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 >

第12部分

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第12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告诫炮兵军官不要仅仅为了满足步兵和骑兵的要求而浪费火力,而应利用球 

形弹与霰弹的特性,集中火力于敌人的步兵上,在敌人阵线上打开缺口,以 

便自己一方的军队冲锋,突破目标。 

     关于战术的运用。由于当时交战双方都使用线式战术,作战等于双方面 

对面的一场已知的大屠杀。因此为避免这种“自杀”,又要击溃敌军,他力 

主“侧面进攻术”,设计了他的著名的“斜形序列”。即用其一翼以梯队向 

前攻击,而另一翼则向后卷起。若第一攻击队成功,则整个部队可以席卷敌 

阵。假如失败,后缩的一队可以调动过来支援或掩护第一批攻击部队后撤。 

以此减少损失到最小限度。 

     对于作战方式。腓特烈大帝认为:普鲁士的战争应该是“短促而有生气” 

的,一位普鲁士将军必须要寻求迅速的解决战争。他认为:一场长期的战争 

会耗尽普鲁士的资源,使普鲁士部队的优良纪律为之崩溃。其“速决战”的 

原因概括为:a,国家资源有限;b,军队作战必须依赖事先准备好的、固定 

的仓库和基地;c,士兵尽管训练优良,可并无内在的自信心,遇有危难便会 


… Page 35…

无法支持。而这些问题对腓特烈大帝来说都是无法克服的:他不能使普鲁士 

变成富饶的国家,对于有限资源只能节约;他不可能让军队在占领地分散着 

去自筹粮秣,不然他那靠纪律维持的军队就会涣散瓦解;而若无充足有规律 

的补给,这支军队同样会失去战斗力的。有鉴于此,他的作战思想也趋向于 

 “阵地战”了,在战略要地之处,建立有永远补给线的坚固要塞。他说:要 

塞好象一种强有力的钉子,足以使一个统治者的各省区钉牢在一起。他还反 

对大规模的会战,即双方主力部队的摊牌、决斗。他认为会战的偶然因素太 

大了,而无法施展战将的智力。战斗应凭借优秀的计划、算计和智慧,以及 

卓越的指挥能力,而不是大规模的狂热混战。嗜好会战的将领,定是因其缺 

乏才能,才铤而走险,所以会战无可取之处。况且,这也太浪费了,这样地 

屠杀损失是普军所承受不起的。所以,腓特烈大帝的战略目标,通常不是要 

歼灭敌人的战斗主力,而是迫敌放弃阵地。同时,他也认识到:假若要作一 

次会战,则胜利的一方应该作歼灭性的追击,但是这对于他的部队是很难的。 

而阵地战,从整体形态看是“安详、迟缓、平稳”的,这与他早年主张的“速 

决战”似乎完全不同。不过在具体作战时,他并未放弃“速决”原则。从中 

腓特烈大帝还发现了一条规律:一支军队若是远离疆土到他地作战,则很少 

有取胜的希望。1775年他写道:“也许是受了人类天性的影响吗?一个人在 

自卫时要比在欺凌他人时,更感到理直气壮。不过可能物质的原因要比精神 

上的原因更为重要,因为在距离疆界太遥远的地方去作战,不仅粮食的供应 

会感到困难,而且,新兵、马匹、被服和弹药的补充也都不会立即做到。” 

尽管腓特烈大帝的作战方法与企图越来越复杂,甚至似乎有些保守,但他还 

是坚决反对“消极作战”的。他始终强调奇袭的效果,他将普鲁士的一些新 

战术和武器上的新装备都作为国家机密,尽量保密。 

     对普鲁士的军事发展战略,腓特烈大帝似乎没有彼得大帝那样的野心。 

他在使欧洲大吃一惊之后,则以地区性霸主和欧洲列强之一的地位为满足 

了。他计划中的最后扩张限度包括:波兰、萨克森和瑞典属地波美拉尼亚。 

他深信欧洲的均势是有价值的。 

     腓特烈大帝一生都在与军事打交道,他对战争的精辟认识,已经达到那 

个时代的绝对高度。他悟出一个道理:用纯粹的战争手段是没有希望达到目 

的的。在他的《军事教令》中,他曾这样写道:“假若不是征服对于胜利者, 

也和对于失败者是同样的足以具有送命的危险,则凭着象这样的部队 (普鲁 

士的部队),即足以使世界本身屈服。”在他的其它作品中还这样描述战争: 

 “这个铜头的巨怪,战争的魔鬼,是只想饮血和毁灭的。”他接着说:“我 

们不应该只是讽刺战争,而应该铲除它,好象医师之于热病一样。”他承认 

战争是一种“原始的罪恶”。 



     (2)叶卡特琳娜大帝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军事的显赫一极——沙皇俄国,由于彼得大帝去世 

之后 30多年的内部争斗,国力已经削弱。尽管它仍试图贯彻彼得大帝的战 

略,发动和参与了4次战争:波兰王位战争、俄土战争、俄瑞战争和七年战 

争,但在欧洲的军事史上并无多大影响。只是在“七年战争”的最后一年, 

即1762年6月27日,彼得三世之妻叶卡特琳娜发动政变,自立为女皇(称 

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年)之后,俄国在欧洲的军事影响才重新举足 

轻重;并且在她的统治之下,俄国军事各方面皆有重要发展。叶卡特琳娜也 


… Page 36…

和奥地利的特利萨、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一样,认识到“进步主义”的近代 

思想对君主政治和王朝利益的价值,标榜自己是启蒙思想家们的朋友,实行 

的是“开明专制”。因此,她虽比腓特烈的资格稍逊一筹,但凭借其蒸蒸日 

上的帝国及其庞大令人生畏的军事机器,成为继彼得大帝之后又一位令欧洲 

刮目相看的沙皇。由于她的军事业绩恰好时跨两个时代,因此,她可谓这一 

时代——王朝战争时代,在军事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最后一位专制君主了。 

     ①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军队。叶卡特琳娜二世上台之后,扭转前几代沙皇 

军事废弛的局面,使俄国军队又经历了一个大发展阶段。在俄国参与的七年 

战争中,刚当政的女沙皇敏锐地从中吸取许多经验与教训。她发现了普鲁士 

军队的效率,英国、法国等西欧强大军事工业的能量与作用。她不懂军事, 

但有战略头脑,始终把军队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并且从根本上扶持军队,使 

俄国成为一个军事帝国。她使彼得大帝的“梦想”现实地闪现在世人面前, 

使得列强不得不把俄国作为扰动世界既定格局的威胁。在她统治末期,俄国 

的军费几乎占了政府财政预算的一半。 

     18世纪后期,俄国正规军仍实行单一的征兵制。但进行了役龄的改革: 

军官实行志愿服役制,士兵由终身服役改为25年。减少了民众对服役的不 

满。在女皇统治末期,俄军总兵力达50万人,居欧洲第一。 

     兵种有所增加,也更复杂了。步兵分为火炮兵,掷弹兵和猎步兵 (简称 

猎兵)。骑兵有胸甲骑兵,乘马掷弹兵,轻骑兵,枪骑兵和猎骑兵;龙骑兵 

被淘汰。其中猎兵为一种轻步兵,是新兵种。主要是因为他们使用一种新式 

 “猎兵枪”(第一代线膛枪,或称为“前装短步枪”,射程和命中率都超过 

滑膛枪。但装弹程序复杂,2分钟射击一次,要比滑膛枪慢)。猎兵作战时 

也用新战术:不是列线式横队齐射,而是成散兵线,各自为战,瞄准射击。 

由于枪支不足,猎兵人数不多,1777年才开始有营的建制;1785年始有团的 

建制。最初,因其少,而且射速慢,主要用于射击敌军指挥官,而没有作为 

主力作战部队。 

     炮兵也有发展。在“七年战争”期间,俄国试制成功了一种“臼炮”, 

称“独角兽”。其特点是能够发射多种炮弹,包括榴弹、霰弹、球形弹和燃 

烧弹等;重量轻,便于机动,但射程较近。1794年建立骑炮兵(乘马炮兵)。 

     军队编制方面,同法国类似。“团”仍为最大战术单位,“师”为合成 

兵种单位,也有单一兵种的“师”,如步兵师和骑兵师等。1763年开始炮兵 

独立编制,设炮兵团。因俄国战线长,故从18世纪70年代起,在不同的战 

略方向上组成“集团军”(或“军团”),但不是一级固定的编制。 

     战术方面。大体上从线式战术向纵队战术和散兵线战术过渡。 

     海军建设。彼得大帝之后一个时期,俄国的海军受到削弱。叶卡特琳娜 

二世时期重新重视海军。波罗的海舰队新造战列舰90艘,三桅巡航舰40艘。 

还建造了黑海舰队:战列舰10余艘,三桅巡航舰50艘。恢复了彼得大帝时 

期的“海军陆战队”,并继续吸收大批外籍海军专家来俄供职。 

     最高军事统帅机构,原为“最高宫廷会议”,后改组为“军事会议”。 

陆海军事务仍由“陆军院”和“海军院”分别管理。1762—1763年间正式建 

立“总参谋部”,由陆军院副院长兼“总参谋长”。其主要职责是准备未来 

战争各个战场的有关资料,培训军需官员,管理地图绘制工作,等等。 

     建军思想。由于士兵多来自农民,而军官多来自贵族,所以,在军队中 

官兵关系实质就是穿军装的贵族与穿军装的农民的关系。如何巩固军队,提 


… Page 37…

高战斗力呢? 

     保守派认为士兵不可靠,应学习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样子,把士兵训练 

成盲目服从,毫无思想的木偶人。在军中严格操练,辅以棒棍纪律。作战须 

沿用“机动战略”和“线式战术”。革新派则认为普鲁士军事制度有其弊端, 

不应抄袭。认为普军近半数是外国雇佣军,而俄军绝大多数是俄罗斯人,可 

谓“民族军”,因此就比普军有更为有利的条件,用“爱国”和“荣誉”激 

励士兵,用“民族主义”情绪,刺激士兵的主动性,提高士气和增加战斗力。 

还主张关心士兵,缓和官兵关系。在军事训练中,重视与实战需要相结合。 

强调“积极主动地进攻”,并探索适应参战军队人数增多、火力加强等新条 

件的战术、战法。这一派继承了彼得大帝的军事改良主义。他们对军事的改 

革,使沙皇制的军事崩溃推迟了100年,渡过了“欧洲革命”的冲击波。 

     ②女皇的军事改革家。叶卡特琳娜时期,俄国军事改革代表人物有鲁缅 

采夫、苏沃洛夫、乌沙科夫。 

     彼得·鲁缅采夫,1725年生于一俄国中等贵族家庭。5岁时登记为近卫 

军列兵,15岁参加对瑞典的作战,18岁任步兵团长,30岁晋升为少将。1768 

—1774年俄土战争时期,调任集团军司令,升为元帅。他著有两篇著名的军 

事著作:《勤务守则》和《想法》。前者是1770年为集团军起草的条令,后 

为全军通用;后者是1777年呈报女皇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意见书。他继承和发 

展了彼得大帝的“进攻战略”,认为积极主动的进攻是进行战争的主要原则, 

即使在兵力处于劣势等不利的条件下,也要强调进攻作战,要以寡胜众。这 

种思想在其参与的“七年战争”和“俄土战争”中表现突出。他在俄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