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宗教史 >

第1部分

世界古代后期宗教史-第1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公元前后的1500年作为一个时段,展示了一些古代国家宗教确立 

的历史地位,一些新的宗教粉墨登场、日益强大的历史画卷。马其顿托勒密 

王朝与罗马帝国的侵入和统治,给古老的埃及国家宗教带来了新的内容和形 

式。历史悠久的琐罗亚斯德教在一度受到重创之后,于罗马统治时期又重新 

活跃起来。婆罗门教在统治者的宽容善待之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古老的 

犹太教通过宗教经典《塔木德》,将自己的基本观念和礼仪定型化;产生于 

沙门思潮的佛教,在经历了艰难创业与多头发展之后,借助大帝国的强大国 

威向东南与西北方向传播,并形成了南传和北传两大佛教系统,其中佛教传 

入中国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公元前后出现的基督教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政 

治、经济、文化条件,“一步到位”进入了世界宗教的行列;植根于中国古 

代文化的道教经过长时期的酝酿,此时从下层民众的民间教团、农民起义军 

逐渐分化变革,转化为官方宗教。古代后期的世界宗教以不同的宗教文化为 

中心瓜分着世界的版图,与后来的伊斯兰教一起大致奠定了各地区的文化传 

统和宗教面貌。 


… Page 3…

                                 一、概 述 



     公元前后的几百年里,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涌动着一股将政治制度 

与大区域经济相结合的潮流,以便对社会经济更大范围地实施管理。处于这 

样一个时代,只要有些实力的国家或城邦都争相获取对某一区域经济的控制 

权,在此过程中,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结构便出现在世界几大文明发源地的 

版图上。在西亚地区,有亚述——巴比伦君主国;称雄一时的波斯大帝国的 

版图曾东至印度河,南有埃及,西至小亚细亚;兴起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 

—希腊王国曾一度统治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广大地区。强大的罗马帝国 

在其鼎盛时期,北部边界曾达到现在的英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 

尼亚等地,东边达到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部包括非洲的埃及、苏丹北部、 

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西部则面临大西洋。在南亚次大陆,先后 

有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以及大月氏人的贵霜帝国统治着印度河与恒河流 

域的广大地区。在中国则继群雄逐鹿之后崛起了第一个封建制大帝国——秦 

王朝。 

     一般说来,各大帝国所关注的地区多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走廊” 

地带,各实力强国争先恐后地争霸于这些地区,更加剧了这一时期和这些特 

殊地区的社会变迁与频繁的社会流动,从而使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 

化上的联系日益密切,这就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比较与选择创造了一个良 

好的时机;而强权政治对于意识形态的统一控制,也把一些固有的地区性文 

化和民族性文化置于文化大冲撞的态势之中。 

     有些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为“枢纽时代”,认为人类正是在这一时期通过 

精神的突破产生了人的存在的自觉,形成文化的整合并“固化”了各大文明 

的某些独具的特色。尽管某些人对此观点持保留态度,但这种说法确实抓住 

了这一时期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无论是在交通便利地区“你方唱 

罢我登场”的颇富戏剧性的文化圈里,还是在印度、中国相对稳定的文化圈 

内,无论平民、思想家,还是统治者,在此颠沛流离之际,文化与社会重组 

之时,都不能不重新审视自己曾虔信的宗教信仰,把传统的意识形态对于世 

界的解释推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国家 (政治)范围和文化范围。尽管这种“世 

界”在当时的人们心中不过是其所属帝国的有限范围,但帝国的出现以及帝 

国对于行政区域的重组,毕竟为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更为宏大的视野。 

     对宗教信徒来说,大帝国的迁徙变动,以及一些帝王将其强权扩大到全 

世界的行动,不仅仅使他们积累起新的社会历史经验,而且也使他们获得了 

依照此类形象从事宗教创作的新材料。神的观念开始以权力最大的帝王为榜 

样,一些原生性宗教的神灵或是上升为民族共同体中统摄诸神的至上神,或 

是如其信徒一样为其他宗教所吸收,沦为神性极有限的神灵。然而在“枢纽 

时代”问世的创生性宗教,从一开始就通过把自己的神灵定位于世界主宰的 

地位而使自己占居较高的地位。这股文化潮流汹涌澎湃,在其驱动下,诞生 

了融合多民族宗教信仰而又特色鲜明的基督教,孕育了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 

教,改造着古代的佛教和犹太教,完善了中国的道教;同时,这股文化潮流 

又荡涤了许多不合乎时代需要且丧失民族载体的诸多原始的或古代的宗教。 

总之,这股文化潮流在改变许多民族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许多古代宗教的 

命运。 

     公元前1千纪末期到公元1千纪中叶,是一些古代国家宗教确立历史地 


… Page 4…

位,一些新的世界宗教粉墨登场、日益强大的时期。 

     起源较早的琐罗亚斯德教、婆罗门教、犹太教等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组织 

机构,跻身于世界宗教的行列;而起源于古代后期的佛教、耆那教、基督教、 

道教等,则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迈步成为各帝国的国教,以其形形色色的主 

干和支脉绵延至今。虽然这些宗教大都是根源于某一特定民族及其国家的古 

代宗教,但基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以及人的意识活动日趋复杂化,这些宗 

教都日益强调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些问题,诸如人世苦难的根由与解决办法, 

善与恶的来源、性质和结果,以及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关系等。这不仅使 

它们在社会变动与文化重组的氛围中更加贴近民众,而且超越国家与民族的 

界线,具备了成为世界宗教的可能性。 

     在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尼罗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马其顿托勒 

密王朝与罗马帝国的侵入和统治,给古老的埃及国家宗教带来了新的内容和 

形式。外族的君主取代了昔日法老王的神圣地位,成为国家宗教的崇拜中心 

和维护对象。托勒密王朝继承埃及法老的传统,实行笼罩着神光的君主专制, 

托勒密一世自居为神化的国王,鼓励臣民对自己的崇拜,并自号为“救主”。 

托勒密二世即位后,首先把已死的国王尊为神,下令全国进行崇拜,在神庙 

中为国王和王后安排了特殊的礼拜仪式。在宗教观念和行为上,埃及的祭司 

们虽然深受希腊和罗马的影响,但古老的埃及文化对希腊——罗马世界的影 

响更为巨大和深远,它的许多神话传说与宗教观念都在基督教中得到保存和 

发展,并构成基督教神学和习俗的某些重要因素。 

     历史悠久的琐罗亚斯德教是波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流行于古代波 

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在波斯进入希腊化时期并一度受到沉重打击之后, 

在罗马统治时期又重新活跃起来。琐罗亚斯德教的诸神之一米特拉神 (太阳 

神),曾一度成为地中海地区普遍信仰的对象。在3世纪波斯萨珊王朝创建 

后,琐罗亚斯德教盛行于中亚各地,并取得了国教的地位。琐罗亚斯德教在 

公元1千纪中叶传入中国,其崇拜之神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火袄神,曾得到 

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朝统治阶级的支持,其教阶制在中国汉地演化成 

祀官制度。古代后期是琐罗亚斯德教重新振作、兴盛的时期,并对这一时期 

新生的世界性宗教 (基督教与摩尼教)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善恶二元论对形 

成基督教的原罪论、尘世邪恶论、自由意识论、末世论和拯救论等,都有着 

密切的关系。 

     印度古代宗教之一的婆罗门教,在经过公元前150年前后的复古运动以 

后,曾一度衰落。这一时期佛教虽被确立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但婆罗门教仍 

受到统治者的宽容善待,从而使之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后来的几百年 

中,婆罗门教徒编写了许多文学作品,其哲学部派和宗教仪式也逐步完备。 

在4世纪笈多王朝崛起后,婆罗门教再度复兴,达到空前的繁荣,并在此前 

几百年积累的基础上完成了婆罗门教及后来的印度教的基本法规的编撰工 

作,不仅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形成标准的文本,而且婆罗门教的 

哲学也得以系统化。然而在此过程中,古老的婆罗门教嬗变为新婆罗门教(即 

印度教),从一个只属于某一特定地区之特权阶级的宗教,变为拥有众多信 

徒的属于全印度各民族的宗教。 

     古老的犹太教与以色列民族历史的天然联系,使得这一时期,即所谓犹 

太教的第二圣殿时期(公元前519—公元70年)后期到拉比犹太教时期(公 

元70—630年)前期的犹太教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以色列民族命运的深刻影 


… Page 5…

响。在第二圣殿时期充满战乱的6个世纪中,以色列遭受了巨大的民族灾难, 

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切都使作为民族标志与精神支柱的犹太教显 

得特别重要。犹太教通过宗教经典 《塔木德》,将犹太教的基本观念和礼仪 

定型化。在公元70年圣殿再次被毁之后,犹太教徒虽然流离世界各地,但以 

色列民族却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不仅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且通过 

保持其宗教特色而保持了其民族特色。与此同时,苦难的生活还在犹太人的 

心目中点燃了人们对弥赛亚(救世主)的强烈渴望,这种追求在犹太教中孕 

育出某些支派,其中一个支派演变成后来的基督教。 

     产生于沙门思潮的佛教,在经历了艰难创业与分头多极发展之后,借助 

大帝国的强大国威向东南与西北方向传播。在这一历史时期,佛教不仅出现 

重心的转移,而且其观念和组织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历史变化,形成了南传 

与北传二大佛教系统。一部分僧徒日益走向人世间,即使自身的生活世俗化, 

接纳俗家男女为信徒,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现实生活。这种思潮从公元前1世 

纪到公元3世纪逐步成熟,汇集成统称为“大乘佛教”的北传教派。而被“大 

乘”教派贬为“小道”的部派佛教,也以其保持早期佛教戒律严谨和秩序井 

然的特点,被冠之以“小乘佛教”(南传教派),直到公元5世纪初,该教 

派在南亚地区一直占居主要地位。公元4—6世纪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在近乎 

孔雀王朝那样统一,经济文化相当强盛的笈多王朝时期,印度的对外交通继 

续扩大,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极好机会,特别是大乘佛教,以其适应能力强, 

包容范围广,传播渠道多,发展速度快而得到迅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