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当代艺术史 >

第31部分

世界当代艺术史-第31部分

小说: 世界当代艺术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有人情味。代表作有艾伦的《安妮·霍尔》(1927)、《汉娜姐妹》(1986), 

阿尔特曼的《三个女性》(1977),齐纳曼的《朱莉亚》(1977),罗斯的 

 《转折点》(1977),马佐尔斯基的《一个未婚女人》(1978),本顿的《克 

莱默夫妇》(1979),阿普特德的《矿工的女儿》(1980),布鲁克斯的《母 

女情深》 (1983)等等。 

     在当代,美国的电影还有五花八门的流派。如抽象电影的惠特尼兄弟运 

用录像、计算机开展抽象电影的制作实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有安 

格尔。60年代,在英国“自由电影”、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下,成立“新 

美国电影集团”,成员有梅卡斯等人,为了振兴电影,提出“我们不要任何 

虚伪的、人为雕琢的、面面俱到的电影,我们要的是粗犷的、不加修饰的、 

但是生动活泼的电影;我们不要粉饰太平的电影,我们要的是象鲜红的血液 

那样活生生的电影。”他们的作品有梅卡斯的《枪林炮丛》,罗古辛的《包 

华利大街》、《归来吧,非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国的现实,实践了他 

们自己的宣言。美国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实验电影的中心。美国实验 

电影的代表人物,有的是欧洲先锋派的里希特、费辛格尔等人,他们到美国 

后,继续他们的实验,有的是美国热衷于现代主义电影的艺术家。如安格尔、 

德兰、哈灵顿等人。他们或搞抽象主义,或搞超现实主义,但都沉缅于梦境 

和幻想,具有浓烈的弗洛依德色彩,如马可波罗斯的《心灵》,哈灵顿的《探 

求的片断》。或是热衷抽象图形影片,如惠特尼的《索萨里托》等。后来, 

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合流,从美国又蔓延到西欧,以至人们不称实验电影, 

干脆叫它为“地下电影”。 

     美国主持组织的国际电影节及电影评奖活动也很活跃,历史最久、影响 

最大的当推奥斯卡金像奖。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美国电影的发展,对世界电 

影的发展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2)拉丁美洲的电影 

     拉丁美洲的地域辽阔,国家众多,但电影发展的过程却有许多共同之处。 

即电影刚刚诞生不久,就被各国引进了。由于政局不稳,经济落后,再加上 

欧美电影的大量涌入,民族电影发展的道路很不平坦。一般而言,引进的外 

国影片很多,各国自产的电影除个别国家外,数量都很少。而且,国产影片 

往往受欧美电影的影响,模仿较多。但是,从60年代以后,各国先后都开始 


… Page 107…

重视民族影片的生产,并都取得一定的成果。70年代以后,更呈现出一派较 

有生机的局面。其中以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的 

电影成就更突出一些。 

     30至40年代是拉丁美洲电影的令人注目的发展时期。代表人物和作品 

有墨西哥的费尔南德斯,他继《野花》(1943)获得成功后,又拍摄了《玛 

丽娅·坎德雷利娅》 (1943),获戛纳电影奖。《珍珠》(1945)获第8届 

威尼斯4项奖。布拉乔的《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1942)、加瓦尔东的《茅 

屋》 (1949),都受到观众的喜爱。阿根廷电影的发展势头也不错,它的情 

节剧、历史片、喜剧片、特别是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探戈影片打开了国际市 

场,在拉丁美洲更受欢迎。巴西创造了一种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土风歌舞片” 

的样式,颇有魅力。如《哈罗,哈罗,巴西》(1935)等。米兰达因演这类 

影片而成为最红的女演员。委内瑞拉有博尔贾的《难忘之夜》等。直到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除阿根廷亲近纳粹而受到美国的经济报复、停止供应胶片 

等原因,电影变得不景气外,拉美其它电影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有较好的影 

片生产出来,有的还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50年代初期,欧美各国的电影摆脱了战争的创伤,走向恢复发展的道 

路,并向国外寻找市场,拉美电影因此受挤而变得处境艰难了。如墨西哥电 

影在40年代末期年产量达80—100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确保优势, 

大量拍摄确有利润的影片,然而到底竞争不过欧美电影大国,市场还是日趋 

缩小。拉美那些实力还不如墨西哥的地区和国家,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外国影 

片,处境便更加艰难了。 

     这个时期,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内容的深刻和制            片成本的 

低廉对拉美电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墨西哥就拍摄了一些反映现实的影 

片。阿拉斯拉基的《命根子》(1953),获1955年戛纳电影奖。旅居墨西哥 

的西班牙人布努艾尔的《被遗忘的人》(1950),描写流浪儿童的悲惨生活, 

获戛纳电影奖。贝罗也是侨居墨西哥的西班牙人,他的《斗牛士》获威尼斯 

电影奖。加林多的《偷渡的苦工》(1953)也是反映下层人民现实生活之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阿根廷政府曾严密限制电影,但德里卡里尔还是拍 

撮了反映20世纪初上巴拉那河种植工苦难的《血的河流》(1952)。50年 

代中期,阿根廷的政治环境宽松了许多,电影也出现繁荣的景象。德里卡里 

尔拍了《白土》(1959)、《这是我的土地》(1961),反映农民的痛苦。 

德马雷的 《寂静之后》(1956)、《大墙后面》(1957)等,更是揭露现实 

尖锐矛盾的影片。 

     巴西为了振兴自己的电影,成立了韦拉克鲁斯电影公司,虽只存在5年 

 (1949—1954),但生产了18部影片。巴雷托的《强盗》(1953)是其中的 

佼佼者,获戛纳电影奖,并且打入国际市场。一些年轻导演立志振兴巴西民 

族电影,也有佳作问世。如维亚尼的 《干草堆里的针》(1953)、多斯·桑 

托斯的《里约四十度》(1955)等。这些影片具有明显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50年代末期,美国的独立制片制度就出现了发展的趋势,到60年代, 

就形成了气候。深受美国影响的拉丁美洲各国,也相继出现了独立制片的形 

式,力图改变电影不景气的局面。墨西哥电影劳工者工会于1965年举行了第 

一届实验电影竞赛活动,促使一批有才华的新导演脱颖而出。如加梅斯的批 

评墨西哥现状的《秘密公式》在竞赛中获头奖,阿尔柯利萨的《特拉尤坎》 

 (1961)、《捕鲨鱼的人》(1962)、《基拉与马拉》(1964)在国际电影 


… Page 108…

节上都获了奖,布努艾尔的《比里迪亚娜》(1961)获戛纳电影节的“金棕 

榈奖”; 《沙漠中的西蒙》 (1965)获威尼斯电影节的“银雄狮奖”。其他 

作品如 《消失的琴声》、(1960)、《跟斗》(1960)、《空旷的阳台》等 

等反映现实的影片,正是独立制片的产物。 

     巴西在60年代有一批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为了振兴民族电影,以独立制片 

的形式掀起了“新电影运动。”主张正视现实,创造扎根巴西民族文化土壤 

的巴西新电影。以反对好莱坞对巴西电影的冲击。他们运用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的制片方法,正视巴西的社会矛盾,制作了一系列优秀影片。代表作品有 

萨拉赛尼的《卡伊萨斯港》(1962)、迭戈斯的《悠扬笛声》(1964)、罗 

查的《太阳国里的上帝和魔鬼》(1964)、多斯一桑托斯的《干涸的生命》 

 (1963)、《爱的饥饿》(1968)。这些影片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甚 

至号召用暴力来摆脱贫困,但是1968年受到政府的严厉镇压,新电影运动就 

被迫消失了。 

     阿根廷这时也出现了“阿根廷新电影”运动。有的是在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影响下,创作现实主义的电影,如比利的《被大水淹没的人》(1962)、 

菲尔德曼的《大生意》(1959)。有的在法国新浪潮影响下,表现人的孤独 

和迷惑,艺术形式讲究完美。如库恩的《年轻的老人》(1961)、科恩的《安 

娜的三个故事》 (1961)、安廷的《奇数》等。最有成就的当推阿亚拉,他 

的影片多涉及政治问题,如《首领》(1958),在意大利圣玛赫里达里古雷 

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他这时期的作品还有《候选人》(1959)、《客栈》 

 (1966)、《我是当家人》(1967)、《庄园》(1968)、《嬉皮士老师》 

 (1969)等,他到80年代还拍出了《恶梦中的过客》(1984)等影片,并多 

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托雷·尼尔松也是阿根廷享有国际声誉的导演。这 

时他有《天使之家》(1957)、《1900年的一个美男子》 (1960)、《圈套 

里的手》 (1961)、《马丁·菲耶罗》(1968)等,因把矛头指向独裁政治 

和贵族观念,常常受到当局的严格审查。 

     这个时期,委内瑞拉女导演贝拉塞拉夫的 《阿拉维》(1958),获戛纳 

电影节奖。查布的《犯罪青年》(1959)、《大人的故事》(1963),秘鲁 

昌比的《雪节》(1957)、《城市住宅区》(1967)、《渔民》(1968)等。 

尤其是戈多伊的《空中没有星星》(1966)更是秘鲁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 

影片。哥伦比亚的阿苏亚加的《石根》(1961)、杜兰的《复仇的阿基列奥》 

 (1968)也都获得较好的评价。 

     拉丁美州在70年代,为了挽救电影滑坡的局面,各国都采取了一些措 

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墨西哥任命曾当演员的埃切韦里亚为国家电影银行行长,采取种种措 

施,发展电影事业。阿尔科利隆的轻喜剧片《有生力量》(1975)、卡萨尔 

斯的揭示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在那些年代》(1972)、《卡诺阿》(1975)、 

 《瘟疫年》(1978)、里普斯坦的反映家庭问题的《没有进步的地方》(1977)、 

埃莫西略的 《我亲爱的玛丽娅》(1979)、戴维森的文艺性的情节剧《玛丽 

娅》 (1971)、卡多纳的风光片《幻想的气球旅行》(1974)、韦斯的《泥 

瓦匠们》(1976)等等,都在国内或国外的电影评奖中获奖。可见,这时期 

墨西哥影片的样式是相当丰富的,年产量也达70部左右,但是仍没达到墨西 

哥历史上最好的水平,而且到70年代末期已显出后继无力。据资料统计,墨 

西哥20000多家电影院上映的影片80%是外国片。而国产片往往被挤出首 


… Page 109…

都,挤到外省或边远小镇上放映。 

     墨西哥在拉美国家还是不错的。巴西、阿根廷由于政局的不稳,情况则 

更差一些了。 

     70年代的巴西,一些早已成名的导演,如迭戈斯、多斯·桑托斯也拍出 

一些新作,而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新涌现的巴雷托拍摄的《弗洛尔夫人和他的 

两个丈夫》,引起过轰动,并打入美国市场。阿根廷因政局反复很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