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明朝宦官 >

第24部分

明朝宦官-第24部分

小说: 明朝宦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 《明史》卷一九二《张翀传》。   
        [195] 《明史》卷一五九《王宇传》。   
        [196] 王世贞: 《弇山堂别集》卷九二《中官考》三。   
        [198] 《明史》卷一八○《强珍传》。   
        [199] [200] 《明史》卷三○四《宦官一》。   
        [201] 《万历野获编》卷二二。       
   
      第53节:明朝宦官与文化(11)       
        [202] 《明史》卷一九二《安磐传》。   
        [203] 丁易: 《明代特务政治》第四章《天下兵马的总监督》。   
        [204] 周同谷: 《霜猿集》。   
        [205] 毛奇龄: 《武宗外纪》。   
        [206] 《明史》卷二三四《卢洪春传》。   
        [207] 《明史》卷二二二《张学颜传》。   
        [208] 《明史》卷三○五《宦官一》。   
        [209] 《平寇志》卷八。   
        [210] 《明史》卷二三四《卢洪春传,附董基传》。   
        [211] 吴履震: 《五茸志逸》卷八。   
        [212]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卷二九。   
        [213] 张志淳: 《南园漫录》卷一○。   
        [214] 沈榜: 《宛署杂记》卷一九。   
        [215] 蒋一葵: 《长安客话》卷三。   
        [216] 刘侗: 《帝京景物略》卷五。   
        [217] 于敏中等编纂: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九七。   
        [218] 林道远: 《摩诃庵小记》。载《北京风物散记》第一集。   
        [219] [269] 刘若愚: 《酌中志》卷二二。   
        [220] 何孟春: 《余冬序录摘抄内外篇》卷一。   
        [221] 陈洪谟: 《继世纪闻》卷二。   
        [222] [223] 文秉: 《先拨志始》卷上。   
        [224] 钱谦益: 《列朝诗集》丁集下。   
        [225] 《明史》卷二四五《缪昌期传》。   
        [226] [237] 文秉: 《先拨志始》卷下。   
        [227] 孙承泽: 《天府广记》卷二六。   
        [228] 都穆: 《听雨纪谈》。   
        [229] [234] 徐咸: 《西园杂记》卷下。   
        [230] 皇甫庸: 《近峰闻略》。   
        [231] 陈洪谟: 《继世纪闻》卷一。   
        [232] 韩邦奇: 《苑洛集》卷七。   
        [233] 王世贞: 《觚不觚录》。   
        [235] 郑仲夔: 《耳新》卷七。   
        [236] 茅元仪: 《掌记》卷六。   
        [238] [243] [244] 钱谦益: 《列朝诗集》丙集。   
        [239] 《重修常昭合志》卷二○,人物志。   
        [240] 蒋一葵: 《尧山堂外纪》卷九四。   
        [241] 谭希思: 《明大政纂要》卷四一。   
        [242] 郑晓: 《今言》卷二。   
        [245] 郑岳: 《山斋文集》卷一。   
        [246] 见本书本章三《明朝宦官与军事》。   
        [247] 在某些史料及现代史学著作中,把《富阳民谣》说成是百姓作的民歌,误。参见王春瑜作《富春谣作者考》,载《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  
       
        [248] 见本书本章二《明朝宦官与经济》。   
        [249] 《列朝诗集》丁集,卷一五。   
        [250] 张岱: 《陶庵梦忆》卷七。   
        [251] 郑振铎: 《中国文学史》第六十四章。   
        [252] 《吴县志》卷七八,杂记一。   
        [253] 董含: 《三冈识略》卷七。   
        [254] 王重民: 《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小说类。   
        [255] 谢国桢: 《增订晚明史籍考》卷二四。   
        [256] 《醉醒石》第一一六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57] 《宛署杂记》卷二○。   
        [258] 神穆德: 《潭柘山岫云寺志》卷一。   
        [259] 查慎行: 《人海记》第六页。   
        [260] 《万历野获编》卷二四。   
        [262] 宋起凤: 《稗说》卷四。见《明史资料丛刊》第二辑。   
        [263] 王樵: 《方麓集》卷一一。   
        [264] 谢肇: 《五杂俎》卷三。   
        [265] 《酌中志》卷五。   
        [266] 《明史》卷三○五《宦官二》。   
        [267] 此条材料系王毓铨先生提示。   
        [268] 抱阳生: 《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一○。   
        [270] 《明史》卷三○四《宦官一》。   
        [271] 张岱: 《西湖梦寻》卷三。   
        [272] 刊于《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二期。   
        [273] 朱彝尊: 《明诗综》卷八七。   
        一、 郑和       
     
      第54节:郑和(1)       
        郑和,(1371—1434[?])云南昆阳(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人,回族。原姓马;曾祖父叫拜颜,祖父、父亲都叫哈只;哈只是阿拉伯语“na 
      ji”的译音,意为“巡礼人”。大概郑和的祖父、父亲都曾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去朝过圣[1],也就是巡礼,因此颇受地方百姓尊重,干脆叫他们哈只了。不用说,郑和一家都信奉伊斯兰教。洪武十五年(1382),郑和的父亲病故,抛下十三岁的他和另外五个兄弟姊妹。郑和本人除信伊斯兰教外,对佛教及民间崇奉的神,如东南沿海的海神天妃,也并不排斥。 
        
        大约就在其父去世前不久,他因某种机缘入宫当了宦官,叫他三保,侍候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他跟随燕王征战有功,擢升为太监,赐姓郑。其间的详细情形,无确切可靠的史料记载,人们至今并不清楚。 
        
        郑和至今仍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与他的下“西洋”,成为杰出的航海家,是密切相关的。所谓“西洋”,是明朝人的地理概念,他们以婆罗洲为中心,婆罗洲以东的,称东洋,以西的,称西洋,“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2]。郑和航海所经之地,大部分在婆罗洲以西,所以一般通称“三保太监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几百年来至今,史学家们聚讼纷纭,并无定论。我们倒不如相信《明史?郑和本传》的说法,以免把问题复杂化:“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中国历代帝王,向来以天之子自居,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在他们有了强大的国力基础时,总要扬威四海,与所谓“四夷”各国建立盛大的朝贡贸易关系。朱棣更是这方面的典型。看来,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仍在于此。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永乐三年(1405)七月到永乐五年(1407)十月。他建造了不少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这次首航,郑和率领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海船二百零八艘[3],带了大量金银钱钞。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这支航行队伍航船的体积之大、设备的先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郑和与副使太监王景弘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泛海至福建,继由福建五虎门扬帆,首先抵达占城(越南南部),遍历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泰国)、满剌加(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巫里(印度西岸的Malabar)、古里(印度西岸的科泽科德)、锡兰(斯里兰卡)等国。据《明史》本传载,他沿途“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在经过旧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时,原籍广东的海盗陈祖义,剽掠海上,横行无忌,公然来抢劫郑和的船队,郑和下令将这股海盗打得落花流水,活捉了陈祖义,带回中国,献俘于朝,被斩于都市。从此海道安宁,“番人赖之以安业”[4]。朱棣对郑和的这次远航,非常高兴,因为各国使者也随船来朝拜。朱棣一一赏赐,并对郑和等予以表彰。 
        
        永乐五年(1407)十月至永乐七年(1409)七、八月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这次航行,在时间上,紧接着第一次下西洋,回国不久又出发了。当然,这与需要利用东北季候风也有很大关系。这次航行所至之地有占城、爪哇、暹罗、苏门答腊、南巫里、古里、柯枝(印度柯钦)、锡兰等国。 
        
        永乐七年(1409)十月至永乐九年(1411)七月,郑和三下“西洋”。这次船队由四十八艘船组成,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小呗喃(疑即小葛兰,印度奎隆)、柯枝、古里;暹罗、南巫里、加异勒(印度半岛南部东岸)、甘巴里(印度科摩林角)、阿拨把丹(印度半岛南部东岸)等国。这次航行中发生了一件不无遗憾的大事:郑和在返航途中,再次经过锡兰时,国王亚烈苦奈儿引诱郑和到该国,索金币,并发兵抢劫郑和的船队。郑和见锡兰兵大队人马已经出发,国内空虚,便率领二千余人,出其不意地攻破了锡兰都城,活捉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抢劫郑和船队的锡兰兵闻讯后,还军自救,又被郑和等打得落荒而逃。后来,郑和将亚烈苦奈儿等带回国,献俘于朝,朱棣宽大为怀,将他们都释放回国了。 
            
       
      第55节:郑和(2)       
        永乐十一年(1413)十月(?)至永乐十三年(1415)八月,郑和进行了第四次远航。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柯枝、古里、溜山(马尔代夫)、忽鲁谟斯(波斯湾口Ormuz);加异勒、彭亨(马来西亚彭亨)、急兰丹(马来西亚之吉兰丹)、阿鲁(苏门答腊岛中部偏西)、南渤利(苏门答腊岛西北角)。在苏门答腊,打了有些令人遗憾的一仗。关于这场战斗,史料记载说法不一,《明史?郑和本传》载谓:苏门答腊的前伪王子苏干剌,阴谋推翻国王,自己上台执政,他很恨郑和没有赠给他物品,便率兵攻击。郑和力战,在苏门答腊岛西北角的喃渤利,生擒了苏干剌及其妻子。朱棣对这次下“西洋”,也十分高兴,给将士不少奖赏。郑和的这次航行,越过印度以西,到达波斯湾。 
        
        郑和第五次航行,在永乐十五年(1417)五月至永乐十七年(1419)八月。先后到达占城、古里、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南巫里、彭亨、锡兰山、溜山、南渤利、阿丹(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亚丁)、麻林(肯尼亚马林迪)、忽鲁谟斯、柯枝;沙里湾泥(印度半岛南部东岸)、木骨都束(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索马里布腊瓦)、剌撒(亚丁和佐法尔之间)。此次航行到达了遥远的非洲赤道以南东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