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宗教史-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仪不起作用,某些教民与祭酒的腐化堕落,严重危及五斗米道的生存。作为
五斗米道的发源地西南巴蜀汉中地区,三国时蜀汉境内没有公开的天师道组
织的活动见于记载。蜀汉灭亡之后不久,西晋武帝时在巴蜀出现了陈瑞领导
的一支民间道团。在江东一带比较活跃的民间道派是李家道,其传入江南的
时间大约在225—252年,为道者是李阿和李宽,他们崇拜“李八百”。此外
还有于君道与帛家道及大量活跃于社会各阶层的方术之士。
继曹魏政权之后的西晋统治者,对道教同样采取了镇压与利用改造相结
合的手段。此前曹魏禁止祠祀巫祝,规定“山川不在祀典者勿祠”。晋代仍
然沿袭了这一策略。但较之曹魏时期网罗方士变相控制较为成功的状况相比
较,晋代道教就呈现出向上层发展的明显态势。一方面,一部分道教徒奔走
于权贵之门,直接参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并为之出谋划策,甚至起了
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级士族加入道教组织,成为道教
的信奉者,遂使道教和封建政治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晋书》59卷《赵王伦传》中称“伦、秀并惑巫鬼,听妖邪之说”。赵
王伦在篡夺帝位时,孙秀借晋皇帝是道教中的神仙西明公宾友之名,谎称宣
命神语,命伦早入西宫。在赵王伦受到其他诸王声讨时,又拜道士胡沃为太
平将军,请巫祝选择战日,又令近亲于嵩山著羽衣,诈称仙人王乔,作神仙
书,以惑众。除赵王伦与孙秀外,在司马氏集团内部倾轧的“八王之乱”中,
各王均有道士辅佐。道徒步熊,少好卜筮数术,门徒甚众,拒赵王司马伦,
而投靠成都王司马颖,成为其死党。在成都王颖受十余万大军讨伐之时,步
熊在军事决策上起了重大作用,使成都王获胜,并挟持惠帝于邺城,独揽朝
政。
道教进入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在这一时期,道教由
于门阀士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
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
正统宗教。这一变革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南方。
① 《正统道藏》,第30 册。
… Page 68…
三国两晋时期,道教虽未停止发展,但在总体上是受抑制的,直至西晋
末,特别是东晋以后,才在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上层门阀士族中迅速扩展。
开始了道教走向成熟的官方宗教的过程。魏晋时代,不仅普通人民需要宗教
来抚慰饱受创痛的身心,就是上层统治阶级在激烈的内哄和互相厮杀中,也
常常朝不保夕,死于非命。人们普遍存在对生死离别的忧患,对长保享乐生
活的梦想,对精神超脱的追求,人们从各个不同方面,关心着人生命运和世
界的本质。然而由于汉末及三国两晋间的历次战乱中,江南受破坏较小,五
斗米道约于西晋统一时从北方传入江南,两晋之际的动乱,更促使五斗米道
转向江南发展。
进入东晋以后,上层统治阶级信奉五斗米道的大大增加。东晋南北朝的
许多门阀士族 (如当时北方大士族清河崔氏)都是信奉五斗米道的世家。在
最高统治者中奉道者也不在少数。晋哀帝“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服食
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晋简文帝司马昱“先事清水道师。道师即京都
王濮阳也。”清水道是五斗米道的支派,以清水为人治病。简文帝也曾利用
道士为其求嗣。晋孝武帝司马曜和他的弟弟司马道子也佞信佛道。上层人士
大批涌入道教,带来了他们的情趣和要求,早期五斗米道道长式的祭酒统民
制度,要求平等,救穷周急愿望的教义,以及一些巫术式的方术仪式不能满
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更注重道教服饵养生,志山乐水的仙术,或一些治病广
嗣的方术。因此,五斗米道在进入上层后,“鬼道”的特点逐渐削弱,仙道
的内涵逐渐充实,较注重满足统治阶级的愿望,《上清》、《灵宝》等一批
新的道教经典问世并得以广泛传播,这一时期民间道教教义的进一步改造,
不但开启南朝道教变革发展的新机会,也使道教得以跻身于正统官方宗教的
行列,与根基深厚,咄咄逼人的佛教相竞争。
(2)葛洪与丹鼎道派
道教所崇尚的神仙信仰,早在战国时代已出现,最初只是一些方士到处
游说方术,宣扬神山仙岛、安期彭祖之类的传说,但没有理论形态。战国末,
虽受邹衍的启发,吸取了阴阳五行说;却未能掩饰其“妖妄荒诞”的形象。
至两汉又吸取黄老之术,《易》学及儒家谶纬之学,但理论上仍然没能超脱
就方术论方术的窠臼,分散而浮泛。一直到西晋,经书虽不少,却没有一部
能将丹鼎、符箓二派的教义与方术统一于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著作。
魏晋时期士大夫渗入道教,改变了民间道教的原始面貌,引起道教内部
的变化。一方面由于门阀贵族招致方士,使方士们得以亲近门阀贵族,在他
们中间传播神仙方术,而且为适应贵族的需要而造作教义;另一方面,统治
集团之间争权夺势,互相残杀,高门贵族生死无常,一部分失势者便对人生
取消极态度,崇尚老庄,专事清淡,并喜爱养生方术,形成玄学流派,这两
个方面相互影响、吸收,衍出了一些经书。为道教向义理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葛氏道”的创始人葛洪是魏晋以来神仙道最杰出的代表和集大成的理
论家。
葛洪 (283—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葛玄从孙。
其祖葛玄曾师从北方来的著名方士左慈,传授《太清丹经》、《九鼎丹经》、
《金液丹经》,葛玄以之授予弟子郑隐,郑隐又授弟子葛洪。葛洪受吴地社
会风气以及葛玄的影响,好事神仙方术,同时也是一位博览典籍,才章富赡
的人。 16岁时,即读《孝经》、《论语》、《诗经》、《易》等儒家经典
… Page 69…
及“诸史百家之言”近万卷。大约在20余岁时即开始《抱朴子》的写作,至
35岁时(317年)完成。《抱朴子》分《内篇》和《外篇》二部。《内篇》
20卷,宣扬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的仙道学说;《外篇》
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的经国治世的儒术。所谓神仙道教理论体系,
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内篇》之中。
《抱朴子内篇》是葛洪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的历史总结,他
的以还丹金液为核心,注重个人修炼成仙的仙道学说,既从理论上确立了不
死成仙可以学致的道教基本教义,又集各种仙道方术之大成,提出学仙修道
的具体途径,这既可以看作对丹鼎仙道学说的阐扬,也可以认为是贬斥民间
道教,企图控制道教发展方向的作品。他力图使人相信,如李家道之类“妖
道”的道法极其浅薄,根本不值得追求与继承。
《抱朴子内篇》,除了多方面阐述神仙的存在、可信与可求外,还对降
布风雨云雾、形成山川、驱逐鬼神与虎豹、水火不伤、寒暑不觉、腾云游空、
分形隐形、辟谷等之养生、长生不老药之采集制作、金丹烧炼法及神符之效
验等,都做了较具体的阐述。葛洪的道教思想吸收玄学思想,以“玄”为宇
宙本原,不尊老子泛论而独尊还丹金液,认为形须神而立,神不离身则可以
永生,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为道当先立功德,主张不必速登仙,最好
延年不死。
葛洪的基本思想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不但将道教的神仙
信仰系统化、理论化,而且和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认为道教徒要以儒
家的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习也不能成仙。基于这样的思想,葛洪
在《抱朴子》中对魏晋以来的玄学清淡风气甚为不满,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
教化,并提倡文章应与德行并重。金正耀先生在《中国道教史》中评价他对
学仙修道可以不度世事俗务,特别是对儒道可以调和,互相补充的论述,使
道教更易于为统治阶级所容纳,从而为道教的官方化打下了基础。葛洪将
“玄”、“玄道”引入其仙道学说,嫁接魏晋玄学的时代思潮与道教,虽然
不很成功,但可作士人由道家而进入道教的攀援之枝。对各种仙道方术的详
细论列,有助于道教的进一步成熟化。通过葛洪,道教的基本教义完成了从
“致太平”到“求成仙”,亦即从“救世”到“度世”的过渡。道教追求肉
体飞升,不死成仙的基本特征得以完全形成。
因此,葛洪对后世道教流派有很大的影响,在他死后不久,地位即上升
至与三张 (张陵、张衡、张鲁)比肩的程度。陆修静曾以“祖述三张,弘衍
二葛”予以褒扬。南齐明僧诏撰《正二教论》并称“张葛之徒”。后世道教
的许多经书都托名《抱朴子》,以抬高身价,足见葛洪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和
影响。
葛洪博学多才,其《抱朴子内篇》保存了早期道教的许多史料,而且还
是研究中国古代炼丹史的重要著作。《遐览》一篇所录书名,则是道教史上
最早的教典经籍。流行于社会上层以炼丹求长生成仙为主的丹鼎道派,发展
到葛洪已十分成熟,具备了祭献、礼仪、修行、伦理条规等一般宗教要素。
但由于其自身的弱点注重个人炼丹修行,且耗资不菲,难以在民间大众中普
及,而不易发挥官方宗教的社会职能。道教的清理改造以致完全官方化,是
到冠谦之等人之时才得以完成的。
(3)《灵宝经》的制作及其道法
… Page 70…
东晋哀帝年间(362—365年),江东天师道(五斗米道)盛行,出现了
以造作道书,传授经法为主的道教经箓派。道教经典的出现与佛教的不同之
处在于,佛教的经典可以向西域和印度求取,通过翻译引进,而道教经典无
可借鉴,它要靠方士假托天神降授的形式来制作,往往需要改造前代的道家、
医药、方技著作,谶纬符图,以及佛教的经戒。东晋以前的道教经典虽为数
不少,但由于魏晋道士珍秘其书,不肯轻易示人,因而传世之作较少。而东
晋以后新出的道经则多有流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皇经》、《灵宝经》、
《上清经》,即道教的所谓“三洞真经”。
《上清经》出现于东晋中叶以后,由杨羲、许谧,许翙等共同造作。他
们在京都建业(今南京)和句容茅山中的雷平山设立了乩坛,以扶乩为手法,
假托“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