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艺术史-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顶,正面五个筒形薄壳成簷,设计了全新的影院形象。这是当时运用新结
构、新技术的代表作。1961年建成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圆形的比赛大厅,直
径110米,其屋顶便是用悬索结构建造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国内
的大型建筑很少,但我国在外国援建的项目却不少。如阿尔及利亚的展览馆、
几内亚的人民宫、斯里兰卡的国际会议大厦、塞拉利昂的体育场等等。出现
了考察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不是到中国,而是到中国国门之外的奇特现象。
70年代末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折期,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
大发展时期。在新时期,中国的国门开放了,对外交流交往日益频繁,中国
建筑思想摆脱禁锢,显得极为活跃,现代建筑真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古老的中
华大地上冒出来。城市住宅建筑热潮、旅馆建设热潮,古建筑修缮、重建热
潮,桥梁车站建设热潮,纪念性设施建筑热潮等,简直一个接一个,连续不
… Page 132…
断,交叉出现,其建筑的风格、样式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城市住宅建设,在
1982—1984年两三年之间,光北京、上海就有数万座高层住宅落成,实行市
场经济为主的方针后,各地房地产开发更是如火如荼。别墅式、花园式等住
宅区几乎在各城市都有建筑,旅馆建筑方面,代表性有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
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上海的龙柏饭店、广州的白天鹅宾馆等,古建筑的
修复和重建的如西安青龙寺、四川江油县太白楼、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
阳楼、南昌的滕王阁等。还出现了一批仿古建筑。如北京的琉璃厂,天津的
文化街等等。新时期的建筑有的强调民族特色,如广州白天鹅宾馆采用当时
国际上流行的四季厅,构筑了“故乡水”室内水景,将现代建筑和江南园林
建筑结合,洋溢着中国传统气氛。有的讲究与当地的文化背景一致,如沈阳
新乐遗址,以现代结构的几何体创造了原始古朴的形式。四川自贡恐龙馆以
巨石形体为基调,有种粗犷、浑厚的形象感,与展览的内容和谐一致。有的
注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这既是中国园林建筑的传统,又有现代有
机建筑的色彩,如上海的龙柏饭店的造型新颖,但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那重建的黄鹤楼、滕王阁又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式的楼阁了。
(2)日本建筑
在亚洲,日本的现代建筑起步较早,成就也较突出。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即出现了现代建筑。本世纪50年代,丹下健三的“广
岛和平中心”(1949—1955),前川国男事务所设计的神奈川县立图书馆和
音乐堂(1956)等,就是日本现代建筑趋于成熟的标志。
60年代,日本在长期仿效西方的建筑理论和方法后,随着日本现代建筑
的成熟,出现了建筑的“新陈代谢”理论。倡导者是黑川纪章、丹下健三等
人。其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旧的消亡,新的生长。建筑
也不能是凝固的,应该是成长、变化、衰竭、再生长,周而复始。因此,他
们提倡建筑的“插挂式”、“立交式”,根据“再生率”,设计的作品应随
时可以更替、加减,以适应变化的社会和人的变化的需求。丹下健三的日本
山梨县文化会馆(1966)就是“新陈代谢”派的代表作品。这个会馆是个长
方形的平面,由16个直径5米的钢筋混凝土圆筒把各层平面托起来。16个
圆筒分成四排,每排四个,在圆筒之间架设各层房间,房间可以自由交换。
房间不够,可以继续加高圆筒,再添加楼层。每个圆筒的内部又是安置楼梯、
电梯及其它服务性设施的空间。这个8层楼的建筑,要求的技术很高,是高
技派一类的作品,而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很少。
这个时期的日本建筑的风格、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前川国男的东京文
化会馆(1961)有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的味道;吉田五十八的罗马日本
文化会馆(1962),其排列的廊柱和错落的深簷,更多地反映出来的是日本
传统造型的效果;大谷幸夫的京都国际会馆 (1966—1973),其造型近似日
本神社的叉型架,又象“合掌”。因为建筑是国际会馆,故这造型有其象征
意义,比喻对国际合作的欢迎和希望。空间丰富多变,具有流动感,被誉为
60年代的杰作,有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为了迎接1964年在东京举行的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也是有名的杰作。其造
型奇特,并用悬索结构构造。它是日本传统和创新的巧妙结合。许多奥运运
动员反映,在这体育馆内比赛,不仅能消除紧张感,而且在心理上能得到振
奋,可见其建筑的独特之处了。日本为多地震国家,为了安全,一直限制建
筑的高度,由于建筑的防震理论和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1963年日本废除了
… Page 133…
限高的法律,高层建筑也在这时期相继出现了。
70年代以来,日本的工业、经济和科技发展跃居世界前列,随着民族自
豪感和自信心的增强,日本建筑也从单纯学习西方而转为运用新材料、新技
术突出民族风格的方向发展了。如黑川纪章设计的东京中银舱体楼(1972)、
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1977)等,就有明显的日本传统特色。丹下健三这时
期也有东京草月会馆 (1974—1977)等建筑作品问世。矶崎新设计的群马县
立近代美术馆 (1970—1974),外观像堆放立方体框格,它是日本后现代主
义的代表作。现代与传统并存,现代与传统结合,是日本直到80年代以来的
建筑艺术的基本格局。
… Page 134…
4。美洲的建筑
当代美洲的建筑,不论是北美洲的美国,还是美国以南的辽阔的拉丁美
洲,都是很有成就的。在许多方面往往开世界建筑新风气之先。
(1)美国建筑
美国是现代建筑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名闻世界的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沙利文反对复古主义建筑,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
的著名原则,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盖高楼,芝加哥便成为美国摩天大楼的发
源地。尔后,赖特 (1867—1959)继承芝加哥学派的精神,坚持进行建筑创
新活动,拥护者多,“新建筑运动”顽强地发展着,并形成了现代主义建筑
和有机建筑两大潮流。但是复古主义建筑仍然存在,如40年代完成的华盛顿
国家美术馆和美国最高法院大厦还是用的古典柱式。1937年,欧洲建筑大师
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同时到美国定居,在他们的影响下,美国的
现代主义建筑获得新的力量,迅速扩展。50、60年代,它成为美国现代建筑
的主导潮流。
美国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格罗皮乌斯(1883—1969)曾是欧洲“包豪斯”
的创办人,他到美国后,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等职,广泛传播包豪
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以及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理论,培养了大批人才,
同时还从事建筑实践。主要作品有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西
柏林汉莎区的高层公寓 (1957)等。密斯·范·德·罗(1888—1969)到美
国后,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伊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他明确
提出“少就是多”的观点。所谓“少”是对复古主义那繁琐的装饰而言的,
“多”是指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可能创造出来的建筑上的简洁精确的丰富效
果。他通过对钢筋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提出了灵活多变空
间的理论,创造出简洁、明快而准确的建筑形式和手法。这对建筑界影响很
大,成为风行一时的“密斯风格”,赞同的人很多,故有“密斯学派”之称。
他的作品有芝加哥湖滨公寓 (1948—1951)、伊利诺伊工学院的建筑馆(即
克朗楼)(1955)、纽约西格拉姆大厦(1958)等。
50和60年代,美国现代建筑的流派相当纷繁,除现代主义学派外,著
名的还有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这个流派认为每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
外貌,是由其内在因素决定的。依此,建筑的形式、构成以及有关的种种问
题,也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去决定。赖特曾于1918年访问中国,很推崇中
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他的有机建筑理论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即按自然
所启示的道理行事,不是模仿自然,更不是扭曲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故
名有机建筑。1953年,赖特给“有机”下的定义是“有机的,指的是统一体”,
“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的领域”,“象民间传说和民歌那
样产生出来的房屋比不自然的学院派头更有研究价值。”赖特的理论影响很
广泛,而且越到后来,拥护者就越多。赖特的作品最出名的是“流水别墅”
(1936),此外有普赖斯大楼(1952)、古根海姆美术馆(1959)等等。当
欧洲盛行粗野主义时,美国的典雅主义也有发展,典雅主义的代表建筑师是
雅玛萨基(山崎实)(1912— ),主要作品是圣路易市兰伯特航空港(1953)、
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 (1959)、纽约“世界贸易中心”(1973)等等。费
城学派的创始人是路易斯·康 (1901—1974),他的作品有费城塔式市政大
楼 (1952—1957)、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1953)等。伊姆斯是高技派的代
… Page 135…
表。即使在现代主义流派里,建筑风格和发展方向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布劳
耶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骨干之一,还同格罗皮乌斯合作设计过作品。他于1944
年加入美国籍后,对美国传统的建筑技术发生了兴趣,从中汲取经验,把现
代建筑和美国地方特点结合,设计了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中一幢展览住宅
(1949)。1962年设计的法国的戛得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究中心大厦,又以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雕塑感见长,支承整个大厦的树枝形柱,造型独特,更为
许多人效仿。约翰逊 (1906— )曾在格罗皮乌斯指导下研究建筑,又撰写
《密斯传》,宣传密斯·范·德·罗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1950年,他为自
己设计的住宅,也是密斯刚刚脱稿的范斯沃斯玻璃住宅的翻版。然而,当他
协助密斯完成西格拉姆大厦的设计不久,却态度大变,转而宣传冲破密斯学
派的单调性和局限性,他说:“我是个传统主义者。”强调建筑形式要摆脱
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甚至说:“形式应该遵循的是人们头脑里的思想。”
第一个提出要向路易斯·康靠拢,于是他成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领袖。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