。其中双耳大罐最为突出。造型丰满稳重且不
失优雅。彩绘除黑色外,也有红色或黑色两色兼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绚丽多彩。
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装饰纹样有锯齿纹、网纹、动植物形纹、螺旋纹、
波浪纹等。
锯齿纹可能来自于编织物的启示,它是半山类型中最基本,最具特色的
纹样。看上去胜似编织物,非常精美。
网纹是半山类型的主要装饰纹样。最初它是由四个网状鱼篓按一定间隔
均衡地分布在器腹上的。鱼篓与鱼篓之间的空隙填以与鱼篓相关的形象,如
鱼骨、河鳆之类的东西。后来鱼篓被抽象化,失去了原始的形象并与其他编
织纹融合演变为平行交叉横直线。而原来填饰在鱼篓之间空隙中的鱼骨、河
鳗等物也渐渐被植物类的图案所代替。
动植物纹样包括鱼形、河鳗形、蛙形、贝型、叶型及人形等。开始这些
纹饰大多作陪衬之用,到了后来居然反仆为主,成为一种独立的纹饰。
螺旋纹也是半山类型的重要纹样之一。这种纹样在发展中走向两种结
… Page 28…
局:一是变为极其繁缛但充溢动势的卷旋纹;一是以旋心不断扩展,干脆演
变成近似圆圈或圆圈状的图案,而当这种图案被合理安排在器物适合的地方
时,就可以形成平视和俯视双关的效果,可谓绝妙。
从总体风格上看,半山类型的装饰纹样普遍表现为比较严谨规整。
c。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的陶器最初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以后又在甘肃地区不断被
发现,其中心范围在甘肃中部和河西走廊一带,西部伸展到酒泉。以往一些
人认为,马厂类型是脱胎于半山类型的,但后来从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的结
果看,二者时间相近。即使马厂晚于半山也相差不多。从器形、纹饰等方面
看,它们之间确实有继承的关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又是平行共存的,
并且相互之间发生联系和交流。马厂类型比半山类型延续的时间长得多,分
布的范围也比之远为广泛。
从器形上看,马厂与半山类型基本相同,但也有变化。如壶形器、壶颈
加长,壶身显得上长下短,而不是半山类型上半身呈扁圆或正圆的半球体,
所以,器物造型更为美丽。另外,罐形器的耳部变得长而大,有的从口沿处
一直挂到肩、腹部位,更加实用大方。撇口短颈圆肩小底的瓮,是半山类型
的典型器物。有一种单耳筒型杯,其造型新颖独特,单耳的设计突破了习惯
的对称形式,但在单耳相对一侧下方有一突出纽状装饰物,总体上依然不失
和谐。马厂类型陶器的装饰纹样最具代表性的有同心圈纹、象生纹、平行线
纹、回纹、钩连纹等。
同心圈纹与半山类型的螺旋纹有密切关联,但半山所原有的螺旋纹在这
里并没出现。马厂的同心圈在圈心内的纹饰上有发展,出现不规则排列的贝
纹、粟纹。后来这种近乎繁缛的装饰变得简单了,甚至有些壶上仅用双层圆
圈来装饰。但简洁中却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案,即在一个陶壶上环绕着似珍珠、
贝类串结起来的图案,格外精致秀丽。
象生纹主要是人形蛙纹。在马厂类型中的看似人形的纹样,圆形的头部
渐渐变小以至搬离开肢体,挪到了壶罐的颈上,而肢体则夸张近似为蛙状,
到了最后干脆演变成曲折纹图样。
平行纹呈规则平行并列状,有时这种装饰可以遍体都是,但从中似乎看
不出什么变化,显得格外平静。
总的看来,西北地区的彩陶艺术具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器形多样,
工艺精细,技巧熟练,足以同中原地区的陶器相媲美,且在发展中自成体系。
③黄河流域下游地区。这一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
文化为代表,反映出山东一带这一时期原始文化的特征,具有独自风格。
a。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山东、苏北一带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陶器的代表,年代约在公元前4040—前2240年。当时的制陶业已颇为发达。
陶器以手制为主,配合以慢轮修整。主要的器形有背水壶、高柄杯、镂孔豆
和鬶等。丰富的颜色是大汶口文化陶器的一个突出特点。有红、灰、褐、黄、
黑、白等颜色。红陶和彩陶数量较少,但制陶很有特色,主要饰以红、黑、
白三种颜料,其中一部分是在烧成后再画上去的,这样色彩显得更鲜明。纹
饰也比较丰富。通常以几何纹为主,有圆点纹、圆圈纹、窄条纹、三角纹、
菱形纹等,此外漩涡纹、弧线纹、水波纹、勾莲纹也常见到。如大汶口遗址
出土的一件背壶,器的腹部是以直线三角形的交互排列组成二方连续的饰
带,结构虽然简单,但颇具效果。此外,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的一件彩陶盆
… Page 29…
也堪称杰作。陶盆环外壁一周,用双条平行竖线均等地隔分成7段空间,空
间中填以八角星样的纹饰,由此组成二方连续饰带。由此推断,当时已经掌
握了等分的技能及一些几何知识。
b。山东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主要源于大汶口文化,根据碳14测定,
年代约为公元前2010—前1530年。它的制作技术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制
作方法有手制、模制和轮制,其中主要是轮制。轮制技术的应用,使得器形
和比例比以前更加匀称和谐,质地更加轻巧。陶窑结构的改进,烧窑技术的
提高,使得大部分陶器制作得十分精好。陶器的种类多且富于变化,有鼎、
鬲、鬶、А⑴獭⒍埂⒈⑴琛⒐薜龋又浠傻闹掷啵缘媒衔丛印!
陶器数量也很大、色泽颇为纯美,尤以黑陶见长。
陶器的装饰与其他文化相比非常别致。这表现为它往往同制陶技术密切
相关。许多装饰纹样都是陶器制作过程中受启发而产生的,塑造、烧制同步
进行。制作完了,装饰也就接近完成,体现出一种单纯质朴的美,既美观大
方,又经济实用。这同仰韶文化及其它彩陶艺术的有意纹绘极尽形色繁变之
①
美,形成强烈对比 ,如:平行弦纹,凹凸纹、线状弦纹都与陶器制作技术有
关。其中平行弦纹是山东龙山陶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装饰纹。这种纹样大概是
用尖状物清晰划出来的,通常有一两条,有的陶器
则有许多条并列着规则地布满陶器的肩、腹部分。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
一般来说器壁都比较匀薄,很少有特别厚重的,大致在0。3厘米左右。极为
轻巧。这主要应归功于轮制技术的熟练运用及成形后的刮削打磨的修整功
夫。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陶,以致于一些人称山东龙山文化为“黑陶文
化”。黑陶“里外透黑,外表打磨光泽”,具有“黑、光、薄、棱、鼻”的
①
特点 。其中“棱”是指因轮制在其外形上有转折清晰整齐的棱角,“鼻”是
指器物上多附有牵绳或手执的鼻。在造型方面,黑陶也很见长。其中陶鬶是
最典型的器物,其造型最具魅力。“鬶类的三个袋状腹足特别饱满,使陶鬶
无论侧视俯都大体形成三角形,给人一种稳定感,这是最基本的实用因素。
鬶的三足不是机械地制作与排列,两足较小,相距较短,在前;一足特别肥
壮,在后,足端细圆,稳定饱满之中又有灵巧,同时又表现出重量是在后面。
鋬的一端接在口沿的稍下处,另一端安置在后面的腹足上,与鋬相对并向前
斜出流,它与鋬一屈一伸,互相呼应,这样使得陶鬶各部分的比例和位置配
置和谐,统一而又富于变化,实用(便利提或推倒所烹煮的东西)而又美观。”
②黑陶中最特殊、最精美的就是“蛋壳陶”其胎壁厚度仅为0。5毫米至1毫米,
质硬且光洁透亮,多为酒器。在山东省潍坊姚官庄出土的一只大型陶杯,就
是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