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俄罗斯文化之路 >

第7部分

俄罗斯文化之路-第7部分

小说: 俄罗斯文化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像画传入罗斯的初期,其风格完全仿照拜占庭式样,严肃而又刻板。但在经过大约两个世纪之后,罗斯圣像画已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区色彩的独特风格,出现了诸如诺夫哥罗德派、莫斯科派、特维尔派等多种圣像画流派。在这种原来一直给人以威严肃穆印象的宗教艺术中,开始流露出感情色彩。基督、圣母和圣徒们的形象更加接近于普通人,画面也更加富于动态。
  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圣像画家,当首推安德烈·鲁布廖夫。
  鲁布廖夫(约1360一约1430)是莫斯科近郊安德罗尼科夫修道院的修道士,年轻时曾同当时罗斯文化的著名中心——谢尔盖耶夫三圣修道院——有来往。在鲁布廖夫生活的时代,罗斯尚未摆脱蒙古压迫,但罗斯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罗斯人开始重视精神生活。鲁布廖夫绘制的圣像画线条明快,色彩柔和,人物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抒情格调。1405 年,他同费奥凡·格列克和普罗霍尔一起为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大教堂绘制壁画。他创作的《西特罗沃的福音》极富个性,用柔和的紫藤色和天蓝色描绘的天使形象尤其优雅、精致。1408年,鲁布廖夫和他的朋友达尼伊尔一起完成了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升天大教堂的壁画。就在这一年冬天,弗拉基米尔城又遭金帐汗国军队烧杀劫掠,鲁布廖夫的壁画也被烟尘蒙蔽,直到1918年修葺这个教堂时才被发现。他在大教堂西侧拱门上所绘的天使优美而富有魅力,在那具有俄罗斯人特征的脸庞上表现出信念与乐观的神情,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鲁布廖夫最著名的作品是为扎戈尔斯克城三位一体教堂所绘制的圣像画《圣三位一体》。这幅画取材于《圣经》创世纪十八章中关于神化作三位青年,到先知亚伯拉罕的家,预言其子以撒的诞生,亚伯拉罕招待他们吃饭的故事。鲁布廖夫在这幅画上用三个身材修长、具有女性般温柔的青年,来表现化为三个人物的神的形象,整个画面充满仁爱与和平的气氛。《圣三位一体》色彩明朗、纯朴,主要使用了淡蓝色和金黄色,这两种颜色是东北罗斯到处可见的亚麻花和矢车菊的象征。因此,这幅圣像画中的杰作也表现了罗斯大自然的纯朴和宁静的魅力。
  鲁布廖夫的创作未能越出中世纪圣像画的范围,但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已形成的关于人的尊严、精神的力量和美的观念,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标志着圣像画的莫斯科流派的鼎盛时期。
  如果说鲁布廖夫的作品洋溢着明朗、乐观的情绪,那么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圣像画家费奥凡·格列克的画风恰恰相反。
  费奥凡(约1340 一约1405)是希腊人,出身于拜占庭,从14 世纪下半期到15 世纪初在罗斯生活。他曾先后在诺夫哥罗德、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等地为许多教堂绘制了圣像和壁画,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他在1378年为诺夫哥罗德的伊里英救世主教堂所绘的壁画断片和1405 年在克里姆林宫圣母受胎报喜大教堂圣壁上画的圣像。费奥凡笔下的圣者都具有坚毅、威严的神态或忧郁不安的表情,使画面充满震慑人心的感染力。据同时代人说,费奥凡“是一位可敬的贤人,能言善辩的哲学家。……他是在书籍上绘制圣像的高手,圣像画家中的出类拔萃者”。如果说他的圣像画反映了他的哲学的话,那么这种哲学的基本点就是:世界是充满邪恶的。他塑造的形象令人产生紧张、不安乃至恐惧的感觉。费奥凡是在14 世纪初君士坦丁堡画派的艺术风格上发展起来的圣像画大师,他富于创造精神,从不简单模仿别人,而善于观察生活并把对于生活的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他的圣像画构图自然,笔力稳健,用色朴素,内涵丰富,具有戏剧性的效果。费奥凡对罗斯绘画艺术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5 世纪末。圣像画是14 一15 世纪罗斯文化的缩影,从中流露出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那种风格和精神。罗斯的文学艺术虽然还不可能摆脱宗教和教会的束缚,但已出现了力图表现人及其内心世界的倾向。即便是宗教艺术,也逐渐接近生活和自然了。
  专制主义与文化
  14—15 世纪罗斯文化中出现的那种精神和风格未能继续下去。如果说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在政治上具有进步意义,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却使社会精神和文化生活陷于停滞。
  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巩固,莫斯科的君主竭力限制和扼杀—切它认为可能危及其统治的东西。曾在14—15 世纪的文化繁荣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被兼并于莫斯科后,新文化失去了重要的基地。1560 年,印刷术在莫斯科首次被采用,但沙皇政权担心知识的传播造成有害影响而不愿使之推广,罗斯印刷书籍的创始人伊凡·费奥多罗夫和彼得·姆斯基斯拉维茨很快离开莫斯科去了立陶宛。整个16 世纪下半期,莫斯科国家才印行了20 种书籍,沙皇政权还利用教会严格监督和控制人民的言行举止。1551年的宗教百条决议禁止人们读杂书、玩乐器、下棋、演出和观看杂耍,禁止与外国人——异教徒和渎神者——交往,甚至还禁止男人刮胡子。
  莫斯科的大公和沙皇还实行对外封闭政策。1439年,在佛罗伦萨召开了天主教和希腊正教合并的会议,原籍希腊的罗斯总主教伊西多尔参加了会议并在合并协议上签了字。但莫斯科大公和罗斯教会拒绝承认合并协议,把伊西多尔称为“拉丁教的恶魔”并撤掉了他的职务。于是,罗斯同欧洲天主教国家的联系明显地遭到破坏。对于同外国的人员交往,莫斯科加以严格的控制。没有沙皇的允许,任何人不能出国。贵族及其子弟若擅自出国者,均以叛国论处,其世袭领地或军功领地收归沙皇,其家属将受肉刑。商人如要出国经商,必须有贵族担保,以便使他们连人带货都能肯定回来。而到俄国来的外国使节也必须经过一套繁琐的手续,一进边境就要接受没完没了的询问,然后在警察官员的陪同下踏上去莫斯科的路程。至于外国商人,他们在进入俄国时,要让官员们为他们的货物确定价格.并首先让沙皇宫廷选择购买。莫斯科还曾严格禁止从西欧进口书籍,一旦发现,立即没收并销毁。由于这种锁国政策,再加上拜占庭帝国崩溃这一外部因素,罗斯与欧洲文明几乎隔绝。
  莫斯科国家的日常生活也同欧洲相去甚远。贵族妇女依然闭门不出,除了近亲之外见不得陌生男人,甚至连教堂也很少去,她们的唯一娱乐活动是荡秋千。富人们虽然穿着贵重的呢绒、丝绸和毛皮服装,享用着镜子、酒等舶来的奢侈品,却还没有普遍地使用椅子。住房的墙一般都是未经粉刷的。在进入宽大的前室之前,先要经过必须低头的矮门,就像钻进帐篷一样。就是士兵的生活也还如同蒙古骑兵那样,他们随身携带一些燕麦面、腌猪油、盐和辣椒,充作口粮。
  从15 世纪末到16 世纪,由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俄罗斯民族语言也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文字固定下来。但这时的文学状况是与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逐步形成的趋势相适应的。就形式而言,圣徒传记和政论文章占了主要地位,其主题都是宣扬宗教、歌颂君主、论证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0 卷本的罗斯圣徒列传、弗拉基米尔诸王子传,伊凡四世等人的政论。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雷同,文风华而不实,艺术水准下降。
  《治家格言》是16 世纪时由诺夫哥罗德的贵族和商人编纂的为富裕阶层治家提供依据的参考书,其内容涉及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同政治生活中的专制主义相适应,《治家格言》要求在家庭中确立家长的绝对权力。在历史著作方面,主要的有叙述喀山汗国历史及其归并于莫斯科的过程的《喀山史》和一部图说编年史。后一部著作叙述了从“创世”以来到16世纪中叶为止的世界史,并附有1.6 万幅小型精细画。这本书同时也反映了绘画方面出现的新特点,即绘画题材已超出宗教范围而开始涉及现实的事件和人物。
  圣像画仍然是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在这一时期没有取得突出的成就。季奥尼西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圣像画家,先后为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罗斯托夫的约瑟夫一沃洛科拉姆斯克修道院和基里洛夫城郊的菲拉蓬托夫修道院绘制过圣像画和壁画。他的作品画面华丽,有一种欢乐气氛。
  相对而言,建筑艺术的进步要明显一些。这也许是由于建筑是最能反映中央集权国家和东正教会的威严和地位、最能满足王公显贵享受欲望的艺术的缘故。事实上,在旧址上新建并不断扩展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就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标志。伊凡三世曾专门聘请了一些意大利建筑师为他营造克里姆林宫:亚里斯多德·费奥洛凡特设计建造了克里姆林宫内新的圣母升天大教堂,这是一座结构严整、风格简朴的建筑;马尔克·弗里亚津(鲁福)和彼得罗·安东尼奥·索拉里共同建起了多棱宫,这座以白色多棱石块为外墙的宫殿是举行重要仪式和庆典的地方;他们两人还和阿列维茨·弗里亚津等人一起设计和修筑了克里姆林宫的围墙和塔楼。瓦西里三世继位不久,在克里姆林宫内新建丁天使长大教堂。这座大教堂也是罗斯王室的祖庙,伊凡·卡利达以来所有大公的寝陵都迁到这里,以后直到彼得一世为止的所有沙皇也都安葬于此。这批来自文艺复兴发源地的建筑师带来了他们的故乡正在风行的建筑风格,也充分吸收了罗斯建筑艺术的传统,如克里姆林宫的围墙完全是意大利式的,而圣母升天大教堂和天使长大教堂都保留了罗斯教堂特有的葱头型圆顶。

第二章 俄罗斯面向西方
一、17世纪:转折的百年
  学习西方
  17 世纪,俄罗斯在经历了“混乱时期”之后,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绝对的君主专制渐趋成熟。封建土地所有制有了新发展,农奴制度继续强化。这些在俄国方兴未艾的过程迥异于西欧的发展。西欧的17世纪早已不是王权的辉煌时期,英王查理一世被处以死刑,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封建农奴制度在易北河以西早就消失,资本主义关系已在荷兰、英国确立。在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资产阶级新文化欣欣向荣。
  但是,17世纪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是—个不寻常的世纪。在经过了数百年的东方化发展之后,它终于迎来了自己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时期。在内部结构继续朝农奴化和专制比方向发展的同时,俄罗斯开始面向西方。
  这—趋势在16 世纪时就已初见端倪。实际的需要迫使莫斯科的君主把眼光转向西方。最初来到莫斯科的西方人是意大利人。伊凡三世曾让本国工匠建造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但在接拱顶的时候倒塌。他听从他的拜占庭妻子索菲娅的建议,从威尼斯请来建筑师完成了这个工程。他在位期间初具规模的克里姆林宫建筑群也是由意大利人设计建造的。西方的药剂师和军械师也开始来到莫斯科,为大公服务。
  促使俄国缓慢地转向西方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它想成为欧洲大国的强烈欲望以及由此而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