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文学 >

第48部分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48部分

小说: 知道点中国文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因亲家做官亏空库银,要被抄家,他秘密通风报信,事发后,被发配到新疆,
佐助军务。3 年后召还,授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
惨淡经营13年,所编《四库全书》告竣。在此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任内阁
学士,一度授兵部尚书。《四库全书》告竣当年,迁礼部尚书。60岁后,曾五次
掌都察院,三任礼部尚书。嘉庆八年,纪晓岚80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给予厚
赠。旋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理国子监事,官居一品。

    纪昀之所以成为历史名人,并非因为像电视剧里描写的那样“铜嘴铁牙”,
善于斗狠。而是在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他最重要的贡献,除了上文提到过的
编纂《四库全书》,还包括他自己的文学创作。

    纪昀的诗文创作中,多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属于典型的“廊庙文学”。
少数述怀、纪行诗歌尚清新可诵。《乌鲁木齐杂诗》160 首,是纪昀谪戍乌鲁木
齐两年后被召还时于归途所作,记述当地风土人物,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新疆的社
会情况,声调流美,富歌谣风味,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一些特色。

    纪昀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现于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包
括《滦阳消夏录》6 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4 卷,
《滦阳续录》6 卷,共24卷(笔记1000余则),是他晚年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陆续写成,嘉庆五年他的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总名
《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后通称《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追寻旧闻之作,近40万字,含故事1200余则,自乾
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陆续写成。这是纪昀最重要的文学著作,与蒲松龄的《聊
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但较之《聊斋》更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并有反
封建礼教的内容,流传很广,百姓皆为认可。

    《阅微草堂笔记》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有所发展变化:内容杂博,较多涉及
世态,而不局限于志怪,叙述故事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就思想内容看,虽从
“有益于劝惩”出发,盛谈因果报应,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有大量糟粕,但也不
乏可取之处。作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苛察不情,对道学家的泥古不化、伪言卑
行多所讽刺揶揄,对世态人情的浅薄诈伪也时有揭露。如:卷二记游僧戏塾师,
卷三记老儒贿盗闹宅和刘羽冲事,卷四记武邑某公事,卷二十一记两曾伯祖事。
写鬼狐情事多具寓言意味,几则不怕鬼的故事颇令人称道,如:卷一“曹司农竹
虚言”,卷六记许南金事,卷二十三“戴东原言”。作者反对为富不仁,反对凌
虐奴仆,对下层人民的反抗、复仇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和同情,如:卷十六记
童养媳逃亡、卷十七“周景垣前辈言”、卷十八记妓女戏富室粜谷。而沧州“老
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则又反映了劳动人民的
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读
来令人饶有兴味,同时可以从中学到天文地理人伦等无所不包的知识。在艺术上,
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
味隽永的小品;缺点是议论较多,有时也不尽恰当。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
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失为具有特色的作品。鲁迅
评论说:“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
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
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评价是准确的。

    /* 92 */第六部分铁肩担道义———王夫之

    王船山说过:“读史不难,难在论史。”王船山就为着体现这一句话,所以
写了一本《读通鉴论》出来。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现在看来,不一定是一本
好书,但王船山确曾教人以读史的方法。知道历史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把历史作
为我们的滋养料。

    ———' 美' 梁厚甫

    湖南人杰地灵,有着非常深厚的人文传统,曾国藩和王夫之就都是湖南土生
土长的大家。其中衡阳王夫之,是清初诗文成就卓著的大儒,爱国忧时的民族正
气和缜密深厚的学术功力,交融在他的诗文中,直接启迪了一代文风。后人在整
理清代学术史时,把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一起并称为清初三大家。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人称船山先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
(公元1619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科举人。1643年,农民起义军
势力非常壮大,张献忠曾邀他参加农民军,他拒绝了。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
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
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
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极艰苦的
条件下,以著述终其身,共计成书数十种,达300 余卷。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读通鉴论》是王夫之
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 卷,西汉4 卷,
东汉4 卷,三国1 卷,晋4 卷,宋、齐、梁、陈、隋各1 卷,唐8 卷,五代3 卷,
另附《叙论》4 篇为卷末。

    《读通鉴论》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著作,它是阅读另一部历史巨著的笔记,
其中每一节都是针对《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如果不参照《资治
通鉴》而单读《读通鉴论》,就会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外,这部书
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
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

    王夫之是一个忠于明王朝,又具有浓厚汉民族意识的文人。对于明亡于清这
一事实,他从其字里行间透溢出痛苦和悲愤。王夫之强调民族利益至上,高于君
臣之义,所以他对历史上损害民族利益的人和事痛加斥责。西汉武帝时,李陵兵
败投降匈奴,史家司马迁为之开脱投降之罪,这是《史记》的一大败笔。王夫之
没有受其影响,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驱动下,他认为“司马迁挟私以成史”,
“为李陵文过”,“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假,
内心忠于汉朝是真,王夫之认为不可信,“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
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
入而与汉将相持乎?即使真的伺机主动归汉,亦是”大节丧则余无可烷也“。但
是,他并没有简单地借古史来发泄自己的民族义愤,而是希望”推本得失之原
“,”立一成之型“,所以,其史论具有巨大的现实感。明亡后,若干史学家探
讨其灭亡原因,或批评政治混乱,或分析制度弊端,或抨击君主专制及其流弊,
深度不一。其中,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代表的批判专制君主制度的思想
最为深刻。王夫之与大多数史学家不同,他不仅具有这种现实感,而且能将其与
历史的沉思融合起来,试图从中总结出更高层次的历史哲学来。

    王夫之能够清醒地反观自身,认为“夷狄之蹂躏中国,亦非必有固获之心,
中国致之耳。”于是他在《读通鉴论》中,批评君主与大臣聚敛财富,批评君主
贪巧自矜滥杀忠良,批评奸臣败坏纲纪使国家衰微,批评大臣拥兵自重强枝弱干,
批评学风日衰邪说日盛,批评纵客商贾舍本逐末,批评奸臣引狼入室屈膝投降…
…批评几乎涉及到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他心目中,前朝
旧事只不过是明朝现实而已。

    在历史的沉思中,王夫之得到了一个启示,就是“事随势迁而法必变”。他
从远古人类的“异于禽兽无几”与今天人类文明中看到了“世益降,物益备”;
从三代的“沈酗”、“淫奔”、“黩货”与唐代的“天下帖然受治”中看到了今
未必不如昔;从三代的封建诸侯与秦始皇改郡县制的成功中看到了“势相激而理
随以易”。历史的变化使王夫之得出了一个哲理性的结论:“势之顺者,即理之
当然者矣。”也就是说,顺应历史潮流的就是合理的。王夫之否定了“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这天经地义的结论,从历史变化上指出了顺应“势”者才合天理,无
疑是重大的进步。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曾国荃曾重刻《船山遗书》,共56种,288 卷。
曾国藩亲自校阅其中的部分著作并写了序言。因为此书刻成于南京,而南京古称
金陵,所以被称为“金陵本”或“曾本”。随着王夫之著作的传播,他的学术成
就和历史地位才逐渐被人们认识,他的影响与日俱增。维新志士谭嗣同在《仁学
》一书中盛赞王夫之,他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 93 */第六部分通天地人者曰儒——黄宗羲

    读了这部书,可以知道过去历史上所有帝王制度的弊端。

    ———顾炎武

    洲是中国过去民主思想的一个伟大的代表。

    ———张岱年

    明末清初,中国有位大思想家宣布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主张“无君”。
他就是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爱国者黄宗羲。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 年光景,有人称它为“人权宣言”。黄宗羲同时
代的思想家顾炎武说:“读了这部书,可以知道过去历史上所有帝王制度的弊端。”
《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则,主张民权,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梁
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中说过:“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
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黄氏的民
权思想,一直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邹容和陈天华等爱国志士。

    黄宗羲(公元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他生逢明末清初那“天崩地解”的时代,在明末作为东林党子弟和复社名士,同
阉党作过坚决的斗争。明朝灭亡后,他积极投入抗清斗争,曾与钱肃乐在家乡组
织“世忠营”,失败后又与张惶言在舟山进行抗清活动。后看到清廷统治已经稳
固,复明无望,遂归乡以遗民自居,从事著述和讲学活动。《明夷待访录》是黄
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该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提出了独到的政治见解,
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梁
启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