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

第26部分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26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不是不区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只有仁人才能做到对那些人应当爱,对那些人应当恶; 

  所爱的是否应当爱,所恶的是否应当恶。因为仁人所喜爱厌恶的标准是正确 

  的。由此看来,孔子是以仁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准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爱人是有所爱也是有所憎的,是在承认阶级统治条件下来谈“仁”的。 

       孔子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为了真正实现“仁”的教育,他把忠和 

  孝两项道德规范作为“仁”的教育的根本。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在家孝顺父母,出外便敬爱兄长。他的弟子有若也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在孔子看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以“爱人”为起点,首先从调整家庭内 

  部间的关系开始,进而扩大到国家社会。这样,以“孝”尊敬父母,维护和 

  巩固宗法家长制度;以“忠”尽心尽力诚实负责,以事父母之心而事君事臣, 

  成为国家的忠臣贤相。这种以忠孝为“仁”的根本教育,在以后长达两千年 

  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被利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有力工 

  具。 

       孔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礼”。象重视“仁”一样,孔 

  子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又特别强调“礼”。仁主要是主观的修养和教化,礼 

  则是客观的楷模和制度。具体说来,礼指一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诸如亲 

  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这些是礼的根本。根据这些所谓固定不可变的 



①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207 页。 


… Page 75…

根本制定礼制,确立人们的关系和个人应受的约束,使其守本分不逾越。孔 

子把“礼”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所以他非常重视“礼”,重视对学生进行“礼”的教育。 

     我国“礼”的起源和发展很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原始社会中, 

人们积累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可以认为就是最早的“礼”,它具有调整 

氏族内部的关系作用。如氏族成员中存在的“冠礼”可能就是一切“礼”的 

开端,其作用在“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记·冠义》)。孔子在 

谈到夏代到西周时期礼的发展过程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 

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夏、商、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了西周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典章制 

度,成为调整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用它来定亲疏、 

别贵贱、决嫌疑、明是非。孔子在西周“礼”的基础上,又进行损益,提出 

了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礼节礼仪的封建之“礼”。他教育要求学生学礼,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学礼或学不好礼,是无法在社 

会中站住的。学礼就要做到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努力做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孔子把“仁”和“礼”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他通过长期的教 

育实践活动,还摸索出进行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法则,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道 

德教育原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几个主要原则和方法: 

     立志学道 

     孔子十分强调和重视人的立志。所谓立志就是每个人要确立人生目的和 

树立远大的理想。孔子本人从自己做起,15岁就开始有志于学问,成为弟子 

们和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经常教育学生,和他们讨论确立个人志向。有一次, 

孔子对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个人的志向?”子路回答:“我 

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和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决没有什么怨言。” 

颜渊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表白自己的成绩。”子路接 

着问老师:“我们希望听到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年 

人安逸、让朋友信任,让年轻人怀念”。孔子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向“仁”道 

方向修养提高自己。他还对学生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 

灵公》)他用生动的比喻教导学生立下坚定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和学生们的这些谈话内容,都说明了 

他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对一个人的立志问题是很重视的。 

     孔子教育学生要立志,究竟应立什么样的志向?在他看来,这个志就是 

 “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君子学道”(《论语·阳货》),然 

后达到乐道的精神境界,这说明只有道才是他理想的志向。这个“道”的意 

义是什么呢?从孔子关于道德教育言论中,我们理解是指他所讲的伦理道德 

的基本准则,即道德教育主要内容“仁”和“礼”。志道、学道和乐道都是 

围绕“仁”道这个中心展开活动的。为了实现这个“道”的理想和信念,一 

个人应该有一种为此而献身的精神,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 

仁》)。 

     为了实现仁道的志向,孔子教育学生正确处理长远理想和眼前利益,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小不忍,则乱大谋”(《论 

语·卫灵公》)告诫人们处理好长远和眼前的关系,为了实现大目标要能够 


… Page 76…

牺牲眼前的利益,更不能追求和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动摇自己的志向。一 

个有远大理想的人,要做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 

语·卫灵公》)。他称赞颜渊极有修养和安贫乐道的精神,说他“贤哉,回 

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把思想和精神都用在学道和守道上,面对清苦的生活不 

去计较。 

     孔子在立志学道方面,还重视恒心和百折不挠精神的陶冶。一个人只有 

经过长期的锻炼和经得起各种考验,才可达到立志过程的最高阶段,实现远 

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孔子教育学生应当象松柏那样经得起严寒的考验,“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要求学生锻炼意志坚贞不移,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内省自克 

     内省和自克是孔子提倡的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内省”也叫“自 

省”,或称“自论”,意思都是相近的。所谓内省自克,就是要求对个人的 

言语行动不断进行自我省察,并以仁道的标准来约束克制自己。这一培养道 

德的方法,经后代儒家继承,特别是宋明时期理学家的发展,成为封建道德 

修养的主要手段。 

     人生活和工作在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正确估计自己和 

对待他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孔子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求学生内 

省,强调从自我做起,培养道德的自觉。他说:“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省也”(《论语·里仁》)。这是对内省提出的要求,意思是说看到贤者 

就应当想到向他学习看齐,而见到不贤的人就应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一样 

的毛病。孔子教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他以为, 

一个人如果能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就会避免和减少与他人的怨恨。当和别人 

发生矛盾,他要求“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在自身找错误和缺点, 

使之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公认道德规范准则。孔子提出道德教育贵在自省自 

觉,并不是让人们“闭门思过”、“闭门修养”,而是以理论和实践对照检 

查个人的内心世界和言语行动。孔子的学生曾参,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替 

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努力去 

复习吗?可谓儒家善于内省的典型,至今传为道德修养的佳话。 

     孔子提倡“内省”,又要学生“自克”。据《尔雅释诂》训为胜,引申 

为约。社会的公共道德准则和规范,对每个人来讲,都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 

所以,需要人人遇事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来维护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 

孔子对学生说:“克己复礼为仁”,意谓一个人如果能克制自己使其言行合 

乎“礼”,那么就是达到了“仁”这一道德最高标准。 

     概括说来,孔子倡导的内省自克,重视培养道德的自觉性,作为一种道 

德修养的方法,包含了合理的因素。今天,我们的德育工作,仍然需要重视 

和调动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力行慎言 

     力行慎言指身体力行,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孔子提倡力行慎言,说明 

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为重视道德实践。 

     孔子关于力行慎言的论述,在《论语》中是有不少的记载。例如,孔子 

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己。”(《论语·学而》)又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 


… Page 77…

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里的“敏于事而 

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和“耻其言而过其行”,都说明孔子教育和 

影响他的学生要注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多干实际事,少说空话和大话。要 

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防止言行脱节。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考察学生不是听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样做,是“听 

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在他的影响下,孔门弟子多数重视 

道德实践,子路就是其中勇于力行的代表。“子路无宿诺”语,就是说子路 

做事从不拖延诺言,一定如时履行。总之,在道德教育中,孔子要求力行慎 

言,尤为强调身体力行,这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应该成为道德修养 

的一项重要原则。 

     改过迁善 

     道德教育或者说道德修养,实际上是人们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完 

善个人道德品质的过程。通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就是讲社会上完美无 

缺的人是罕见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优点和缺点。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对待 

缺点和错误。 

     孔子认为,有的人在出现缺点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