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3-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思五脏、五岳、五星、五帝,各统从官兵马,备卫身中,四灵列侍,五色庆云,满身直射,五方罩覆,坛所吻合。内外之境,无感不通〃。②故唐代道士张万福在《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中称:〃先存三师,然后行道。凡厥读经、讲诵、行道、烧香、入室、登坛,皆先礼师存念次当起愿,开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灵靡降。〃③即将〃礼三师〃置于行仪之先的地位。
尊重师长是道教的传统。《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有云: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老师的借鉴作用,而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最大的迷误。早期道教的《太平经》将师长与父母、君王同称为〃道德之门户〃和〃性命之门户〃,认为〃古者圣贤皆事明师,以解忧患〃,如果〃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罪名不可除也〃④。葛洪《抱朴子内篇·勤求》也称:
〃夫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然不得明师,告之以度世之道,则无由免死,凿石有余焰,年命已凋颓矣。由此论之,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⑤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无上秘要》卷四十二,其《事师品》,引《洞玄隐注经》称〃经不师受,则神不行〃,强调道士受经必须通过师尊,不然经就不灵验;引《洞玄法轮经》称:〃师者宝也。
为学无师,道则不成,非师不度,非师不仙,故师我父也。〃
指出学道升仙都要依靠师尊,不然不能成道,不能登仙,又引《升玄经》,指出择师应不分贵贱高下,年岁长幼,待师要谦下,即〃求法事师,莫择贵贱,勿言长幼〃。不然就是〃怀死生俗闲之态,不解至真平等之要〃。因为〃人无贵贱,有道则尊,所谓长老不必耆年,要当多识多见〃。一个道士可能有不止一个师长。《升玄经》要求道士对〃先师后师,并皆有敬。
所以尔者,本师者,学之根也。譬如为山,由于一匮之土,渐渐得其高大,本师者亦复如是,乃为发蒙之基。后师者,备成也。喻如严装服饰,众事已办,唯未加冠,不可以行。人事后师,亦复如是〃。⑥三师之说,大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无上秘要》卷三十四,引用的《洞玄金箓简文经》有三师的说法,称〃奉师威仪,经师则经之始,故宜设礼,三曾之宗;籍师则师之师,故宜设礼,生死录籍所由;度师则受经之师,度我五道之难,故应设礼。为学不尊三师,则三宝不降,三界不敬,鬼魔害身。〃⑦至唐代,三师之说已广泛流行。唐代成书的《洞玄灵宝三师记》称〃受道尊奉其为度师〃,〃度师之师曰籍筛,籍者嗣也,嗣籍真乘,离凡契道。籍师之师曰经师,经者由也,由师开悟,舍凡登仙。三师之重,媲于祖宗〃。⑧同时,将三师确定为〃经师南岳上清大洞田君讳虚应〃,〃籍师天台山桐柏观上清大洞三征君冯君讳惟良〃,〃度师天台山道元院上清大洞道元先生赐紫应君讳夷节〃。但是唐代道士张万福的《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中另有〃正一师讳〃、〃五千文师讳〃、〃神祝师讳〃、〃洞神师讳〃、〃升玄师讳〃、〃洞玄师讳〃、〃上清师讳〃等名目,要求存念三师名讳、形状、住观和方所,并不确定三师的名号,因此,将三师确定为田虚应等,可能是江浙一带灵宝和上清派道士的做法。
在道教仪式中,安排礼三师的内容,是在南北朝至唐代时期出现并形成规制的。据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各种黄箓仪式均在上香后有〃礼师存念如法〃的内容。
杜光庭自注曰:〃法师临目存见,太上三尊乘空下降,左右龙虎,千乘万骑,三界尊灵,群真侍卫,罗列在座,乃为弟子奏陈斋意。次思经师,侍太上之右,心拜三过,愿师得仙道,我身升度。次思籍师,次思度师,愿念如初夜法。次思青云之气,布满斋堂,青龙狮子,备守前后,仙童玉女,天仙、地仙、飞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马,九亿万骑,监斋直事,三界官属,罗列左右。次思青气从师肝中出,如云之升,青龙狮子在青气中,天仙、地仙、飞仙,五方五帝,兵马匝覆斋主家大小之身。又思五脏五岳五帝,如初夜法。〃⑨据此,礼三师之法在仪式中主要是法师的存念和心拜而并无唱、念、做的动作。在南宋道士编纂的一些科仪总集中,礼三师仍是科仪的重要内容,只是灵宝三师已经进入神仙谱系,并已列入神位。王契真的《上清灵宝大法》卷十总录高真上圣,称灵宝经师、灵宝籍师和灵宝度师,〃共度三职,总掌于三十六部尊经,符图集成,中盟宝诰,流演尘凡,载度天人〃。AB在道教的传度类科仪中,另有三师,指传度师、监度师和保举师。宋代贾善翔编纂的《太上传度出家仪》规定,道士出家需由传度师带领和主持下,进行礼三师等仪序,由保举师为弟子脱去俗衣,披道服和系裙、顶簪冠等。AC经过三师引举,才能成为道士。
注:
①②⑥⑦《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644页,644页,第10册115,116页,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⑧⑨ABAC《道藏》第6册754页,751页,第9册181页,第30册730页,第32册163~16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太平经合校》第311、346、405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⑤《抱朴子内篇》(增订本)第255页,中华书局,1985年
散花
散花是斋醮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天上神仙临降醮坛时,〃皆驾飞云绿軿,八景玉舆。从真人玉女手把花旛,前导凤歌,后从天钧,白鹤狮子,啸歌邕邕,烧香散花,浮空而来〃。①因此,散花原是想象中神仙銮驾行仪的一部分。道教仪式常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因此,遂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祭仪中并无〃散花〃的形式。道教的〃散花〃源于佛教,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佛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和《华严经》中,都有〃散花〃一品,称〃散花于佛上,是为供养佛宝〃。②,认为在佛前散花为对佛的供养,据传,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浴佛节时亲临门楼观看行佛,散花敬礼。现在南亚地区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贵的民俗,当是古时散花礼俗的遗风。佛教的散花,多用鲜花,后也有改用纸花的。
道教的〃散花〃,并不实地抛撒鲜花,只是诵唱。陆修静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有在巡行中咏唱的步虚词多首,如〃诸天散香华,倏然灵风起〃,〃灵风扇奇奇,清香散人衿〃,〃香花随风散,玉音成紫霄〃,〃真人把芙蓉,散花陈我愿〃等。
〃每诵步虚一首讫,弟子唱'善散花',礼一拜〃。③在道教科仪中,散花多与瑶坛、云舆、五献等内容相联系,多为行进中的诵唱,间亦有立定念诵的。其词有五言、七言与词曲类三种,和步虚词相似。现存较著的散花词有宋真宗作五言散花词十首、七言散花词十首和宋徽宗作五言散花词十首等,均收于明《道藏》的《金箓斋三洞赞咏仪》中,其词多为赞咏仙都美景和瑶台奇葩。例如:宋真宗的〃天上春常在,花开不计时。瑶坛沾瑞露,芳气更蕃滋〃,〃昆丘绝顶有龟台,台上奇花四序开。不是群仙朝玉帝,何由散到世间来〃;宋徽宗的〃绛节徘徊引,天花散漫飞。高真无染著,片片不沾衣〃等等。也有祈愿天神赐福、降临醮坛的,例如:宋真宗的〃玉宇千门启,金炉百和然。芬芳盈法座,祗慄待群仙〃,〃洞中三十六天春,仙境由来异世人。采得名花何处去,将来宫馆奉高真〃,宋徽宗的〃圣境三千岁,仙花始一开。如何金箓会,并奉列真来。几席延飚驭,香灯建宝坛。丹心无何献,碎锦洒云端〃等等。④宋代道士吕太古的《道门通教必用集》收集了多种散花词,其中有较古的散花乐词:〃散花林,散香林。散香花,满道场。上真前供应,玉京山上朝真会(散花林),十仙齐奏步虚音,满道场,至真前供养。空同一声来月下,步虚三唱入云间。〃⑤明确将散花与步虚联系在一起,散花词只是以散花为特殊内容的步虚词。《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则称〃凡散花每两句为一首,上一句吟毕,继吟'散花礼'三字,方吟下一句,吟毕,继吟'满道场,圣真前供养'八字〃,⑥指出散花乐有领唱和伴唱的形式。另一题为《古散花乐》的都是七言诗句:〃元始传言齐受箓,道君开教尽皈依。小有洞中三秀草,玉京山上万年桃。五色云中呈綵凤,一炉香里见朱鬃。三真玉女持花节,一双童子棒金炉。五色彩云来覆地,九天真气绕香坛。九龙阙上集真圣,八仙台畔听清谣。三岛羽人朝象阙,九天仙子下瑶台。五色彩云随步起,六铢仙服著身来。三岛羽人来入座,十洲鸾鹤引冲天。太上散花陈我愿,扣钟鸣鼓会群仙。万朵莲灯开夜月,满坛香雾杂天花。〃⑦其词的内容犹似一首神话故事诗,一幅神仙行空彩画。
香港道教全真派科仪中有《散花科》,使散花这一仪式元独立为仪式体,但在演习中又常和《五方关灯科》相连。《散花科》是一种以赞颂香花,解除冤结、拔度亡灵的黄箓类科仪。举行仪式时,在一长桌上陈列香花灯水果等五供以及花盘、米盘和古钱九枚供高功法师行仪使用。法师和众职事自始至终坐于桌边诵唱经文。经文包含由《返魂香赞》《太乙赞》《四颂花》《万事休》《叹人生》《叹四季》《散奇花》《解冤结》等大段唱词组成,文词优美。例如:《四颂花》中有〃君不见,好年华,时来枝上好开花。可怜风雨经过后,处处游人叹落花〃之句;《万事休》中有〃劳心劳力为谁谋,父母妻儿转眼休。纵得脱青更换紫,也须白了少年头。一旦无常万事休〃;《叹人生》中有〃色相果然空,花残今又红。笑语梦魂中,叹人生不再逢〃;《叹四季》中有〃秋来篱菊绽金黄,风送花香月满廊。三径萧条谁送酒,教人宁不倍凄凉〃;《散奇花》中有〃散一朵,菊花新,愁眉不展对芳辰。扶蝶纷纷花下过,不见花前月下人〃,等等。《解冤结》是全仪的核心,称〃解结解结解冤结,惟愿亡灵罪消灭。今生前世有冤仇,随此经功尽断绝〃。⑧由于歌唱文字占据《散花科》的绝大部分,因此,全仪音乐性极强。香港道教演习该仪时,多采用广东地区民乐的古典名曲和民间小调,适合民众的欣赏情趣,因此,使散花科的思想内容更富有感染力。
注:
①⑤⑦《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506页,336页,3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大智度论》卷五十五
③④⑥《道藏》第9册853页,第5册768~770页,第7册9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⑧《中国人的宗教仪礼》(日文版)874页,福武书店,1983年
进表
进表是斋醮中一种重要的科仪,无论是金箓、玉箓或者黄箓类斋仪中都必行此仪。道教认为,通过进表,可将书写信众祈愿的表文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醮坛,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进表科仪的程式是启坛、请圣和拜表。
启坛。法师和职事们全体入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