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单世联]西方美学初步1 >

第21部分

[单世联]西方美学初步1-第21部分

小说: [单世联]西方美学初步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实的图解,具有教育功能。

二  审美神学

    公元455年,汪达尔人攻陷罗马,西方进入“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是由西方的波伊修斯和东方的狄奥尼修斯代表的。波伊修斯史有其人,但公元6世纪初开始流行的亚略巴古提的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Areopagite)著作却与其神秘思想一样,具有神秘性。中世纪没有人怀疑其真实性,19世纪末人们考证出它们是5世纪新柏拉图主义的作品,托名为“狄奥尼修斯”。这些著作包括《论圣名》、《神秘神学》、《天阶体系》、《教阶体系》、《书信》等,第一篇的美学内容最多。

    狄奥尼修斯是中世纪早期神秘主义神学的奠基者。他的神学分为三部分:肯定的、否定的、神秘的。肯定的神学研究理念的原型世界,肯定上帝超越被造物。它从最普遍的陈述“除上帝以外,无物为善”开始,通过一些中间项达到特殊的称号;否定的神学研究被造物何以类似于上帝,它从最远离上帝的事物开始,把其中带有人类思想局限性的因素全部排除,留下不可言说的神圣因素,沿着世界的等级步步上升,进入神秘境界。神秘神学是肯定神学与否定神学和综合,它把否定的方法用于批示上帝的那些范畴和名称,在它们之前加上“超”的前缀:“超存在”、“超善”、“超生命”等等,“超”的意义在于强调上帝超越世界与本质,人只能通过坚忍的苦修和专一的爱才能产生神秘的洞见,达到与上帝融合的神秘的体验。狄奥尼修斯神学的三部分不是互不相关的三种类型,而是内在关联、步步深入的。

    狄奥尼修斯的神秘神学拒绝任何把上帝与世界完全对等混一的立场,上帝或至善不可言说、绝对超越、与万物有本质不同。据此,他型塑了中世纪美学的基本模式。在《圣经》和此前的教父们明确把美说成是被造物的属性后,他却认为美是上帝的属性之一,他比教父们更具绝对性和抽象性,他不是附带地、经验性谈美论艺,而是从最一般的观念中演绎出先验的原则,使美学成为基督教哲学体系的内在部分。

    首先是“美”或“美自身”。《论圣名》的第四部分是“关于‘善’、‘光’、‘美’、‘爱’、‘出神’、‘热诚’;恶既非一存在,也并非来自一存在,也不在存在者中”的论述。这个复杂的题目与其内容一样深奥难解,却是狄奥尼修斯集中论美的一节。他的思路是区分“美的”和“美”,认为我们在可理解的事物中可以看到被分有的属性和分有属性的物体之间的不同,应当把分有美的物体叫做“美的”,把作为万物中美的原因的那一要素称作“美”。“美”和“美的”也可以称为“全美”和“部分美”,它们的关系是绝对美与分有美的不同。既然根据他的肯定神学,“善”是最高的范畴,光来自于善,光就是这原型的善的形象,而光所显示的上帝的印象是绝对的美,那么善就可以用“美”的名称来指示,善、光、美代表了一个原初的神圣的三元,都是超越性的;既然上帝乃超越“存有”与“不存有”之上,他并不被包容于存在之中,存在反而可以包容于他之中,那么绝对美也就包容且高于所有分有美之上。狄奥尼修斯以一种柏拉图的语式写道:他是全然美好的,是超出一切的美者。他永远如此,不变换、不变化,他是美的,但不是像那些有生有死、有长有衰的东西,并非在一个方面美好而又在其他方面丑陋。他不是“现在”美而“其他时间”又不美,不是与某一事物联系起来美,但与另一事物联系起来就不美。他并非在一地美,但在另一地就不美,好像他能对有些人美,而对另一些人就不美。一切时空、关系的变化都与美无关,美是绝对独立的,他存在于自身之中也为自身而存在,他在自身中便是一切美的事物的超级丰盛的美之泉源。

    狄奥尼修斯在具体现实的世界之上发现了一种更高级的实在,它是真、善、美的原因,可称为“太一、至善、至美”,它是世上一切美与善的原因,万物自此而生,依此而在,也必回归于此。他的门徒把它改写为:美属于上帝,美存在于上帝之中,并回归于上帝。

    其次是“美的”事物。宇宙世界大形态上表彰神圣之美,它是上帝的“神圣显现”,“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它的手段”。显现的方式是普洛相式的“流溢”,作为至善的上帝,流溢其美的光光辉,照耀世间一切的存在,自然世界虽然是不美的,但上帝可以通过光的幅射和传播使世界分有美。“美”只是一,但“美的”东西很多,任何事物都在自身中反射出完善的、绝对的美。通过光,美将万物召唤向自身,并将一切事物都聚焦在自身之中,即使最微不足道的物质也可以具有适合于神圣事物的形式,因为它本来就是从至善获得其存在的。“它们在至深的幽暗之中,把淹没一切的光撒谝在最清楚者之上。它们在完全感觉不到或看不见的事物中,用超越一切美的宝藏,充满我们无视力的心灵。”

    再次是人对美的体识。上帝不是知识和语言的对象,我们不可能直接认识它,只能用一种否定的方式通过可见的认识不可见的,通过反射和印象达到绝对性的美。《神秘的神学》中举例说,我们应当像打算雕刻一具塑像的雕塑家,他们移去一切障碍以获得对隐藏的形象的纯粹观照,他们仅仅通过这种清除行动便展现了隐秘的美。《教阶体系》中更具体地发挥说,在可感物的领域中,艺术家总是牢记原型,决不让自己的注意力被任何其他客体分散或移开,他仅仅渴求那些真正的美,而不要空洞的外表。这样他不管画什么东西(事物),他都实际上又造出了另一种东西(原型),以至于我们可以拿一种东西(事物)代表另一样东西(原型),虽然它们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否定的过程就是上升的过程,狄奥尼修斯说我的论证是从在下者向超越者上升,它攀登得越高,语言便越力不从心;当它登顶之后,将会完全沉默,因为它将最终与那不可描绘者合为一体。在世界中寻找上帝的踪迹只能以象征、类比的方式间接地体会,这种神秘的体验与美感体验是相通的,神秘神学乃是审美神学。

    狄奥尼修斯把美定义为善与光,其绝对性、超验性成为中世纪美的观念的基本特征。美被理解为绝对、超验的存在,它不再是经验的、感受的对象,而更多是形而上学的概念,导致对感性美的蔑视和否定;与此同时,光照又使感性事物获得一种象征的意义,美的事物被理解为超感性存在的感性显现。美的超验性和艺术的象征性从此牢固地确立起来。

    狄奥尼修斯的著作传入西方后,649年被教皇马丁一世钦定为正统神学著作,这一套学说是如此切合基督教精神,以至于差不多所有中世纪主要的美学思想都以对它的注释、解释为起点。
 
 
 2005…7…8 9:47:00           
 
  buteramj2     
  
  
  等级:青蜂侠 
  文章:1226
  积分:1374
  注册:2005…3…28
              第 17 楼  
 
 

 

三  偶像崇拜之争

    五彩缤纷而又肃穆沉静的“拜占庭艺术”是从何而来的问题,一直为艺术史家们争论不休。无论如何,艺术,尤其是屹立至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可以与查士丁尼法律齐名的拜占庭文明的最高成就。鲜艳的色泽被用来显现上帝与信徒,拜占庭艺术的题材是狭隘的,除了人的形象可见的一切都不受重视。而就是人像,神学家的要求也是“好的画家只画灵魂而不画肉体”。绘画是手段而非目的,它的真正对象是不可见的神,它是如此出色地表现了宗教意识,当时有人说,如果一个异教徒向我们走来,要求看看我们的信仰,我们就领他进教堂,让他坐在圣像面前。确实,从金光灿灿的墙壁上俯视我们的圣像,仿佛是神圣教义的无可变更的完美象征。

    但就是这种表现永恒主题的艺术,在完全排斥感性的基督教看来,也还有可以非议之处,这就是反对偶像崇拜运动。本来,《圣经》对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态度。摩西禁止对上帝进行描绘,甚至禁止表现任何生物,在《旧约》首五卷中,一切形象化的描绘都被严禁。制定戒律和目的是防止盲目的偶像崇拜,但音乐却是宗教礼拜活动的组成要素,它不仅用来赞美上帝,还被认为包含有真理内容。

    拉丁教父德尔图良是反对的,他的理由是真实的创造者不爱虚假,对他来说,所有虚构的东西都是虚假的,不应当有存在的权利。6世纪格雷果里大帝时代,马赛的主教下令撤除和销毁教区内的所有圣像。这一激烈行动的后果,使得格雷果里明令申明,偶像崇拜百一回事,从图像中了解应该崇拜什么是另一回事。对于目不识丁的人,图画所起的作用如同书籍之于有文化的人一样,因此圣像不应该销毁。这一温和的方针也为查理曼大帝所采用,并成为西教会的法规则。所以真正破坏偶像的运动发生在拜占庭帝国即东教会中。

    早期希腊教父对偶像崇拜就有赞成与反对之分。大巴兹尔是赞成的,肖像是摹仿的艺术,对肖像的崇拜可以转变为对原型的崇拜,耶稣基督就实有其人,人们崇拜他的肖像,就会转而崇拜他这个人。阿塔那修斯早期反对后期赞同。《反形论》中提出的反对理由是,人在膜拜石头和木片时,实际上是在膜拜雕塑家的艺术而不是膜拜神。因为在雕像的石头和木片搁置未用时,他们根本不把这些材料当回事,甚至随意践踏。然而一旦艺术家赋予其以比例,将材料这些加工成男人或女人的模样时,他们就会花钱把那些神称为神的作品买下来,像崇拜神一样地崇拜这些偶像形式。但在后来的《形象之弊》中,他的态度改变了,与巴兹尔相似,他以国王及其肖像为例说明赞成的理由。肖像摹仿国王的相貌和体形,它们之间并无不同,所以一个观看肖像的人看见其中的国王,就会认出这个国王是真的,所以崇拜肖像其实崇拜肖像里面的国王。狄奥尼修斯也认为上帝本身是不可理解不能言说的,但可以通过律法等级中的可感事物、教会等级中的可感又可知的事物、天同等级中的可知事物的象征意义领悟上帝。人在达到与上帝沟通的神秘境界之前,必须经过由下到上的等级的象征意义的熏陶,象征意义是达到神秘境界的梯子。

    但这些观点并无具体所指,公元5世纪前后偶像崇拜没有遇到障碍,没有必要为圣像的象征作用辩护。

    公元726年,利奥三世颁布第一个禁止偶像崇拜的法令,各种类型的宗教艺术在东正教中都遭到禁止,并导致对现存艺术品的大规模毁坏,数以千计的教士逃向西方。754年的君士坦丁堡的宗教会议认为,具有光荣人性的基督,虽然不是无形体的,却崇高到超越于感官性自然的一切局限和缺点,所以他是太崇高了,决不能通过人类的艺术,比照任何别的人体,以一种尘世的材料绘为图像。

    半个世纪后,世俗政权转向亲偶像崇拜;9世纪初,第二次反偶像崇拜更狂热地发生。但842年以后,亲偶像崇拜终于获得胜利。东教会也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