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文学 >

第7部分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7部分

小说: 知道点中国文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摆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它不知飞到了何处,要去何方,只知道从从容容
地飞翔,安安静静地生活……

    蝴蝶就是庄子。庄子名周。庄周不知道到底是他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
了庄周。他称之为“物化”(《庄子。齐物论》。以下只注篇名),可诗人却说
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在梦醒时分,他发现躺在床上的
依然是那具僵直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没有翅膀的身体。

    庄周是战国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中期,征战频繁、
王权更迭、生活无序,儒墨两家提出的社会理想在庄周看来都是各执一端、于世
无补。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周对社会和现实政治采取了逃避态度,他拒绝了高官
厚禄,把自己的目光由社会政治生活转向更为宽大的自然界领域。由现实生活转
向理想境界,提出了“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庄子。天
运》)等一系列科学宇宙论问题,渴望超越出现实的人生痛苦。庄周的思想独树
一帜,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各派中影响最大,后世往往以“老、庄”并称。《
庄子》一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庄周对时代与人生的解答。《汉书。艺文志》中记
载《庄子》有52篇。西晋郭象注释整理《庄子》,删定为33篇,分为内篇、外篇、
杂篇三部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庄子》一书。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经验世界为“物”,指有形、有声、有色
的具体事物;超经验世界为“道”,指无形无象、不可感觉而又有情有信、可传
可得的存在,是产生天地、鬼神与上帝的本根,它弥漫宇内、贯穿古今,无时无
刻不在。庄周认为,立足于“物”经验世界与立足于“道”的超经验世界的人,
其思想境界和认识结果是迥异的。前者只会从具体事物的一偏之见出发,发现事
物之间各有差异,世界充满矛盾,人生尽是痛苦。后者则能超越“物”的束缚,
发现各种事物、各种矛盾都处于不断转化之中,细小的草茎与粗大的屋柱,丑陋
的厉与美貌的西施,都可以通而为一,甚至事物的性质、差异都可以完全颠倒。
这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能给人无
限的满足,使人从生活的困顿、人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涉及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问题的时候,《庄子》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可以分
为“小知”与“大知”。前者是指以“物”为认识对象的主体认识能力,即人们
通常的感觉经验和思维活动。后者是指以“道”为认识对象的主体认识能力,是
人们的直觉认识能力。通过“小知”而获得的关于“物”的知识,是通过“大知”
把握“道”的最大障碍。因此,以直觉方法“体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摒弃传
统认识原则和传统知识的过程。

    《庄子》给人们指出了一条从现实生活的困顿中获得自由和解脱的道路。这
种对自由的祁向和对现实的超越,是庄周思想的精华,他给在现实生活中痛苦挣
扎的人们开辟了一片逍遥的精神家园,使人们的心灵有慰藉、养息、安顿之所。
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相比,庄子的精神是超然的、出世的,这两种人文精神在
历史发展中相互补充、各有所成,共同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文学成就最高的,其总体风格为“汪洋恣
肆”,其文章常常是突兀而起,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完全随着作者自己的意识
所及任意跳荡起落。句式或顺或倒,或长或短,辞汇丰富,描写细致极有独创性。

    《庄子》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丰富的想象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郭象在
《〈庄子〉序》中说:“观其书,超然自以为已当,经昆仑,涉太虚,而游恍惚
之庭矣。”庄子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应归因于他思想的自由、个体精神的解放和对
世界的独特认识。鲲鹏可谓大也,可是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哪怕是一小粒尘埃
却可从其中窥出世间大道,万事万物只是形体层面的差别,但是其理其道是一样
的,所以庄子的文思就可以在差别巨大的物象之间自由驰骋。

    《庄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说明异常抽象的哲学
道理。《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天地的
大道、事物的本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是表达出来后,就不是原来的道和
本质了。因此道家有“言不尽意”的理论思想。同时有许多哲学命题按照常规话
语本来就很难表达出来,所以,《庄子》中很大篇幅都是用各种神话、寓言来隐
喻抽象的哲学道理,比如说《逍遥游》中的“无用之为大用”的道理: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
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
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所害。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通过一个故事和一株“毫无所用”的大椿树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
用之用”的道理阐发得淋漓尽致。

    总之,《庄子》在许多方面深刻影响了后世,最主要的是浪漫主义的文学气
质,让后世许多大家争相效仿之,比如李白、苏轼等。《庄子》铺张扬厉的写法
对汉赋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此外,在《庄子》中首次出现了“小说”这个词,
它里面丰富的语言和神话故事也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

    /* 13 */第一部分御风而行———列子

    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
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任,顺
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然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
大归同于老庄,属辞引类,特与庄子相似。

    ———张湛《列子序》

    北宋才子苏东坡在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曾有一千古名句:“我欲
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借以表达他渴望超脱尘世的情怀,其
此番灵感却源于战国时另一学者:“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的列子。

    列子名叫列御寇,郑国人,应属道家的一位代表人物。《吕氏春秋》有“子
列子贵虚”认定列子是郑国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列子是郑国人,由
于他崇尚黄老之学,一生追求清静无为,在郑国市井中居住40余年竟不为人所知。
后世被奉为道教的仙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封为“冲虚真人”,《
列子》也被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时封为“致虚观妙真君”。但是《列子》
的身世常为人们所怀疑,虽然在《庄子》中曾经提到列子,但是《列子》这一书
名,在先秦诸子时代并没有为人们所提及。到汉代刘向整理朝廷的藏书时才首次
提及,并且整理成八篇。但是后来人研究时,说刘向编校的原书也失传了,现在
的《列子》是魏晋时代的张湛所作的伪书。但是不管《列子》是否伪书,它的文
学价值和艺术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钱钟书就曾分析过:“使《
列子》累张湛所伪撰,不足以贬《列子》,只足以尊张湛。魏晋唯阮籍《大人先
生传》与刘伶《酒德颂》,小有庄生风致,外此无闻焉尔。能赝作《列子》者,
其手笔驾曹、徐而超嵇、陆,论文于建安、义熙之间,得不以斯人为巨擘哉?”

    列子以关尹子、壶丘子、林老商等人为师,而这3 个人,都是承老子之学,
所以列子继承黄老的学说,这是无疑的。《吕氏春秋。不二》中说:“子列子贵
虚”,就是主张虚静无为,一切要顺应自然。他还说:“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
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困潦倒而面有饥色,郑国的执政者
子阳要馈赠他粮食,而他拒绝了。他的弟子严恢问他:“有闻道者为富乎?”列
子答道:“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主张人们应该摆脱人世间富贵、名利等
的影响,要淡泊名利、清静修为。

    《列子》散文的想像力极为丰富,构思奇特新颖。例如其中有“偃师造人”
一节,描写了偃师用木头等材料造成的人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
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颌其颐,则歌合律;摔其手,则舞应节。
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
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
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
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
会复如初见。

    如此想像,纵使是今天的人工智能也是望尘莫及呀!当然这也不是凭空瞎想,
传说三国魏时有能工巧匠可以制造出木头人“击鼓吹箫”,而蜀国丞相诸葛亮制
造出木牛流马帮助军队运送粮草的故事更为人们所熟知。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国语》对人物的刻画是比较成功的,而诸
子散文中《列子》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也较为突出。通过调动多种手法,《列子》
成功地展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愚公移山”被毛主席大加赞赏,成为
“老三篇”之一,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精神
的象征,这个形象就是在《列子。汤问》中塑造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
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
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
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
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
焉。

    文中直接描写愚公的有“年且九十”(快要到九十岁了),其他主要通过对
比、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形象逐渐丰富起来。首先开篇描写愚公所面临的自然环
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