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当时渐露强盛端倪的西方列强交流的机会,只顾妄自尊大。
4。军事规模
近代中期欧洲绝大部分国家以募兵制为主,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向公民
义务兵制下的征兵制转变。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欧洲君主的兵源总显
不足,军队规模一般都很小,从而也形成了“有限战争”形式。即使美国的
民兵,也只是地区性的义务兵,而作为国家正规军的义务兵规模则非常小。
因为它们的军队所有者——立宪君主和代议制国家,权力有限,既无权进行
无限地征兵,又没有足够的金钱养一支庞大的常备正规军。
清政权则实行世兵制和封建义务兵役制下的“抽丁”征兵法。所以,清
朝皇帝的军队兵源从不成问题,总能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约是欧洲各国军
队的总和。因为清帝是绝对的专制君主,他有权支配全国的人力和财力。
5。军事统御
欧美军队的统御系统的建立,宗旨是提高军队的战术水平,增强战斗力。
因为列强的军队规模相对中国是很小的,又多进行对外战争,故军队的所有
者则千方百计地有效利用这支“宝贵”的军队,使之尽最大可能为自己夺得
利益。因此,也就少有驻扎地方的常备军,也就无需着重提防国内驻军干政,
统御机构也就必然简化。
有清以来,对中国历史上本已发达的军事统御体制加以继承和发展,其
对军队控制之完备、严密和烦琐,可谓登峰造极。因为,清朝几十万大军绝
大多数是用于镇压国内反抗而驻扎境内各地。在边患尚少的清前期,这支内
地的常备军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朝廷的工具,又是王朝的威胁。所以,
清廷的这套烦琐、严密的统御体制,旨不在使用军队,而在于维持和控制军
队。这必然导致军事的低效率和腐败。所以,这种统御方面的“完备”性,
并不是军事强大的表现,而是军事衰败的结果。最终在与西方的军事对抗中,
这支“大军”竟不堪一击,不得不被其他形式的军队所代替。
6。武器装备
在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动下,近代欧美军火工业科技与生产突飞猛进,随
之而来的是战术及军事思想的变化和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新的科技与生产
力,理所当然地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并发生效果。
满清有国之后,只着眼于“定国安邦”,而国内外又无强敌劲旅,加之
满清落后的军事思想——“以骑射为本”、“强干弱枝”等,对国民的尚武
… Page 100…
精神予以压制,这极大地阻碍了官方与民间的军械发明与制造,以至清代在
武器方面,不仅未有进步,反而使明代曾一度领先的军火制造业有所倒退,
一些制造方法失传,军事技术与军事思想也只是对古法的抄袭、发挥而已,
大量的兵书被列为禁书。这种情况与同时代的欧美相比,不免暗然失色。
7。战争后果
欧美近代中期的战争,虽然频繁,但不具有毁灭性。战争后果尽管有人
员伤亡和财物损失,但相对中国的战争来说,损失是有限的,甚至那里的战
争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从宏观角度看,军事行为对生产力的需
求而产生的动力而言。战争对物质的消耗是不可否认的。这是因为欧洲此时
进行的主要是“有限战争”,并不构成对文明的毁灭。
有清一代几乎所有的战争都具有毁灭性,而战后的恢复仍只有清廷一个
政权来进行,所以,此时中国内地的战争往往是灾祸,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
打击。这与西方多个政权共同在遭战争涂炭地区重建的情况相反。清军入关
灭明的战争,在全国镇压起义的战争,无论在军事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
具有“彻底消灭”敌人反抗力量的意图,大战过后,便是当地文明的劫难。
由于战略思想和实力的缘故,清廷对境外的战争则采取“有限战争”原则。
这种结局对整个近代中期中国军事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中的
一幕。
… Page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