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当代艺术史 >

第6部分

世界当代艺术史-第6部分

小说: 世界当代艺术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60年代后,他的许多作品才被肯定。1975年,作曲家去世后,列宁格 

勒爱乐乐团举行纪念音乐会,演奏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全部作品,音乐厅内“坐 

无虚席”,唯有一个座位是空的,上面放满鲜花,那是作曲家生前常坐的一 

个位子,可见群众对他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群众歌曲、艺术歌曲的创作也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收获。如索洛维约 

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如果全世界的小伙子》(1957), 

诺维科夫的《我的祖国》(1946)、《俄罗斯》(1946)、《世界民主青年 

进行曲》(1947),波克拉斯的《列宁之歌》,杜纳耶夫斯基的《丰收之歌》, 


… Page 20…

扎哈罗夫的《岁月流逝》等。这些作者都是苏联著名的歌曲作者,这些作品 

也传唱很广。 

     这个时期,苏联之外的东欧其它国家的音乐也有较大发展。捷克的马尔 

蒂努(1890—1959),是个多产作曲家,作品总数达400部,他的喜歌剧《米 

兰多林娜》(1959)、交响曲《彼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的壁画》(1953) 

就相当有名。他被公认为捷克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多比阿什(1908 

—1978),他创作的康塔塔《建设祖国,保卫和平》用捷克民族舞曲波尔卡 

的形式,抒发对新生活的感受和对世界和平的信念,1950年获国际和平金质 

奖章。 

     波兰的卢托斯瓦夫斯基 (1913—      )的《第一交响曲》(1947)、管 

弦乐《小组曲》(1951)等,颇具波兰民间音乐的风味。他1954年创作的《管 

弦乐协奏曲》相当有名。 

     南斯拉夫的孔约维奇(1883—1970),这期间的歌剧《农民》(1952)、 

 《祖国》(1960)等具有南斯拉夫民间音乐的强烈色彩。 

     罗马尼亚的康斯坦丁内斯库(1909—1963)、保加利亚的弗拉季格罗夫 

的《五月小交响曲》、皮普科夫的歌剧《莫姆尔》、匈牙利的音乐一向在欧 

洲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里诞生过李斯特、埃尔凯尔、巴托克等享有世界声誉 

的人物。在当代,萨博、韦伊奈也很有影响。 

     东欧后期的音乐 

     60年代以来,前苏联及东欧诸国随着观念的更新和政策的开放,创作道 

路显得自由而宽阔。过去受批判的作曲家恢复了名誉,过去遭禁的作品得到 

开放,过去被迫流亡国外的作曲家重又返回家乡。对外文化交流也活跃起来。 

苏联的音乐家出国访问,西方的音乐家也出现在东欧诸国的音乐舞台。最典 

型的例子是斯特拉文斯基,他是西方现代音乐的杰出代表。对他的作品,苏 

联音乐界一直持否定的、批判的态度。他定居美国,几十年不能回国。1962 

年,他率团回国访问,就受到热烈的欢迎。在这种政治气候变化的条件下, 

当代后期苏联等国的音乐,一方面那民族民间的、国内或国外的古典音乐及 

现当代创作的群众歌曲和优秀专业作品,仍然是音乐舞台上的主导流派;另 

一方面也有不少的中青年作曲家积极开展西方现代音乐思潮的吸收和手法的 

试验,也颇见成效。美国的爵士乐、摇滚乐受到许多青年喜爱,出现于公共 

文化场所。两者各有各的听众,时时引起争论,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处于 

平行发展之中。 

     这个时期的创作三大题材的成就突出:一是所谓“公民性”的题材,如 

歌颂祖国、人民、友谊、爱情等等;二是从新的角度描写过去的革命和战争; 

三是对诗歌文学的音乐化作品。 

     歌剧有梅图斯的《乌里扬诺夫兄弟》、穆拉杰利作曲的《十月》、霍尔 

明诺夫作曲的《乐观的悲剧》、捷尔仁斯基的《一个人的遭遇》、莫尔恰诺 

夫作曲的《这里黎明静悄悄》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彼得罗夫的歌剧《彼得 

一世》,形式新颖,招人喜爱。布茨科的《白夜》和霍尔明诺夫的《外套》, 

全剧仅有一、两个角色,是一种新型的室内歌剧。 

     大型声乐——器乐作品:肖斯塔科维奇的声乐交响诗《斯捷潘·拉辛的 

死刑》及《第十三交响曲》、《第十四交响曲》,卡巴列夫斯基的《追思曲 

—纪念反法西斯斗争的牺牲者》,谢德林用沃兹涅先斯基的诗歌创作的 《诗 

学》及根据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都颇为有名。 


… Page 21…

     这个时期的器乐作品也有收获。日加诺夫的第二交响曲 《萨班土伊》 

 (1970)、《第十二交响曲》(1981),塔克塔基什维利《小提琴协奏曲》 

 (1976),什托加连科的作品植根乌克兰的民间土壤,他的7部交响乐,其 

中5部便是这个时代完成的。如《纪念一位同志》(1966)、《基辅》(1972)、 

 《共青团》(1975)、《祖国之路》(1978)、《钢琴与乐队的交响舞曲》 

 (1980)。 

     创作歌曲的人很多,帕赫穆托娃的歌曲套曲《泰加森林的星星》(1963)、 

 《拥抱天空》(1966)、《加加林星座》(1971)等,也别具特色。 

     在前苏联当代后期的乐坛上,探索西方现代音乐技法的情况虽不占主 

流,但却是“热流”,处于方兴未艾之中。如杰尼索夫、谢德林、施尼特凯 

等人的行动较快,他们在60年代开始的试验序列主义、音响主义、微分音、 

具体音乐、机遇音乐和电子音乐等等现代技法。60年代中期,格拉博夫斯基、 

戈修阿茨基、西尔韦斯特罗夫和扎戈尔切夫等人还成立基辅小组,热心探索 

现代音乐,这是苏联出现较早的现代音乐研究团体之一。 

     在试验西方现代音乐技法的过程中,目前已从效仿阶段开始进入在继承 

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法和吸收现代技法而发展民族传统的阶段了。如塔 

克塔基什维利是格鲁吉亚人,他将格鲁吉亚民族风格、古典传统和西方 20 

世纪的新技法融为一体,创作了一批不错的作品。在60年代后,他的作品有 

歌剧《明季亚》(1961)、《盗月》(1976)及《小提琴协奏曲》(1976) 

等等。 

     东欧的捷克、波兰、罗马尼亚等国是1945年前后变成社会主义国家的, 

在立国之前,现代音乐已有基础,立国后的限制也没有苏联严格,因此,现 

代音乐的因素在这些国家的滋长要宽松些,也迅速些。如捷克著名作曲家哈 

巴于1923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就建立过微分音音乐系,1951年该系停办。 

他也写过12音的音乐,并有微分音的歌剧、钢琴曲、弦乐四重奏等问世,直 

到70年代,他还创作了《第十六弦乐四重奏》(1967)、小提琴与钢琴《组 

曲》(1972)等作品。波兰的彭代雷茨基(1933—)是较早吸收现代音乐技 

巧的作曲家。他按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的风格,创作过《小品》、《放射》 

等作品。他将10件乐器、女高音、朗诵融于一体的《诗节》(1959),还轰 

动一时。60年代,他形成个人的风格,他的作品很多,如《小提琴协奏曲》 

 (1963)、抒情歌剧《失乐园》(1978)、《中提琴协奏曲》 (1983),都 

是较好的作品。 


… Page 22…

                                3。亚洲音乐 



     古老大陆亚洲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其中 

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亚韵味的音乐,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韵味音乐和以 

阿拉伯为代表的西亚韵味音乐尤其各具特色。在当代,亚洲音乐在发扬亚洲 

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欧、美音乐的营养,又有新发展,呈现新面貌。 

      (1)中国当代音乐 

     中国是亚洲的文明古国,从出土的乐器看,最古的是7000多年前的骨 

哨,那么中国音乐的萌生期,肯定更要古老得多。中国音乐的发展,大致经 

历了以歌舞音乐为中心、以戏曲音乐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等三个阶段。1840年 

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从那时起,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入侵和中国民 

族工业的发展,欧洲的音乐文化也进入华夏大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 

经历了并行、碰撞、吸收、创新的过程,尔后又以新的姿态在世界乐坛上屹 

立着,闪烁出中国音乐独特的光华。特别是1949年,年轻的共和国诞生后, 

中国音乐才真正进入了大步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当代音乐从时间上划分,应从1949年为开端。但是,它的源头已超 

越了这个时间界线,因为在共和国成立前的新民主义阶段,那些进步的、爱 

国的音乐家们已为中国当代音乐的出现深深地埋下了奠基石。首先是群众歌 

曲创作几度掀起高潮,如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战时期,都产生 

了大量的歌曲,尤其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出现了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 

麦新的《大刀进行曲》、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等。这时还诞生了中国新 

歌剧,如《兄妹开荒》、《白毛女》。出现了冼星海(1905—1945)这样著 

名的作曲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歌曲,还开创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大合唱《黄 

河大合唱》,赢得了世界声誉;他的交响曲等器乐作品,也有开拓之功。更 

主要的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吸收古代音乐及现代音乐精华、以 

创造植根现实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作品的道路,都为当代音乐的发 

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当代音乐虽只40多年,但颇多波折,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总的趋势 

却是不断发展的。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音乐事业的发展,1949年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中国音乐家协会 (初名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筹建 

了中央音乐学院及中央乐团等,为当代音乐的发展准备了扎实的条件。为推 

动音乐的发展,还举行过汇演、调演等活动。十多年发展后,因“文化大革 

命”的爆发,差点断送了中国的音乐艺术。尽管道路坎坷,新中国成立后的 

那段平稳日子里,中国音乐文化的成绩还是巨大的,重要的歌剧有《刘胡兰》、 

 《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草原之歌》、《红霞》、《洪湖赤 

卫队》、《江姐》等;歌舞剧有《刘三姐》;舞剧有《宝莲灯》、《小刀会》; 

芭蕾有《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等。这些作品的创作与演出,在继《白 

毛女》之后,对中国当代歌剧、舞剧的发展,都进行了可喜的探索,取得了 

有益的经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器乐,特别是大型的器乐创作,中国的基 

础是相当薄弱的,但经过音乐事业组织者和音乐艺术家的努力,也有了长足 

的进步。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小型弦管乐曲《瑶族舞曲》、《貔貅舞曲》,大 

型管弦乐曲有《新中国交响组曲》、《汩罗沉流》、《山林之歌》、《浣溪 

纱》、《嘎达梅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