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文学 >

第12部分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12部分

小说: 知道点中国文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林》,但也有一定的开拓性,比如在赋作中引入了对政治问题的探讨,增宽了
视野,不仅描写天子游猎,而且描写了两都的日常生活。

    /* 22 */第二部分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王充

    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今亦鲜有能逮者。

    ———章太炎评论王充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王充

    有人认为人死以后会化为鬼,鬼具有一定的魔力,对鬼有所冲撞轻者会倒霉
败运,重者导致家破人亡。我国东汉前期思想界就充满了类似的荒诞迷信,比西
汉后期更为严重;当时不但有经术家专谈天人感应、阴阳灾异、鬼神吉凶,而且
由于光武帝的倡导,专门伪造神秘预言的图谶之学也特别风行。中国文化中原有
的理性精神,几乎完全被窒息了。这时候一个叫做王充的思想家勇敢地站出来,
反抗这种思潮主流。他很风趣地说,从古到今,死者亿万,大大超过了现在活着
的人,如果人死为鬼,那么,道路之上岂不一步一鬼吗?王充认为人是由阴阳之
气构成的,“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
形体”,二者不可分离。他精辟地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
知之精!”也就是说,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世间根本不存在死人的灵
魂。至于说有人声称见到了鬼,其实是人的恐惧心理造成的,这样的声音在当时
无疑振聋发聩。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家境寒素,为人耿介,思想尖锐。
他只短时期做过郡县的属吏,又与上司同侪不合,于是专心于著述。由于王充没
有进入朝廷的机会,又生活于远离京师的南方,因而更能保持思想的独立。他的
著作有好多种,最重要也是惟一流传至今的,是《论衡》85篇。

    《论衡》写作于明帝永平末至章帝建初末的10余年间。当时正是章帝年间,
皇帝亲临白虎观,大会经师,钦定经义,并命班固把会议的内容编纂成《白虎通
义》,郑重其事地把一套谶纬迷信和天人感应的学说制定为“国宪”,也就是宗
教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论衡》恰恰是站在比较接近原始儒学的古文经学立场上,
激烈地批判官方这种宗教化庸俗化的今文经学。《论衡》中,《变虚》、《异虚
》、《福虚》、《祸虚》、《寒温》、《变动》诸篇,批判了天象物候与人类社
会相互感应的思想,这正是当时官方学说的核心;《死伪》、《纪妖》、《订鬼
》、《难岁》诸篇,批判了世俗的迷信。他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罗列大量的生活
常识进行层层推进的逻辑推理,以发扬理性,击破妖妄无据的迷信。举一个批判
“人有所恨则死不瞑目”的例子:

    凡人之死,皆有所恨:志士则恨义事未立,学士则恨问多不及,农夫则恨耕
未蓄谷,商人则恨货财未殖,仕者则恨官位未极,勇者则恨材未优。天下各有所
欲乎?然而各有所恨!必以目不瞑者为有所恨,夫天下之人死皆不瞑也!(《死
伪》)

    王充的论述,就是这样简朴而明快。他的文章风格,也是平易流畅,毫无修
饰。

    王充坚持反对儒者“好信师而是古”的风气。儒者“以为贤圣所言无非,专
精讲习不知难问”,王充认为这是“奇怪之语”、“虚妄之文”得以流行的原因。
因此他在与错误思想的论战中,非常强调效验的力量,说:“凡天下之事,不可
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自列,则是非之实有所定矣。”又说:“凡论事者,
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他认为,凡事都要讲根据。不管说
得多么动听,如果缺乏事实根据,就难以令人相信。

    《论衡》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作者对文章的看法,在文学批评史上也有一定地
位。王充评价文章的出发点,是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他提出的文章标准,
主要是学术论文的标准。所以他强调文章要有劝善惩恶的实用性,要有真实可信
的内容,语言要同口语一致而明白易晓,否定夸张、虚构、想象,反对模拟。从
学术论文来说,这样要求大致上不错;但当他拿这种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时,有
些地方还说得通,不少地方又显得很片面。他不但完全否定神话传说、民间“短
书小说”的价值,对辞赋也多有苛责。如批评司马相如、扬雄“文丽而务巨,言
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知
是非之分,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定贤》)。然而辞赋本来不是用来“处定
是非,辩然否之实”的东西,又岂能以此来否定它呢?

    严格说来,《论衡》在中国思想史上,并不是一部深刻的论著;它的文章虽
有平易流畅之长,却显然是缺乏文采的;它的文学批评,由于不能把学术论文和
文学作品加以区别对待,也有不利于文学发展的地方。那么,在文学史上,它究
竟有何意义呢?

    首先应该说,东汉王朝那种妖妄荒诞的统治学说,并不需要深刻的哲学思辨
来对付。打破它,需要的是勇气,是清楚明白、具有说服力的批判,是尖锐而坚
决的抗争。《论衡》正是这样适时的著作。没有理性精神的复苏,没有对官方学
说的怀疑和唾弃,正处于衰微的文学是很难找到出路的,《论衡》又正是起到了
唤起理性的作用,所以它不仅预示了思想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同样也预示了
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23 */第二部分千古传唱凤求凰———司马相如

    独处室兮无依。思佳人兮伤情伤悲。彼君子兮来何迟。日既暮兮华色衰。敢
托身兮长自私。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当年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了才女卓文君的心,“文君夜亡奔相如”,
演出了一幕传唱千古的私奔佳话。这两首诗据说就是《凤求凰》的歌辞。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 年—公元前117 年),字长卿,四川成都人,幼时喜
好读书、舞剑,因为仰慕赵国名相蔺相如的行止,所以就更名相如。相如精通楚
辞,善于写辞作赋,汉景帝年间任武骑常侍,但因为景帝不喜欢词赋,所以无法
施展自己的才华,常常称病,被景帝免职。以后他和枚乘一起游于梁孝王门下,
在那里作了著名的《子虚赋》,梁孝王死后归于成都。

    相如家里很穷,无法养活自己,他的一个好友王吉在临邛当县令,知道相如
困厄,就邀请他去做客。当时临邛有好多富人,有个卓王孙家资巨万,他的女儿
就是卓文君,才貌双绝,新寡在家。卓王孙仰慕相如风采,就设宴邀请相如和王
吉。席间王吉称誉相如不仅精于词赋,而且琴艺绝佳,于是就弹起了这曲《凤求
凰》,意欲挑逗文君。当时文君颇为相如才情所动,“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
好之,恐不得当也”。后相如又通过侍女向文君大献殷勤,文君遂夜奔相如,与
他一同回到了成都。

    但是相如家贫如洗,怎么能养活得起娇妻呢?文君将情况告诉父亲,希望得
到资助,但是卓王孙却认为女儿的行为有辱家门,和她断绝了父女关系。文君乃
富家女子,过不了这穷日子,所以从去了成都后就没有高兴过;她想让相如和她
回临邛,向兄弟姐妹们借贷一点也足以度日。相如答应了,但是回到临邛后却把
仅有的家产变卖了,在街上租了个门面卖酒,自己穿着酒保的衣服跑堂不说,还
让卓文君坐柜当炉(温酒),这就又有了“文君当炉”的美谈。此举将卓王孙羞
得连门都不敢出了,最后给了相如100 万钱和100 个仆人,夫妻双双回到成都,
置田买房,成了富人。后来武帝即位,读了《子虚赋》相当赞赏,遂将相如召回
长安。

    司马相如是西汉的词赋名家,史有“西汉文章两司马”(另一司马为司马迁)
之称。《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他的著作有29篇,但大多失传,今仅存《子虚赋
》、《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二世赋》6 篇,
其中《长门赋》、《美人赋》两篇的真伪还存在争议。《子虚赋》和《上林赋》
是其代表作,在这两篇赋中,典型的汉代大赋的体制得到确立。

    这两篇赋的内容前后相连,都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以问答体的形式展开的。
赋中假设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在齐王面前大肆吹嘘楚国云梦泽广袤、丰饶和
楚王到云梦泽游猎的盛况,乌有先生不服,批评子虚说:“不称楚王之德厚,而
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接着说齐国“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中,
曾不蒂芥”,又夸耀了一番齐地的风景。听完俩人的夸耀,在旁边代表天子的亡
是公大笑其无知,根本不知道齐楚之外还有更为宽广的世界。接着他搬出了天上
的上林苑,描绘了那里的壮丽景象和天子游猎的盛举,铺陈出一个总揽天地万物,
吞吐世界的去处。表明了诸侯在天子的威风和气概之下根本不足与论。

    这两篇赋写得极为铺张扬厉,用了4 千余字,以写天子游猎为中心,将山海
河泽、宫殿苑囿、林木鸟兽、土地物产、音乐歌舞、服饰器物、骑射酒宴等等内
容包罗在内,展现了社会昌盛、经济繁荣的汉武盛世,展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
的博大胸襟,也展示了中华民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后傲视天下自豪。也只
有这种铺张扬厉的大赋才能体现出那个时代蓬勃向上的生气,让人感受到叹为观
止的大汉气象。

    《子虚》和《上林》在语言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修辞艺术。它们将辞赋注重修
辞的特点推向了极致。司马相如在这两篇赋中,收罗了许多脱离日常生活的陌生
孤僻却极为工整的词汇,逐字逐句精心选择,完全清除了在楚辞中残留的简单用
语。在形式上重点已不是六字句的重复了,数量最多的是四字句,同时和三字句、
七字句交错使用,显示出一种成熟时期整齐复杂的文学美感。

    其他几篇赋也各有特色,《哀二世赋》借助描写旅途风景,伤今怀古,开了
纪行赋的先河。《大人赋》通过描写幻想的自然景色,上承楚辞传统,下开游仙
文学之先河。《长门赋》细腻地描写了陈皇后被幽禁长门宫的孤独与悲哀,成为
后世宫怨文学的先河。司马相如在辞赋方面的杰出才能,不愧为“西汉文章两司
马”的称号。

    /* 24 */第二部分文坛三父子———三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毫,
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